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巴金森病患如何延緩病情惡化?專家:每天只要做「1」件事

Heho健康

更新於 9小時前 • 發布於 7小時前 • 邱玉珍

巴金森病是一種逐漸惡化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運動是目前唯一證實可有效減緩病程、改變患者的生活品質的方法。但許多巴友反映嘗試了很多運動,但效果卻不如預期。醫師推究原因,可能是因為運動方式不正確或運動量不足,未能真正「到位」所致。

中山醫學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助理教授劉昕璇表示,巴金森病患者常見的運動障礙有4大核心症狀,可用英文單字「TRAP」來記,分別代表:震顫(Tremor)、僵硬(Rigidity)、動作遲緩(Akinesia)以及姿勢不穩定(Postural instability)。這些問題增加患者跌倒的風險,且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

巴金森病4大運動障礙 影響生活品質

長期致力於巴金森氏症與神經物理治療劉昕璇以震顫為例,約70-80%的巴友金會出現震顫,通常發生在手、腿肢體或甚至下巴部位,常見於手部,且緊張時症狀更為明顯。建議患者平時可透過調整呼吸或節律擺動肢體等方式來緩解震顫。

僵硬症狀對巴友影響甚大,劉昕璇強調,僵硬使肌肉長時間處於緊繃狀態,亦影響相關部位的關節不適,常出現於脊椎、膝蓋和腳踝等部位,往往早晨起床時感受尤為明顯。建議在床上先進行一些緩和的運動及伸展,以緩解僵硬。

值得注意的是,僵硬問題時常會引起腰痛,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亦會加重僵硬症狀,並影響日常活動,如穿衣和行走。此外,腳踝僵硬會嚴重影響平衡及行走問題,增加跌倒風險,建議患者可加入踝關節運動,改善步態和平衡問題。

動作遲緩如何解?專家建議做這些運動

動作遲緩是巴金森氏症患者最典型的症狀,會影響所有患者。透過規律的步行和有氧運動有助於保持身體靈活,減少遲緩的影響。劉昕璇說,姿勢不穩定通常出現在病程中後期,患者可能因軀幹穩定性不足而出現駝背或身體傾斜等問題,進而影響走路的穩定性,如向前暴衝或拖步現象,大大增加跌倒的機率。

當患者察覺到自己姿勢前傾時,當下應先停下腳步調整好姿勢再繼續走路,以減少上述動作的風險。面臨這些問題時,應把握黃金期,及早尋求專業物理治療師的協助,透過姿勢修正與核心肌群等訓練,能有效提升軀幹肌肉的力量和控制,改善姿勢及軀幹穩定性。

巴金森病運動無效?是因為這「3大」NG行為

正確的運動劑量是根據個人的體力和症狀設計,並且用藥和運動必須密切配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建議在藥效達到最高峰時進行訓練,這段時間通常服藥後的半小時到一小時開始。劉昕璇強調,正確的運動實行起來不容易,患者經常會出現一些運動上的誤區,可能會影響運動的成效,容易犯的錯誤包括:

過度依賴單一運動:有些患者過於依賴單一的運動形式,如僅靠走路作為運動。步行屬於有氧運動,若患者的主要問題是肌力不足,除了走路之外,需要搭配其他針對性的訓練,才能有效改善。

過度運動:有些患者認為運動越多越好,看到某些運動動作就跟著做,這樣可能適得其反。例如,進行大量的深蹲或上下樓梯運動(一次100-200次),不僅無法有效增強肌力,還可能導致肌肉和關節的損傷。因此,選擇適合自己症狀的運動類型和運動量是非常重要的。

運動頻率過低或不規律:偶爾進行運動,或運動頻率過低,無法達到增強肌力和改善症狀的效果。運動應該是有固定頻率、強度,且有明確計劃、結構和目標的,如此才能有效達到預期的效果。

巴金森病如何動才能達到效果?掌握4關鍵

劉昕璇指出,一般而言,巴金森氏症患者應每週進行2至3次運動,並持續至少8至10週以上,才能看到訓練成效。然而,研究顯示,僅有不到三成的患者能夠達到有效運動頻率。除了頻率,還必須考慮運動的強度、時間和種類,才能達到有效的運動。

強度:運動的強度應達到中等到中高強度,即達到最大心跳60-75%(最大心跳=220-年齡),或者達到有些喘、稍微感到吃力的程度。

時間:每次運動應持續至少30分鐘以上,仍可根據身體狀況適當調整休息時間,如高齡長輩初期可先將30分鐘分配於早、中、晚各10分中進行。

種類:根據患者的症狀,應透過針對性的運動方式,且不同類型運動包含不同的訓練要點,涵蓋如下:

有氧運動

可提升心肺功能,運動強度應達到稍微喘氣且感到疲累,並持續至少30分鐘。推薦的活動包括跑步機、騎腳踏車等。

肌力訓練

進行時注意呼吸節奏,避免憋氣,應用呼吸帶動動作,根據個人能力,每個動作12至15次一組,進行2到3個回合,適當休息後繼續。

平衡訓練

能夠改善平衡能力,減少跌倒風險。進行時需保持專注,漸進式減少支撐,安全第一。

伸展運動

欲改善肌肉僵硬,可進行伸展運動,慢慢拉勿勉強,每次動作停留30秒至1分鐘,以確保肌肉完全拉長並放鬆。如果平時缺乏足夠的伸展運動,神經的張力恐導致腿部經常抽筋疼痛,甚至是無力。

劉昕璇
劉昕璇

文/財團法人 RBI 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提供、編輯/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專家:中山醫學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助理教授劉昕璇
參考資料:財團法人 RBI 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

延伸閱讀:

>>追蹤實用健康新知!馬上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