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同情心VS同理心」有何不同?輪椅網紅椅人:我們不需氾濫的同情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01月04日02:00 • Uho編輯部

台灣輪椅人協會理事長、身障者何秉錡,於20歲那年因車禍意外半身癱瘓,2020年創立椅人YT頻道,以主題影片分享身障者心境,也不斷體驗各種看似不可能的挑戰,用正向幽默的方式分享輪椅人生。他也於《椅人》一書中,分享他的人生故事,想探索世界的心,沒有因為坐在輪椅上而受困。以下為原書摘文:

我不需要你的憐憫,因為我一點都不可憐

我常常在路上,遇到很多會主動上來攀談的人。大多數人帶著客氣與害羞,頂多詢問我為什麼受傷、怎麼了?但是更多時候,我會遇到下面這樣的狀況——

路上的阿婆緩緩靠近,冷不防地開口:「少年A,長得帥帥的這樣好可惜,你還年輕,你會好的啦!」拜託阿婆,妳知道我怎麼了嗎?妳沒有了解我是脊髓損傷嗎?就只拋出妳以為的情緒與言論。

我也遇過阿婆直接告訴我:「你一定是上輩子做了壞事,這輩子才坐輪椅。」甚至有身障朋友在路上遇過,一位阿伯走過來,直接塞錢到她懷裡,說:「妳好可憐,這錢給妳。」後來還握了握她的手走了。雖然莫名得到錢很讚(哈,開玩笑的~),但這個感覺超級差(才100)。你怎麼知道我是不是全台首富,只是剛好坐輪椅而已?(想太多)

我們根本不需要,也不想要氾濫的同情。

什麼是同情心,什麼是同理心?

我常常跟大家分享「同理心」和「同情心」(Empathy vs Sympathy)的差異與區隔。演講時,我總會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在路上遇到輪椅族,要怎麼對待呢?A是直接幫忙,B是裝作沒看到,C是上前詢問。」

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一個?

而我,會希望大家的答案是C,直接上前詢問。就像你在路上看到別人的裙子夾進屁股縫,你會直接把它拉出來嗎?看到我們可能需要協助的時候,就自在地開口問,再給予幫助。這樣一來,不會傷害到我們的自尊心,又能適時地伸出援手。

我知道同情是人的本能,就像你看到有人難過會想拍拍他、抱抱他那樣,是自然的感受。可是我常常覺得,台灣人的「熱情」有時候是同情心氾濫。就像那位塞錢的阿伯,他是同情心而不是同理心;阿伯是出自於憐憫,但不理解。

如果可以在遇到我們時,透過詢問再表達感受,並且站在其中感同身受,這才是所謂的「同理心」。

我也遇過想要理解我怎麼了的阿姨。她認真地問我怎麼了、為什麼受傷,也真的好好聽完我的故事與身體狀況後,笑著說回家時會叫孫子訂閱我的頻道。像這樣就是很能同理,並站在我的角度思考和對談,這樣的關心也讓人覺得很自在,而不是過度的同情心發作。

無助的我只換來一陣的冷嘲熱諷

同情與同理的層面,也讓我想到一段出國參加擊劍比賽的往事。

第一次代表台灣的我是前往義大利。比賽的第一天,身體又是漏尿又是拉肚子,我知道自己狀況不太好,心情也很焦慮。在這狀況下,自然很快就被對手擊敗。但我沒空沮喪,因為當天下午,我就摸到大腿有一整塊的硬塊。

身處在國外很無助的我已經夠心煩了,接下來還有團體賽要出戰,我也只能硬著頭皮上場。到了團體賽打完的那天,未知的腿傷開始滲出瘀血。這似乎是好現象,畢竟腿傷一開始只有腫脹緊繃,沒有發紅發燒。但我還是略微慌張。

我跟領隊教練說明了情況,沒想到他的回應竟然是:「那一定就是你練習不夠!」說完,他就離開了,也沒想處理什麼。我在隨隊防護員連線台灣的醫師與照顧下先冰敷。到了半夜,我想了又想,實在不知道要求助於誰。一個人在國外,無依無靠,我又不敢跟家人說;以我媽的個性,肯定會打電話來罵教練,但我人還在國外呀,真的很焦慮。

