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孩子真的是前世情人嗎?

嬰兒與母親

更新於 2022年02月14日15:37 • 發布於 2022年02月14日00:00
孩子真的是前世情人嗎?
孩子真的是前世情人嗎?

 

情人節即將來到,育兒邀請兩位本身是爸媽,而且都有兒有女的「好」專家,來和大家一起深入探究:父女或母子的相處宛如前世的情人,是真的嗎?如果小孩很明顯的偏愛爸比或媽咪,雙親地位該如何平衡?而不受孩子重視的一方,又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做法呢?

愛媽咪應是孩子的天性?

小孩最愛的人應該是媽咪?孩子黏媽媽是天經地義?還是會因為孩子性別的差異,而特別喜歡媽咪或爸比?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王意中表示,與其說小朋友天生愛媽媽,倒不如說,媽咪從懷胎十月到孩子出生,便扮演了許多照顧的角色,而且對於寶寶來說,第一個認識的人就是媽媽,最初情感的建立,也是和媽咪的親子關係。同時媽咪不論在照顧小孩的細膩度,或是整體親密相處的質跟量,相對來講,通常都會比爸爸來得多。

自由創作者/婚姻親子議題講員文雅怜也談到,即使是強調兩性平權的現代社會,媽咪依然經常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尤其是在哺餵母乳的過程中,媽咪很容易便需要和寶寶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吃喝拉撒睡等生活作息也都是由媽咪打理,寶寶相對的會比較黏媽媽,因為寶寶生存的方式本來就會跟媽咪比較緊密。

所以,實際上一開始照顧的多半是媽媽的角色先進來,孩子熟悉媽媽的聲音、媽媽的氣味、媽媽的心跳、媽媽身體的溫度…等等,而對小朋友來說,爸爸的照顧時間相對是短的,可能不像媽咪哺餵母乳的親密連結和肌膚接觸,或是媽咪長時間把孩子抱在身上,因此孩子對媽咪的情感是特別的,也較容易從媽媽那邊得到安全感和穩定感。

不過王意中心理師指出,當孩子逐漸學會走路了之後,爸爸的角色便開始加重了,尤其是陪孩子玩。對小朋友來說,遊戲是很重要的事情,而爸爸通常比較具有玩心和冒險心。同時這個時期的小朋友,不再是被動的被大人抱起移動,可以主動的自己走向爸比或走向媽咪,所以誰對他好、誰懂他、誰照顧他、誰陪他玩、誰細心的對待他…孩子都能感受得到,並且會善意的回饋給媽咪和爸比。

延伸閱讀父女共舞超有趣,跳舞熱情大噴發

女兒為何像爸爸的前世情人?

至於「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雖是近代才逐漸流行的一句話,但是相信這句話的人卻不在少數,看到女兒黏爸爸、跟爸爸撒嬌,大家都覺得好像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女兒真的會特別喜愛爸爸嗎?或是爸爸自己對女兒也有特別的關愛之情?

當傳統父權變為新好男人

王意中心理師談到,現代社會多是雙薪家庭,男女之間在家庭中的分工與界線已不像傳統社會那般壁壘分明,「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逐漸淡化,雖然大部分的媽媽仍是育兒工作的主力角色,但爸爸的參與度也不斷與時遽增。同時父親以往較為陽剛的形象,也轉為比較柔性的對待孩子,甚至兼具了女性的細膩度;而時代新女性的媽咪形象,也從傳統的相夫教子足不出戶,轉為獨立自主,處事果決,擁有自己的想法與創意。因此父母雙方原本既定的性別特徵與行事風格,在現代社會都進行了融合並行與互相吸取優勢,能夠一同進行教養子女的工作。

文雅怜也表示,以往重男輕女的農業社會,往往需要男丁來從事粗重的農耕等家務,並且男性還被賦予了傳宗接代的任務;女兒則被認為對家裡無法有太多貢獻,而且嫁出去的女兒就像潑出去的水,所以女兒在家庭中通常不是受重視的角色。再加上傳統的父權時代,父親是較為嚴肅,且不擅於對孩子表達情感的「無口男」,也許只是像朱自清「背影」中描寫的父親形象,雖會為孩子默默的付出,卻並不會親口說出對孩子的關愛(爸爸心裡愛,但爸爸不說!),也不會跟女兒那麼親,會較為重視兒子的教育與培養,因為兒子未來將是一家之主,甚至肩負了興旺家族、光宗耀祖的使命。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與女權意識的抬高,男性角色不但逐漸塑造出「新好男人」的形象,爸爸會親身參與養兒育女的生活,不再只是單純的賺錢養家卻與兒女生疏,同時現代的爸爸也不像傳統的爸爸那麼「安靜」,會和孩子有更多親密關愛的對話。特別是有女兒的爸爸,會像照顧小公主般的對待女兒,尤其女孩通常比男孩更為乖巧貼心,便更容易擄獲爸爸的心;而受到爸爸細心呵護的女兒,也通常會更喜愛跟爸爸親近和撒嬌。因此文雅怜認為,之所以有「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一說,其實是時代驅使了這樣的跡象,同時越是都會化的社會越是明顯。

