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濕疹在急性期可能會出現流湯流水的情形,但到了慢性期就有機會出現皮膚乾燥、皸裂變厚、或是色素沉澱的狀況,因此「保濕、補油」補充乳液或凡士林等保濕劑很重要。
濕疹是指一種非感染性的皮膚發炎,引發原因眾多,包括過敏體質、天氣變化,濕度變化等等,也有可能是接觸到過敏原、清潔劑或是特殊材質的物品所引起。其原因可大分為「內因性濕疹(體質)」和「外因性濕疹(環境)」兩種。
內因性:和體質有關,如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等,通常會反覆發作,且沒有具體的病因。
外因性:環境因素引起,如天氣變化大、吃到過敏食物、氣候過於潮濕或乾燥、生活習慣(如洗澡水太熱、衣服材質、流汗…)、紫外線等等都會引發濕疹;另外還有接觸刺激物質,如某種金屬、清潔劑、衣服材質、香料等等。
除上述原因外,濕疹的發作也可能與「壓力」有關,美國國家濕疹協會(National Eczema Association )衛教資訊顯示,情緒壓力會引發溼疹發作,或是症狀會在有壓力時惡化,但明確機轉尚未清楚。
濕疹的7種常見類型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具有多種不同的類型,大家常提到的異位性皮膚炎是常見的濕疹之一,嚴重時也會影響全身皮膚,甚至變成紅皮症。以下是一些常見的濕疹類型: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這是最常見的濕疹類型,多見於嬰兒和兒童,但成人也可患病。異位性皮膚炎通常與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等其他過敏性疾病有關。症狀包括乾燥、發紅、瘙癢和皮膚破裂,常見於面部、手肘和膝蓋後部。
接觸性皮膚炎(Contact Dermatitis):這種類型的濕疹是由皮膚接觸到刺激物或過敏原引起的。接觸性皮膚炎可分為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和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前者是由化學品、清潔劑等刺激物引起,後者是由對某些物質的過敏反應引起。
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s):已知與皮膚的皮屑芽孢菌滋生有關,通常發生於嬰兒期及中老年人。但也常在壓力大、睡眠不佳、身體狀況較差的時候如住院、開刀後出現。常見於頭皮,表現為鱗屑狀、發紅和瘙癢。
錢幣型濕疹(Nummular Eczema):可能與蚊蟲叮咬、細菌過敏有關。這種類型的濕疹表現為圓形或橢圓形的病灶,常伴隨瘙癢和乾燥,通常見於腿部和手臂。
鬱滯性皮膚炎(Stasis Dermatitis):也稱瘀血性皮膚炎,主要發生在下肢,與靜脈功能不全和血液循環不良有關。症狀包括腿部發紅、瘙癢、腫脹和鱗屑。
汗皰疹/手部濕疹/足部濕疹:這種類型的濕疹影響手部,可能是由於手部皮膚長時間接觸刺激物或過敏原。症狀包括乾燥、裂痕、發紅和瘙癢。
神經性皮炎(Neurodermatitis):這種類型的濕疹由於皮膚的長期搔抓引起,通常出現在頸部、手腕、前臂、腿部或肛門附近。症狀包括皮膚增厚、乾燥和鱗屑。
濕疹的症狀可能因人而異
濕疹全身都可能出現,常見於手肘、膝蓋後側、頸部、手腕和腳踝等部位。濕疹的症狀多樣,通常包括皮膚發紅、瘙癢、乾燥、脫皮、滲液等,在不同階段,症狀可能有所不同,且症狀也會因個人膚質、環境和刺激物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情緒壓力、氣候變化和接觸過敏原等因素均可加重症狀。
濕疹要擦類固醇藥膏?濕疹的治療
會根據嚴重程度來做不同的治療,急性期通常會開立止癢、消炎的類固醇藥膏,並搭配保濕、生活習慣的改善為主。當症狀無改善,可能會開立口服抗組織胺、短期口服類固醇藥物。若濕疹症狀較為嚴重、反覆發炎時,也會採取「紫外線照光療法」;慢性濕疹或是中重度濕疹患者,則可能需要服用類固醇藥物和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等治療。
另外要注意,雖然類固醇藥膏可以有效抑制癢感,但若長期會擦拭方式錯誤,容易產生副作用,因此也要遵照醫囑為佳。
濕疹的止癢方法?
雖然濕疹在急性期可能會出現流湯流水的情形,但到了慢性期就有機會出現皮膚乾燥、皸裂變厚、或是色素沉澱的狀況,因此「保濕、補油」補充乳液或凡士林等保濕劑很重要。
另外,搔癢時不要抓、拍、或刮,可使用「冷毛巾冷敷、冰敷」減緩癢感,降溫後擦上保濕的乳液或乳霜保護皮膚。若想立即止癢,也可以遵循醫囑擦拭藥膏、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或是口服類固醇都是為了減輕急性期的發炎反應,更重要的是日常保養:
幫身體保濕,補充乳液或凡士林等保濕劑。
剪短指甲,避免搔抓時抓出傷口。
避免使用過熱的水洗澡,也要避免去泡溫泉、烤箱或三溫暖。
流汗後皮膚搔癢,先立刻擦淨汗水,將衣物換掉。
穿著棉質寬鬆衣物。
適當清潔、避免吸入過敏原:如塵蟎、寵物毛髮等。
調整居家環境濕度,家裡的濕度不要超過60%。
避免接觸可能誘發濕疹的因素,例如洗碗精、洗衣粉、漂白水、有機溶劑等等。
作息保持規律,外出時應適當防曬。
坊間可能會民眾在皮膚敷上有鎮靜、舒緩、止癢功能的絲瓜、小黃瓜、蘆薈,但這並非人人適用,還可能刺激皮膚,甚至加重原本皮膚的問題。因此若要使用,還是建議先諮詢您信任的皮膚科醫師為佳。
參考資料:美國國家濕疹協會、美國克利夫蘭診所、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