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缺牙是否該植牙?哪些人不適合?專家一次解答你最在意的疑慮及風險

Heho健康

更新於 10小時前 • 發布於 8小時前 • 邱玉珍

標榜可植牙的診所愈來愈多,技術也日新月異,想植牙,該怎麼選擇牙醫師與材料?是否有風險呢?

牙齒從外觀區分,有牙冠及牙根兩大部分。齒槽骨則是牙齒的地基,在牙齒跟齒槽骨間,還有一層薄薄的韌帶結締組織是牙周韌帶,具有緩衝咬合力的功能。

當因嚴重蛀牙、斷牙或牙周病導致缺牙,久而久之會造成齒槽骨的流失,進一步影響到咀嚼、美觀跟發音。而到底缺牙時,該優先考慮牙橋、活動假牙還是植牙?

牙橋、活動假牙、植牙,各有優缺點

牙橋是把缺牙前後兩側的鄰牙做修磨,再套上牙套,因為須修磨到前後兩側自然牙的琺瑯質,再套上牙套,有可能因清潔不夠徹底而有蛀牙的潛在風險。優點是咬合時是由有牙周韌帶的自然牙承受,咬合力道與自然牙的狀況最為接近、舒適。

而活動假牙可以拿上拿下,清洗方便,通常用於缺牙數量較多的病友,但咀嚼時是由牙齒及牙床黏膜共同受力,若受力不均,較容易有牙床黏膜疼痛的情況,也有病友覺得用活動假牙,感覺自己一下老了很多歲。優點是價格相對便宜,也較少修磨牙齒或手術介入,對於有較為複雜的全身性疾病、須接受較保守治療的病人而言,生理狀態較容易接受。

植牙則是把人工牙根固定在齒槽骨裡面,需經過一段時間骨整合讓人工牙根與齒槽骨順利癒合。同時,人工牙根不像自然牙有牙周韌帶可以當緩衝,咬起來的感受比較緊實,有硬碰硬的感覺,因此醫師需要把植牙的牙冠修整到用力咬時,剛好輕輕接觸的程度,才能擁有比較舒服的咀嚼感受。

缺牙該選擇植牙嗎?

不過植牙的人工牙根雖然不會蛀牙,但可能有植體牙周病的困擾。如果沒有照顧好植體,人工牙根周圍的黏膜與牙周可能會發炎,由植體黏膜炎,甚至進展到植體周圍炎,有可能導致齒槽骨流失,使得植體出現鬆動甚至脫落。而許多人抱怨植牙後出血及疼痛的狀況,常源自於植體周圍發炎。

當遇到缺牙時,要使用牙橋、活動假牙還是植牙,主要看病友的期待、願意等待的時間跟費用。一般來說,牙橋與活動假牙的製作時間比較短,牙橋只要修磨兩側的牙齒,很快就能裝上去;如果缺牙較多的病人,可以製作活動假牙。倘若病友的年紀很大或有疾病考量,做侵入手術有風險,可能也會建議採取傳統的方式來治療。

植牙分三階段

植牙的費用則相對昂貴,通常也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一般而言,植牙分成3階段:

第一階段 植入人工牙根:醫師會在齒槽骨先鑽一個洞,把人工牙根植入後,傷口縫起來。上顎的骨整合需等待4個月、下顎則需2個月。

第二階段 固定基座:等人工牙根跟齒槽骨整合長好,切開人工牙根上方的牙肉,裝上癒合帽,軟組織癒合約需2周到1個月。

第三階段 製作牙冠:軟組織癒合後取模型,製作牙冠需等待1個月,再將牙冠裝上去。

整體而言,在齒槽骨條件很好的狀況下,上顎植牙耗時約需6個月,下顎植牙約需4個月。如果還要補骨,加強齒槽骨的地基,時程也有可能會拉得更長。

圖/全民健康基金會提供
圖/全民健康基金會提供

植牙後不滿意怎麼辦?

如果缺牙較多,目前也有「all on 4 or X」的設計,只要使用4根或6根的人工牙根,就能裝設上顎或下顎等半口的假牙,咬合的力道也能平均分佈。

植牙後,若對植牙結果不滿意,也有方法應對。臨床上,曾有病友對植牙不滿意,在移除位於門牙的人工牙根後,移植小臼齒的自然牙來當成門牙,再經由磨牙、矯正微調,也能達到美觀及咬合效果。

也有植牙患者因人工牙根反覆發炎,不得已移除,之後改做牙橋、活動假牙;或是原本是使用牙橋,後來因為前後自然牙蛀牙,故移除牙套後改成植牙的案例。臨床上病人的情況非常多元,需考量病患的需求或期待、實證醫學上的可預期性及醫師本身的經驗及技術等,建議有治療需求時,患者可以與牙醫師討論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案。

微創植牙可縮短時間,但有條件限制

傳統的植牙等待時間長,而現在坊間可看到許多微創植牙的廣告,方法是在事前以錐狀射束電腦斷層掃描(cone-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BCT),先針對口腔做3D影像模擬與計算,事先做出一個模板,確定齒槽骨的細部狀態以及鑽洞的位置與深度,需要較長時間的運算與準備。接著等到手術當天,不需翻皮瓣(flapless),只需一個很小的傷口,在儀器與支架的導引下,甚至還有導航裝置,讓醫師精準鑽到特定的位置,把植體鎖進去,手術本身只需花半小時就能完成。

上述的過程多在數位的設備協助下完成,但臨床上若是非常有經驗的醫師,病人條件也好,即使沒有上述精密的運算與導引的設備,也可能在傳統的治療評估下,半小時內完成手術。

另一種微創植牙的方法是「即拔即植」──在拔牙後立即種入人工牙根,傷口較小,也可以縮短缺牙的時間。

微創植牙的確能達到低侵襲性的植牙,但前提是病人缺牙區域的骨頭條件很好,不太需要複雜的補骨手術。此外,病人的牙齒本身不能有感染發炎的狀態或需在拔牙時清創得很乾淨,才有辦法順利植入人工牙根。若該區有感染發炎,又立即把新的人工牙根種進去,不僅傷口不容易癒合,發生併發症與術後疼痛的機率也會提高。

需要麻醉嗎?

