新生兒清單1.接種B型肝炎疫苗(1+2劑)
孩子出生後必須在24小時 內接種第一劑B型肝炎疫苗,滿月後再接種第二劑。如果媽媽本身是B肝患者,或產檢B型肝炎抗原檢查為陽性,孩子除了接種疫苗,還要施打免疫球蛋白增加保護力。
新生兒清單2.做21項新生兒篩檢(公費補助)
➤檢查項目及內容
新生兒公費篩檢的正式名稱為「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此篩檢主要是檢查剛出生的寶寶是否患有21項(任一項)代謝異常疾病,如常見的蠶豆症、甲狀腺低能症、腎上腺增生症等。
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副祕書長林湘瑜表示,雖然這21項疾病的發生率大多在萬分之一以下,但一旦罹病未及時治療,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的神經損害與後遺症。以腎上腺功能異常來說,孩子可能會在出生後的14~28天發病,引發敗血症、心血管疾病;甲狀腺低下如果沒在出生後的2個月內治療,也有很高的機率會智能障礙。
「有些家長怕檢查異常會影響投保,但金管會早在2012年就將新生兒納入除外條件。只要孩子未滿月,不用擔心不能投保。」
林湘瑜解釋,根據金管會法規,新生兒篩檢即使為陽性,保險公司仍應視個別被保險人複檢情況及醫學專業考量,採延期承保或以其他適當方式處理,不宜逕行拒保。代謝性疾病對孩子的危害很大,無論是否有家族病史,都應該讓孩子接受篩檢,不能拖延。
➤檢查時間
由於代謝性疾病要在進食後才能檢查出來,一般會等到寶寶喝過奶、拉過便便,出生後48小時才會進行檢查。
➤檢查流程
醫護人員會用採血針採集孩子足跟或腳底板的血,將採血片送交檢驗單位(臺大醫院新生兒篩檢中心、衛生保健基金會附設醫事檢驗所或台北病理中心),檢驗單位會在14天後於官網公布檢查結果。如篩檢異常,兩週內會通知負責採檢的醫療院所,請院所通知家長帶孩子回原採檢單位複檢。
➤注意事項
蠶豆症的發生率高達2%~3%,篩檢結果未出爐前應避免讓孩子接觸「樟腦」、「薄荷」或「萘丸(俗稱臭丸)」,非必要不要讓孩子服用藥物。
某些脹氣膏含有薄荷醇,替寶寶按摩時最好用嬰兒乳液,以免增加發病風險。
➤篩檢結果「陽性」怎麼辦
過早採檢、採檢時操作錯誤、採血量不足、寶寶奶喝得不夠都有可能導致「偽陽性」,如果擔心可以打電話向新生兒篩檢中心的衛教窗口諮詢。初次篩檢的確診率通常不高,複檢前不必過於緊張。
新生兒清單3.做聽力篩檢(公費補助)
➤檢查項目及內容
除了21項代謝疾病篩檢,新生兒還要做聽力檢查。聽力篩檢主要是檢查「先天性感覺神經性聽損」及「先天性傳導性聽損」,簡單來說就是測試孩子是否有聽力損傷或聽覺障礙。
➤檢查時間
聽力篩檢通常會在出生後24~60小時做。如果出院前來不及做,出院後也可以自行到衛福部的合約院所檢查。
➤檢查流程
檢查時會讓孩子戴上連接自動聽性腦幹反應儀(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ABR)的耳機,將數個連接儀器的感應導擊貼片貼在皮膚上,根據腦波對聲音訊號的反應來評估神經與腦幹功能,做完就可以看結果。聽力篩檢未過須在出院前36~60小時或滿月前進行複檢。複檢未過確認聽力異常,需轉診到耳鼻喉科做進一步診斷,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決定是否配戴助聽器、人工電子耳等輔具或進行聽語療育。
Tips.檢查聽力的儀器不會被胎脂或羊水影響,偽陽性的機率較低。
➤注意事項
執行聽力篩檢的機構必須是衛福部的合約院所。如果生產院所未與衛福部簽約,出院後須自行至衛福部的合約院所檢查。
聽力異常不一定會完全聽不見(可能只是無法辨識高頻的聲音,或聲音必須在多少分貝以上才聽得到),無法從觀察日常行為得知。把握6個月的黃金治療期,孩子將來才不會語言發展遲緩。
新生兒清單4.自費健康檢查(視個人需求做)
除了政府補助的公費檢查,孩子出生後還可以自費做3種篩檢:
檢查項目1.基因檢查
