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胰臟水泡有可能成為「癌王」嗎?胰臟出現水泡需要擔心嗎?專家全面解析

Heho健康

更新於 06月24日09:13 • 發布於 06月25日03:00 • 邱玉珍

胰臟位於後腹,出現腫瘤初期通常不會出現症狀,因此難以察覺,往往需要透過檢查才會被發現。其中,胰臟囊腫(俗稱胰臟水泡)經由成人健檢時發現,根據統計,約有10~20%的成年人在核磁共振檢查都會發現胰臟水泡。胰臟有水泡到底要不要緊?會不會是癌症?HEHO健康請專家帶你一次搞懂。

依據大型研究顯示,一般人口中胰臟水泡的盛行率為2.6%,所有的胰臟癌中約10%與胰臟水泡有關,而。醫師表示,由胰臟水泡相關或導致的胰臟癌以上皮癌為主,其次為胰管腺癌但並非所有的胰臟水泡日後都會癌化,只是仍有一定的關聯性,因此發現水泡要提高警覺,一般建議需要定期追蹤。

胰臟水泡有10-15%機率癌化

成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呂維勛表示,胰臟囊腫隱匿在身體內,悄悄滋長。胰臟囊腫會被發現,大多是評估和胰臟疾病無關的症狀時,進行影像檢查中偶然被診斷出來。近期研究顯示,胰臟囊腫的發病率不斷攀升的趨勢,在亞太地區,韓國和日本的無症狀囊腫發生率分別為2.2%和3.5%。

近幾年胰臟囊腫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主要是因為擔心它成為惡性腫瘤。呂維勛分析指出,胰臟水泡裡面,85%是因胰臟發炎後產生的偽囊腫,15%才是真正的囊泡跟囊腺腫瘤。腫瘤性囊腫有10%至15%的惡性機率,大致分為5種類型:

  • 漿液性囊腫 (Serous Cystadenoma, SCN):大多數為良性,惡性轉化的比例相對較低,約為1%。
  • 黏液性囊腫 (Mucinous Cystic Neoplasm, MCN):大約有15%至20%為惡性。
  • 內管狀乳頭粘液性腫瘤 (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大約有20%至40%為惡性。
  • 胰腺實性假乳頭狀瘤 (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SPN):低度惡性癌,多發生於年輕女性,需手術切除。
  • 胰臟癌 (Pancreatic cancer):胰臟癌也可以形成囊腫樣的變化,可能會與良性囊腫混淆。

胰臟囊腫該不該治療?

呂維勛說明,胰臟囊腫的治療方式取決於囊腫的種類、大小、位置,以及是否引起症狀或併發症。對於小型、無症狀且沒有惡性病變跡象的胰臟囊腫,可藉由影像學(如超音波、CT或MRI)和腫瘤指數檢查等方式定期監測,觀察囊腫是否有變化,通常半年或一年追蹤一次。

追蹤過程中,若胰臟囊腫快速增大、囊腫內出現實質性結節或囊腫周圍結構產生浸潤,都是需要密切注意的惡性特徵。對於胰臟假性囊腫,特別是已引發症狀或懷疑感染時,可由內視鏡超音波引導進行抽吸或引流,以減輕症狀。而當胰臟囊腫出現下列變化時,代表水泡異常長大或阻塞胰管、可能有惡性變化,建議手術切除治療:

  • 發生急性胰臟炎
  • 水泡中出現結節(< 5mm),水泡壁增厚或增加顯影,主胰管尺寸5~9mm
  • 胰管口徑突然變化
  • CA19-9血清濃度明顯異常升高
  • 水泡快速長大
  • 囊腫大小> 3或4cm

醫建議:有家族史定期追蹤檢查

部分情況下,可進行微創手術,使病人恢復更快,術後疼痛更少。他分享臨床案例,44歲的黃小姐近期因上背痠痛,至骨科診所就醫,照X光意外發現左上腹有鈣化的腫瘤。轉診至成大醫院進行腹部電腦斷層,發現胰臟末端有一個2.5公分的胰臟囊腫,合併局部發炎及囊腫鈣化。

患者與外科醫師詳細討論後,安排腹腔鏡胰臟尾部切除手術。由於胰臟末端與脾臟的動靜脈緊貼在一起,傳統的末端胰臟切除術時常會同時摘除脾臟。在3D腹腔鏡輔助下,醫師將胰臟腫瘤與脾臟血管進行剝離,達到保留脾臟的目標。黃小姐於術後第6天順利出院,恢復狀況良好。

胰臟水泡發生原因可能跟基因有關,呂維勛建議有胰臟癌家族史的民眾要特別注意,50歲以上健檢可加做MRI。而若是胰臟炎造成的偽囊腫,則要戒酒、戒菸,並避免高脂肪及高熱量飲食,注意體重管理,有助於降低胰臟相關疾病的風險。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成大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呂維勛

參考資料:肝病學術防治基金會

延伸閱讀:

>>追蹤實用健康新知!馬上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