延伸閱讀安全型‧焦慮型‧害怕或忽略逃避型,4種依附型態 決定母女關係好or壞

爸爸本身對兒女不同的期待

文雅怜指出,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小女生通常會比較靜態一點,不像小男生的活動量那麼大,所以相對會比較安靜比較好帶,不會像個小猴子一樣爬上爬下動個不停。另一方面,把女兒裝扮成漂亮的小公主是很有樂趣的,男孩子的服裝打扮則較有限制,變不出太多花樣。所以文靜乖巧愛撒嬌的小女生特質,加上可以打扮得像洋娃娃一樣可愛(或是看起來像縮小版的太太),都是很容易讓爸爸把女兒當成心愛小情人的原因,同時爸爸也會特別重視女兒對待自己的態度和反應,並連帶的去修正自己對女兒講話的方式。於是原本陽剛的父親,就變成了對女兒輕聲細語溫柔無限的「大情人」囉!

但是爸爸對兒子的期待可能就會不太一樣了,也許是由自己的父親傳承而來,也許是自我性別形象的投射,會認為男性就是要有肩膀有責任感,以後要能撐起一個家,並要具備保護自己和保護別人的能力。所以許多爸爸可能會像教練一般調教自己的兒子,加上小男生的天性比較頑皮好動,雖然尚不致於像傳統觀念的「不打不成器」,但爸爸也可能認為需要採取相對嚴厲的教養方式,才能管得動兒子。

爸爸對兒女的差別寬容值

王意中心理師並指出,其實不論是爸爸對兒子,或是媽媽對女兒,都可能會以自己對性別形象該有的作為,來要求同性別的孩子,比如男性就是要剛強堅毅,女性就是要氣質優雅。而當孩子尚未達到父母的期待,或是父母持續不斷的要求成果,便不自覺的釋放了壓力給孩子,像是指責的語氣或是失望的嘆息等,甚至細微的表情變化和肢體語言,孩子其實都會感受得到,便可能連帶的讓親子關係有些距離。但是異性的親子間就比較沒有這樣的框架,所以爸爸可能會忘情的疼愛女兒,女兒也相對覺得爸爸是全世界對她最好的人,就會因此對於雙親的態度有些差異。

另一方面,爸爸對於兒子和女兒的忍受度與寬容值也通常是不太一樣的。比如同樣是破壞了爸爸的物品,爸爸面對女兒可能會不忍心太過苛責,而且男性的紳士風範原本就習慣多讓著女性,何況又是年紀那麼小的可愛女兒。但是兒子因為平常可能就比較調皮搗蛋,再加上父親本身寄予兒子的「厚望」,會認為如果不從小好好管教、嚴格要求,兒子就會離爸爸心目中的期待越來越遠,所以爸爸對待兒子,不論在態度做法和講話語氣上都會相對顯得比較重,務求讓兒子立馬知錯幡然悔改。不過,爸爸的出發點其實都是為了小孩好,不論是兒子或女兒,只是會因為性別的不同,而有一些互動上的差異。

兒子也像媽咪的前世小情人?

如果爸爸和女兒的相處宛若前世的情人,媽咪和兒子同樣也會異性相吸嗎?還是兒子會特別喜愛溫柔的媽咪呢?

母親的溫柔形象與安穩力量

文雅怜認為,與其說兒子特別喜愛黏媽媽,其實還是要看孩子和主要照顧者之間的關係,包括前面提到的爸爸與媽媽對待孩子的態度,這些都是會交互影響的。但是不論小男生或小女生,一般來說仍會相對的比較喜歡溫柔的媽媽,這也來自於一般對於母親包容慈愛的形象,以及期待媽媽柔性穩定的安撫力量。

不過現代家庭已不盡然都是嚴父慈母的組合,可能是慈父嚴母,爸爸是更溫柔的角色,也可能媽媽反而是更具冒險心,帶著孩子瘋狂玩樂的角色,而孩子比較偏愛和爸爸或媽媽相處,都是來自於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比如當孩子在身體覺得軟弱的時候,或是疲憊的時候、心靈上有需要的時候,就會比較傾向去找能夠柔性依靠、溫柔慰藉的對象;而若是孩子希望探險、運動、尋求刺激,也會很自然的去找能夠陪他盡情玩樂的對象。所以文雅怜表示,兒子不一定特別黏媽媽,但是在想睡覺、身體不舒服、或是感到軟弱、面對陌生環境的時候,孩子會比較傾向去找主要照顧者,以尋求內心安穩的力量。而這樣的對象,通常都是花費最多時間與心力照顧孩子的媽咪。