基因檢查是透過採集血液檢驗各項基因序列是否正常,可發現先天性免疫缺失不良、呼吸中止症、聽力障礙(基因檢查是篩檢聽損基因,和上述聽力篩檢的檢查項目不一樣)等諸多基因異常疾病。
怎麼判斷是否要做
可先確認夫妻雙方是否有相關家族病史,例如嬰兒期呼吸中止、配戴助聽器、長大後突然聽不見或聽力出問題….,有家族病史可考慮自費檢查。若沒有家族病史,但家族中曾有幼童出現不明原因死亡,也可以考慮自費檢查。
檢查項目2.代謝異常疾病檢查
由於公費篩檢並沒有囊括所有代謝異常疾病,如果夫妻任一人的家族中有人罹患溶小體儲積症(如龐貝氏症、法布瑞氏症、高雪氏症、黏多醣症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或生物素酶缺乏症,可以考慮做進階的代謝疾病檢查。
提醒爸媽,罹患「嚴重複合型免疫缺乏症」無法接種卡介苗、水痘、日本腦炎等活性疫苗,提早發現提早治療,才不會影響孩子的健康。
基因檢查、代謝異常疾病檢查注意事項
➤因為基因檢查、代謝異常疾病檢查與21項公費篩檢一樣是用採集血液的方式檢驗,有些醫療院所只要在做完公費檢查後的兩個月內申請加做自費篩檢,就不必另外抽血(用公費篩檢的同一張採血卡)。如果想自費做這兩項檢查,做公費篩檢時可以一併詢問。
➤基因異常不見得會出現異常表現,也不一定要接受治療,諮詢醫師前不必過於緊張。
➤基因檢查、代謝異常疾病檢查與公費篩檢一樣會發生偽陽性的狀況,且沒有納入保險除外條款。如果怕影響到保險申請,可以等到辦完保險再做。
檢查項目3.超音波
自費超音波共有「腦部」、「心臟」、「腹部」、「腎臟」等4個部位可以選擇:
➤腦部超音波
檢查大腦尺寸與結構是否正常、腦壓是否正常、腦內是否有腫瘤腫塊。可診斷腦出血、腦栓塞、水腦、硬腦膜下出血等先天性腦部畸形/病變。
➤心臟超音波
檢查心臟結構、心血管走向、心臟收縮功能與心房心室發育是否正常。可診斷心房心室中膈缺損、大動脈轉位等先天性心臟疾病。
➤腹部超音波
檢查腎臟、肝臟、胰臟、脾臟、膽囊等腹部器官結構是否正常。可診斷水腎、膽道閉鎖等先天性異常疾病。
➤腎臟超音波
檢查腎臟、腎盂、輸尿管結構及輸尿管回流、輸尿管連接位置是否正常。可診斷腎臟發育不全、水腎、多囊腎、泌尿系統畸形等先天性腎臟與泌尿道疾病。
怎麼判斷是否要做
雖然自費篩檢診斷的疾病發生率普遍不高,但有相關家族病史、家族中曾有幼童出現不明原因死亡,最好還是讓孩子接受檢查。
新生兒體內的大多數器官在剛出生這段期間仍延續胎兒期的結構,想提高檢查的鑑別度,可以等到孩子滿月後再安排。
居家健檢兩大重點! 觀察髖關節&排便顏色
由於寶寶出院後要再過一個月才會與兒科醫師見面,這段期間除了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也要觀察寶貝的排便顏色與髖關節發育是否正常。
林湘瑜表示,平常替孩子換尿布時,就可以根據兒童健康手冊附的大便卡來觀察糞便的狀態。大便卡一共有九個顏色,上方一到六是「不正常」,下方七到九是「正常」。如果便便的顏色不正常,不必等到滿月就可以帶孩子回診檢查。
髖關節的觀察指標有3項,分別是「大腿能否自然張開」、「雙腳伸直後是否一長一短」、「髖關節是否會『喀喀』作響」。可以將尿布脫下觀察孩子的雙腳能否自然打開,拉直雙腳觀察大腿皮膚皺褶是否對稱、兩腳是否一樣長,將腳掌平放在床上看兩邊膝蓋是否一樣高、兩側大腿關節有無突出,再抓住腳踝往腹部方向壓、觀察髖關節是否發出聲音,3項指標有任一項異常,就可以帶孩子回診檢查。
照顧孩子手忙腳亂?看這兩本手冊就對了!
寶寶出生後的一個月,可以說是家長最手忙腳亂的時候,建議爸比媽咪可以善用兒童健康手冊與兒童衛教手冊,照顧寶寶有問題隨時可以翻書查照。覺得拿書不方便也可以掃描封面的QR-code線上閱讀。
林湘瑜表示,不少新手爸媽都對孩子哭鬧感到十分頭痛,其實新生兒之所以會常常哭,是因為他還不會用語言表達。孩子除了會用哭鬧表達生理需求,也會用這種方式「撒嬌」、「說話」。多和孩子講話、耐心觀察他要表達的意思,相信爸媽們都能夠越來越上手。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22年1月號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