於是我鼓起勇氣越洋打擾了我的主治蔡醫師,跟他說明狀況,做了緊急的小處置,等回到台灣、解隔離之後立刻前往醫院找他。蔡醫師檢查完後,判斷為大腿肌肉二級拉傷。

當時參與擊劍比賽的我是新手,也的確沒有歐洲選手練習得久,但領隊教練當時直白的話語刺傷了我。沒能站在同理角度來幫所有身障選手思考,只是一昧怪罪與概括定論,這是缺乏「同理心」。

合作,也需要發揮同理心

最近,我更遇到一個很幽默的合作案。經營YT後,偶爾會有商業合作案子找上門,例如那種純粹商品交換影片、沒有經費的互惠合作。近期收到一個家電廠商的邀約,窗口說是我的粉絲,很喜歡我的頻道,想要洽談商品合作。合作內容是可以提供給我適合使用的家電產品,希望我在使用後,可以發文推薦給身邊的輪椅族與粉絲。

我在說明自身需求之後,廠商寄來了一組商品。但經過組裝後,我有點傻眼。那個需要日常使用的商品其實重量過重,我如果一手要推著輪椅、一手拿著這個商品,根本無法使用。

遇到這個狀況後,我直接跟窗口反映,其實這個商品不適合輪椅族,並跟我經常推廣的「障礙者需要有自立性、自主性」精神完全背道而馳,希望退掉這個家電不合作了。

但是廠商窗口卻以合約來壓人,表明了「就算商品不適合輪椅族使用,也可以讓照顧你的人、輪椅族的家人來使用」這樣的言論,要我還是拍攝與發文,更甚至以「已經簽署合約了,請你執行」這種對話來回應。

最後,我在不是很開心的狀況下,寫了「這個商品偏重,適合拿來當啞鈴舉重練習」的文案來結束這場鬧劇。(沒想到這樣的發文廠商竟然也通過?!)如果只是提供給照顧者、家人來使用,那為什麼還需要我的發文與體感使用心得呢?

會舉出這個例子,就是深深感受到,沒有以使用者真正的心得與位置為起點,只以「合約內容」當成令箭來回應,窗口只想著自己的工作要完成,但完全沒有用心思考我是否真的需要這樣的商品,正是缺乏同理心。

讓自己更有意識地換位思考

國外一名護理學者魏斯曼(Teresa Wiseman)曾經提過,「同理心」可以有的四種行為是:改變觀點、不做評價、識別對方情緒、與對方一起感受。

我看過一段影片,如果有個人掉進深深的黑洞裡,同理心是慢慢爬下黑洞、走到他身邊,告訴他,我懂這種黑暗。同情心則是只站在洞口往內看,並說著:「Ops~真是好糟糕啊,還是⋯⋯你想先咬一口三明治?」

影片當然是用比較誇飾的方式來表現同情心與同理心,但大多數時候,我們應該要有意識地換位思考,讓同理心成為人與人的連結。

有時候,人需要的只是多一點聆聽與陪伴,甚至拍拍我們,告訴我:「謝謝你願意告訴我你的想法。」而不是高談闊論地發表自己的意見,甚至想要「雨過天晴」。真正的事實是,面對別人的低谷,很少有什麼樣的回應會讓事情立刻變好,唯一可以變好的就是連結。抱抱他、拍拍他,都比站在洞口隨口說「來笑一個、沒事的」好多了。

我的同理心更多是在受傷之後才學會的。以前的我不會同理,也不試著去感受別人,更沒想過怎麼換位思考。心思不細膩的我,受傷之後變得細膩了。以前,我可能覺得付出就是要有等值的回報,希望有所對等。

而現在的我只想好好珍惜眼前所有的,付出就是自己想付出,不會要求得到回報。當我想幫你做這件事情時,就是全心全意地想做。

大家常問我,怎麼跟身障者相處?我建議你可以自己想想,如果你今天就是這個身障者,會希望大家怎麼對你?是不是就像一般人的相處就好?

成為身障者之後,並不是理所當然地需要更多的關注跟幫助。我們也是一般自在生活的人,我想要成為大家眼中的普通人就好。如果這個社會,有著越來越多同理的人,社會也會越來越好吧?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有更多的同理,對於我的家人、朋友,我相信會越來越好的。

(本文摘自/椅人:沒試過,怎麼知道你不行!/三采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林美連
    我會面帶微笑加點頭鞠躬。跟對方說:謝謝關心
    01月04日03:28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