媽咪也對兒女有著不同的期待

不過相較於「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似乎比較少聽到「兒子是媽媽前世的情人」?王意中心理師談到,在提到「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這句話時,許多爸爸其實多少受到了心理暗示,便很自然的往這樣的趨勢發展。加上前面提到女兒往往比兒子貼心乖巧,因此小女兒要去扮演小情人的角色,對爸爸來說便是滿理所當然的,爸爸也會像一把大傘、一棵大樹一般,細心保護著寶貝女兒。

不過如果是兒子來扮演媽媽的小情人,就不一定是如此「兩情相悅」的情形了,因為小男生通常都是精力旺盛、爬上爬下,媽咪也很可能在一旁用較嚴厲的態度遏止孩子吵鬧或搗亂,所以這樣的畫面是比較難構成大家對於「兒子是媽媽前世的情人」的想像。但當然也是有貼心乖巧的小男生,常常融化媽咪的心,或是兒子也有特別喜歡和媽咪撒嬌「示愛」的時刻…只是相較於小女生來說,比例和頻率可能會稍微低一些。

此外,媽咪對待女兒,其實也多少會有一些身為同性形象的要求,比如講話要輕聲細語,舉止要從容優雅,體態不能過胖(也是包含健康考量),以及許多對於「美」的認知,都希望女兒可以達到媽咪的期望。但若這些期盼過於殷切,或是讓女兒感受到壓力,女兒就可能會覺得和爸爸相處更為自在快樂。

孩子其實會自己區分爸媽的「功能」?

如果爸媽共同照顧孩子的質與量落差不大,通常比較不會出現單方面一定要黏媽咪或是黏爸比的情況,而且孩子其實會自己區分爸媽的「功能性」!

幼兒由重複的習慣得到安全感

文雅怜指出,孩子在年幼的時候,很需要「重複不變」的生活習慣,比方睡覺就是要媽咪陪,刷牙就是要爸比陪,甚至故事書也會重複去讀幾本特別喜歡的。這是因為在重複的過程當中,孩子會得到熟悉的感覺,所以他會認為陪他睡覺就是媽咪的事情,如果臨時變成爸爸要陪他睡,孩子可能就會有排斥的情緒出現,因為跟他的「睡前儀式」(SOP)是有衝突的,若沒有重複他的既定經驗和習慣,讓睡覺這件事突然變得陌生,孩子便會感到缺乏安全感而且不喜歡,也比較難以安穩入睡。

所以重複的習慣,會讓孩子感到安穩放心,比如「睡覺」這件事從小是建立在與母親的依附關係,也建立了孩子的安全感。但是到了2、3歲之後,孩子開始喜歡更多對外的探索,而這時若是換成爸爸帶孩子出門玩樂,並在一旁陪伴保護,孩子也會建立起爸爸和玩樂這件事情的連結,並和爸爸之間產生特殊的儀式與特殊的回憶,增強親子間的情感緊密度。

孩子像鐘擺 選擇父母不同特質

文雅怜接著談到,雖然孩子通常在感到軟弱時會尋求媽咪的溫柔與擁抱,在想要探險時會尋求爸比的帶領和保護,但是孩子其實也會隨著人生發展的需要,或是他本身的個性與喜好,分別在父母親不同的特質上找到被滿足的點,便有可能像鐘擺一般,有兩三個月特別黏媽咪,過了一陣子又特別黏爸比。

王意中心理師也舉例,比如有些孩子從小睡覺要喝母奶,已經熟悉媽咪的味道和溫度,便特別喜歡和媽咪一起睡;或是覺得和爸爸一起睡,爸爸可能鬍子刺刺的、粗手粗腳的,甚至會打呼,就比較不喜歡跟著爸爸睡。但是以玩樂來說,爸爸和小男生玩起來的寬容值通常都比較高,在一個範圍內都允許孩子盡情玩樂,如果是媽媽可能就會顧慮較多的安全性,所以小男生特別會在爸爸身上看到更多玩樂的可能性,尤其媽媽不能接受的玩法,爸爸大部分都會同意。於是小朋友慢慢的就會自己去選擇,吃喝拉撒睡要找誰,休閒娛樂要找誰,身體不舒服要找誰,甚至發脾氣要找誰…自然而然的將爸媽的「使用功能」大致區分。

