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連續兩年健康檢查都有做大腸鏡檢查,當時檢查結果都沒問題,為什麼今年來做檢查卻發現罹患大腸癌?」58歲的王先生不可置信地看著自己的健檢大腸鏡報告,結果顯示在靠近直腸與乙狀結腸交接處有一個約1.5公分腫瘤,經病理檢查確診為大腸腺癌。
大腸瘜肉變成癌 需10年時間
根據國健署統計,大腸癌是國人發生率最高的癌症,癌症致死率則是排行第三位,大腸癌只要在早期(零期或第一期)被發現,治癒機率高達90%以上。而95%的大腸癌都是一步步從大腸瘜肉(腺瘤性瘜肉)轉變過來,從最初正常的粘膜生長到瘜肉再形成為癌,需經過一系列的基因突變過程,這個過程一般需10年左右。
大腸間隔癌 檢查正常卻在5年內罹患
一般只要透過定期的大腸鏡檢查,找出腺瘤性瘜肉並切除,就可以降低75-90%大腸癌的發生。但以王先生為例,連續兩年大腸鏡檢查都正常,但隔年再次檢查卻出現大腸癌,此種狀況稱為大腸間隔癌(interval cancer),意指上次大腸鏡檢查正常,但在五年內得到大腸癌。
預防大腸癌、避免大腸間隔癌 把握檢查3關鍵
為有效預防大腸癌,並避免大腸間隔癌的發生,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梁程超指出,安排大腸鏡檢查應確實需把握三大關鍵:
1、全大腸鏡檢查:
全大腸是指從肛門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到盲腸,全長約140-150公分。一般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查長度只伸進腸道內約60公分,過去由於大家害怕大腸篩檢產生的疼痛及風險,所以害怕接受全大腸鏡檢查,而選擇乙狀結腸鏡檢查,其所需時間比較短,疼痛的感覺也較可以忍受;但大腸癌有25%是發生在盲腸及升結腸,安排全大腸鏡檢查有其必要性。
尤其現在無痛內視鏡已廣被接受,安排全大腸鏡篩檢並不難完成。「盲腸到達率」也是大腸鏡檢查品質指標之一,通常好的大腸鏡檢查,盲腸到達率至少需95%以上。
2、清腸品質:
「清腸是否徹底」會直接影響到大腸鏡檢查效果,大腸中其實還是有皺褶會阻礙我們觀察到較小的瘜肉,尤其當清腸程度不理想時;據統計有兩成以上高風險的瘜肉可能被遮蓋,根據美國醫學建議若前次清腸程度不理想,應該要在一年內重新檢查。
3、腺瘤偵測率:
「腺瘤偵測率」是指所有接受大腸鏡篩檢的病人中被篩檢出帶有腺瘤或癌症的比例。將大腸腺瘤切除不但可以降低大腸癌的發生,並且降低50%大腸癌死亡率,且每增加1%的瘜肉偵測率,可有效降低3%大腸癌發生率,大腸間隔癌與腺瘤偵測率息息相關,腺瘤偵測率可以說是大腸鏡檢查品質指標中最重要的指標。
一般而言,檢查品質良好的檢查單位,腺瘤偵測率至少需達到25%以上(若是針對糞便潛血篩檢需達40%以上)。要提升腺瘤偵測率,受檢者需有好的清腸品質外,檢查的醫師更需要細心觀察,尤其有留意在腸道轉彎處及皺褶處,才能避免漏掉較難發現的瘜肉。
延伸閱讀:
·大便7種形狀觀察身體健康! 肝膽腸胃科權威示警:「加上1情況」罹大腸癌風險狂飆
·男性常貧血小心是大腸癌徵兆! 專家曝「罹癌危險因素」:飲食佔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