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們時常跟我問到家中小朋友總是愛把弟妹用哭、把東西丟得一團亂,或是把家中家電、文具等東西用壞,但不論講或罵了多少次,就是打死不認錯,甚至覺得自己並沒有錯。
明明只是要孩子好好道個歉而已,為什麼總能堅持好長的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說才能讓孩子從中瞭解到犯錯的點或是帶給別人的感受,這讓媽媽爸爸們大傷腦筋。我有四大引導重點要和讀者們分享:
一、為什麼孩子就是不肯認錯?
常見有以下三大緣由:
- 是非觀念尚未建立,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犯了錯。
- 不敢承認,怕受到家長嚴厲指責或處罰,有過去的經驗知道不可能像童話,怕再次上當。有些家長利誘孩子認錯,說明認錯就不處罰,但其實只是換個方式或晚些時間來處罰。
- 怕身旁的人知道這件事情後會嘲笑自己,例如:這個為什麼會錯、這個也不會等。或是覺得自己表現不好,因而產生情緒起伏,透過推卸責任將錯誤歸咎於別人。
二、要學會承擔責任,承受後果得立即
孩子短時間內是無法處理大量訊息的,所以針對當下該事件就好,別把幾個月前舊賬拿出來談。此外,即使再忙也建議家長們盡可能於半天或當天內提醒孩子、糾正行為態度與一起找出彌補的辦法。隔天或幾天後才要處理,孩子早已忘記自己發生什麼事,更無法清楚地知道自己錯在哪,花時間重新解釋事倍功半,孩子可能反覆賴皮,甚至認為拖延時間大人也就忘記、不用負責了。
三、教育之餘,也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有些孩子個性較好強,其實會怕認錯後會沒有面子。當孩子犯了錯時,家長不要一味地大聲批評,釐清前因後果,有時孩子可能只是覺得這個好玩,不知道已經犯了錯或影響到別人。教育孩子也要顧及面子,我們可以改用像是拉拉手臂、將孩子帶到一旁,彼此建立手勢默契,讓孩子看到就知道要停止當下的行為。此外,家長雙方的規範要一致,讓孩子能夠有所依循,透過每天生活的經驗累積與提醒,自然而然孩子能夠更清楚地辨別對與錯。
四、重點是解決問題,而非斥責到讓孩子心生畏懼
讓孩子說出整件事情的經過,我們在孩子表達的過程中可以把癥結點複述來做提示,接下來就是問孩子的情緒,這邊我指的是孩子的主觀感受,所以無對與錯,接著才是表達我們大人的感受及看法。
此外,鼓勵家長們問孩子:「你覺得要怎麼辦呢?」。舉例來說,當孩子打破了水杯,常見可能會說:「講過幾次了,為什麼都不小心!」。我們可以換個方式說:「弟弟/妹妹,滿地都是水和碎片,怎麼辦呢?」和孩子討論該怎麼做,在安全前提之下讓孩子自己動手,我們是扮演問題解決的協助者,而非自己來收拾或告訴孩子該怎麼做。
文/周晉逸 職能治療師(台南復健科職能治療部組長) 圖/蘇鈺婷
※ 本文授權自周晉逸職能治療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