另一方面,孩子其實一直是以進行式轉變的模式,並不一定會永遠黏媽媽或是永遠黏爸爸,可能有時候覺得和爸爸做某件事情特別有趣,但是過了一陣子,又覺得跟媽咪一起做這件事也不錯。而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這些關係又會一直在變動。不過前提是,父母給予孩子都是滿滿的愛與陪伴,如果雙親有任一方在時間上或是對待孩子的態度上是較為欠缺的,那麼孩子就會較明顯的一直偏向另一方。

同性別的共同興趣

此外,同性別的親子,其實會有很多共通的興趣,比如媽咪和女兒可以玩公主、裝扮、和辦家家酒等遊戲,爸比則可以和兒子玩汽車、機器人、和各種球類運動。等孩子再大一些,女兒可能會跟著媽咪一起做料理、逛街、談心事,兒子則可能和爸比一起騎車、打球、討論賽事。所以依此來推論,孩子應該並不會特別偏心在某一個性別的父母,就像爸媽也總是愛著自己的每一個孩子,也許在程度上會有些微的差異,或是親子間也會有特別投緣的情形,但是並不致於一開始就會明確的分為父女一對和母子一對,一家人可以有各種不同的搭配組合,都是基於穩固緊密的親情之愛。

 

前世情人
前世情人

小孩喜愛什麼特質的爸媽?

如果撇開父母的照顧時間和親子異性相吸等因素,通常具備什麼樣特質的爸媽,會特別容易讓孩子喜歡親近呢?

1、以孩子的角度互動

文雅怜表示,有些爸媽本身就具備了「孩子王」的特質,很容易就能跟小朋友打成一片,主要原因是他們通常會用孩子的角度去做一些互動,比如放下身段和孩子玩遊戲,或是用孩子的口吻來說故事,並特別具有寬容心與耐心,願意包容願意傾聽,對小朋友玩樂的接受度也較高,讓孩子不易感受到和大人之間的距離與隔閡。

王意中心理師也再次強調,陪孩子玩這件事其實是很重要的,爸媽要注意絕對不是「陪在旁邊,看孩子玩」,而是真的「專心和孩子一起玩」。比如孩子希望爸比變成一匹馬,就是要讓孩子騎在背上;孩子想跟媽咪玩捉迷藏,就是要彎身藏躲讓孩子尋找(但要是孩子找得到的地方), 雖然對大人來說難免耗費心神體力,但是和孩子的距離會馬上拉近,孩子也多少會從玩的過程中更瞭解爸媽,也更愛爸媽。

2、常表現開心快樂的正向情緒

王意中心理師並談到,如果小孩和爸媽在多次相處的經驗中,發現爸媽的性格與態度是穩定的,不會太過情緒化讓他感到無所適從(比如有時候對孩子很好,有時候又對孩子很凶),並且爸媽常常是笑容滿面的,開心放鬆的,不會緊繃著臉或是皺著眉頭,充滿正向情緒,孩子從爸媽身上接收到快樂的訊息,自然會很喜歡親近這樣的父母,連帶也會願意聽從父母對於日常生活的指令和管教。

反之,如果小孩跟爸媽撒嬌,想要黏著爸爸或媽媽,卻並沒有從爸媽那裡得到預期的溫暖回應,甚至遭到拒絕與喝斥,孩子在失望難過之餘,也會減少親近爸媽的頻率。

3、重視陪伴時間的質與量

此外,孩子通常會較為依賴信任主要照顧者,而這個角色往往是媽咪,但是由於陪伴時間較長,需要管教孩子的機率也相對提高,孩子便可能反而喜歡常陪他玩樂的一方,不喜歡主要照顧者的管束及嘮叨。所以有時候孩子看到下班回家的爸爸會特別開心,卻可能讓媽咪感到受傷,覺得自己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與孩子相處,小孩卻不愛媽媽,也不聽媽媽的話。其實這是因為相處上「質」的問題,雖和孩子在一起,卻常常要求、指責、糾正,讓小孩備感壓力,自然會期待另一個下班回家就會陪他玩、甚至「解救」他的人。不過,如果相處時間過少,只靠蜻蜓點水式的遊戲時間,依然會有「量」的問題,尤其本來就與孩子關係生疏,難得在一起卻突然管教要求小孩,如此只會將親子間的距離推得更遠。

所以父母陪伴孩子,需同時注重質與量,除了可熟悉孩子的個性,瞭解他的人格特質,知道如何和孩子溝通、玩耍,孩子的配合度也會相對提高。早期也許因為吃喝拉撒睡等生理需求,讓孩子習慣於親近主要照顧者,但是等孩子年紀稍長,體察出父母陪伴他的實際質量,孩子亦會依此決定他想要花多少時間和你相處,以及跟你發展到什麼樣的親疏關係。

前世情人
前世情人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