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小孩該窮養還是富養?事實是:背後邏輯都不堪一擊

Cheers 快樂工作人

更新於 12月12日09:12 • 發布於 12小時前 • 黃士豪

「窮養」能砥勵心智,但又怕孩子有窮腦袋? 「富養」能見世面,卻又怕孩子習慣奢侈浪費?

有讀者特別問我,身為父母該怎麼教育孩子?窮養或富養?放養或虎媽?這些坊間的大量討論,確實也曾經讓我焦慮、無所適從。

後來我開始反思一件事:身為父母,我們在想要教孩子之前,確定我們自己真的是對的嗎? 我的信念從哪裡來、有沒有可能是錯的?

父母不外乎希望孩子們長大後在碰到困難時能更堅毅、面對名利時也不為所動。從這個角度出發時,很容易認為,只要他習慣吃苦,以後就能過關斬將、不需擔心了;又或者認為,如果孩子從小就見過名牌包包、名車、豪華度假,那麼長大後也比較不會為了這些追求而迷失自己、女兒們也不會被渣男們的手段受騙。

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仔細想想,背後邏輯其實不堪一擊;除了忽略每個孩子們需要的教育不同之外,也忘記了——我們不可能幫孩子準備好「所有可能的苦難」、以及「所有的榮華富貴」。

況且,這些苦難、奢靡的定義是在我們心裡,孩子們甚至都還沒有概念,在這些議題上,孩子們可能比我們更純粹。

帶他看了幾所學校,選了離家最近的,他似乎不怎麼排斥。一直到正式上學那一天,我很緊張地送他到校門口,預期可能會有個十八相送的悲莫悲兮生別離。結果他老兄到了學校、直接跨過其他哭喊著爸媽抱抱的孩子,自己就走進去了。

放學之後,他一樣活力充沛、笑嘻嘻的,我問他學校老師教什麼,他說:「我都聽不懂啊!」我問,那你都在幹嘛?他說,「我就看別人在幹嘛啊!」還分享他找到了2個「中文人」可以聊天。

父母的焦慮和自卑,不一定要帶給孩子

去年搬到新加坡時,我從4歲的兒子身上得到了很大的啟發;也從此讓我對於窮養、富養的議題完全解脫了。

因為姐姐們在台灣就上了一定時間的國際學校,英文適應比較好。但他沒有,所以我很擔心他英文一竅不通、或因為有障礙而很難適應學校生活。一來是語言、二來又是新環境,我其實做了最壞打算,可能先請英文家教在家陪伴他一段時間,再開始就學。

後來一次家長日,我去觀察他上課的情況,我發現他很單純地想要玩。而在這個前提下,他不讓「不會講英文」這件事阻止他玩,所以想盡各種辦法比手畫腳也要讓對方知道他想做什麼,完全沒有我想像中那種焦慮甚至自卑。

我被震撼到了,我明明知道比較英文好壞其實沒意義,但後天的價值觀,那些無謂的自卑、自豪、焦慮及優越感就來了。

反觀真正的母語人士,其實他們就如同你的中文一般,根本就不會管好或不好,能溝通就行。就像我們自己也不會因為「很會講中文」而覺得自己比那些學中文的外國人還優越。

看回來窮養、富養,或任何對錢的觀感,恰恰跟上述的英文是類似的。愈是缺乏的人愈容易在意考幾分、賺多少;而就算有了,只要心裡窮困,就會想從別人身上找到自信,用「比較」來獲得優越感。

只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英文變得很好、錢真的變多,就真的快樂了嗎? 很難,因為本質上這些行徑,都還陷在主流的價值觀裡。那怎麼脫困呢?

窮養或富養,都不如讓孩子學會自在

我兒子進學校就是為了玩,他用他有的(中文)來創造機會,也不讓沒有的(英文)阻礙他玩,這形成一個絕妙的狀態,叫做「自在」。

他英文學得很快,因為他發現這樣能跟更多人玩,而當你知道自己為何而來,這個世界就是你的圖書館。不比較英文好壞,而是用它實現想玩的目標;不比較有錢、有房,而是用錢實現人生。

這時候我們再冠上富養窮養,就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了:富養是能在奢侈精緻、菁英環伺的地方,自在做自己;窮養是能在逆境泥濘、牛鬼蛇神的處境,自在往前進。

從這件事我學到了3個重要觀點:

1. 孩子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子最要緊

所謂的頭腦清楚,不是智商高、成績好,而是明確地知道自己要什麼,就算是為了買玩具而存錢,在過程中為了玩具而不隨波逐流、跟同學去買零食,這也是重要的學習;買到了就一起慶祝,再一起反思買到的感覺、以及過程中捨棄的那些零食,現在想起來會不會覺得可惜⋯⋯

繼續閱讀全文👉🏻 小孩該窮養還是富養?事實是:背後邏輯都不堪一擊

更多Cheers精彩文章

👉👉 現在加入《Cheers快樂工作人》官方LINE會員,更多精選人物故事、企業報導,讓你職涯力up!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