至於植牙需要舒眠麻醉嗎?對於看牙有恐懼感的患者,舒眠麻醉的確能提供比較輕鬆舒適的治療體驗,讓病友更能配合手術的操作,也是未來的趨勢,但並非必要。如果病人真的很緊張,也可在植牙手術半小時前服用抗焦慮藥物來減少緊張的情緒。

植牙套件種類多,如何慎選醫療院所?

現在植體種類很多,新的材料費用很高,以及每個人口腔狀況不同,因此植牙的費用差異很大。光是植牙品牌就有40、50種以上,而補骨用的再生膜、骨粉等,同樣也是種類繁多。以骨釘為例,一根釘子從幾百元到幾千元都有,若再使用到3D數位導引,還會有額外的設計分析的費用。

雖然不同醫療院所植牙的費用差距很大,但植牙成功的關鍵與植牙材料的價格沒有絕對關係。由於植牙所需時間長,後續也需要定期回診追蹤,建議找名聲不錯、已經經營很長時間的醫療院所與牙醫師,會比較有保障,若發生問題也容易找到相同系統的套件更換。在醫學中心使用的醫材,因為有一定的採購流程,品質有一定保障。

此外,衛福部曾於2023年公告成立植牙專科,希望透過訓練及考試,增加可處理相對比較複雜植牙個案的植牙專科醫師,其訓練內容綱要及實施辦法,目前仍在研議中,故目前衛福部尚未有正式的證照。在現今牙科的十大專科中,必須完成一定植牙訓練的專科是牙周病科、口腔顎面外科、假牙贋復專科,民眾想做植牙時可以參考選擇。

哪些人植牙前需評估身體狀況

除了時間與費用外,植牙前也需評估身體狀況是否適合。

血糖控制不好的糖友,有可能面臨傷口癒合不好,植體容易發炎,提高併發症及失敗率;建議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比較安全。吸菸也會讓局部黏膜及部份結構缺氧,導致牙周炎較不容易控制,植牙失敗風險比較高,建議要先戒菸。

而有自體免疫疾病的病人,因必須長期服用類固醇,感染風險及骨質密度都會受影響。手術後,植體發炎與感染的風險可能提高,也會讓植牙相對失敗風險比較高。

至於骨質疏鬆本身並不是植牙的絕對禁忌,而是服用骨鬆藥物會抑制骨骼破骨細胞的活動,導致骨骼清創能力變差,萬一發生骨骼的急慢性感染,有可能導致顎骨的壞死,這也會讓進行任何口腔手術的風險變高。例如進行拔牙或侵入性的補骨手術時,有吃骨鬆藥的病人發生併發症或導致失敗的風險會提高1.5~10%。因此,在吃骨鬆藥前需先讓牙醫師評估是否有急性問題;有些比較謹慎的病友,可能會因此改做牙橋或活動假牙。

若是風溼性心臟病、曾經發生過心內膜炎、心臟瓣膜疾病(明顯逆流、閉鎖不全)、先天性心臟病的病友,在做任何的手術時,血液中的細菌有可能會黏附在心臟的內壁上引起心內膜炎,因此,這類的病人會建議在植牙手術前半小時先吃較高劑量抗生素來降低心內膜炎的感染風險。

由於手術後通常須服止痛藥,如果是有消化道潰瘍的人,因為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可能較傷腸胃,容易出血,醫師可改開不傷腸胃的普拿疼或COX-2這類不傷腸胃的止痛藥,就可能可避免這個問題。

為什麼植牙會失敗?常見原因有二

植牙手術後並非一勞永逸,後續的口腔清潔保養、定期回診與追蹤不可少,才能確保植牙的穩定。而明明植牙已經成功後又失敗,常與齒槽骨流失有關,原因有二:

1. 夜間磨牙、咬力很強,會使人工牙根承受過大的力量,讓齒槽骨吸收而出現植體鬆脫的可能性。

2 植體周圍炎引起的齒槽骨流失。雖然植牙的牙齒不像自然牙會蛀牙,但如果清潔沒做好,一樣會有牙周炎的問題。刷牙時,像自然牙一樣要重視牙齒與牙肉交界縫隙的清潔與保養,把牙菌斑盡量清乾淨,以減少植體旁的黏膜發炎。若發現植體旁的黏膜紅腫、刷牙會流血,就要及早回診。

此外,齒槽骨發炎太厲害,有時候也會建議先移除植體,可能需要重新補骨,等條件比較好時,再重新種下新的人工牙根。

植體術後會出現疼痛嗎?

一般而言,9成5以上的植牙患者,可使用超過5~10年,甚至有近9成的患者在使用20~30年後,骨頭都很穩定、維持得很好,如果局部的疼痛被歸因與感染有關,如植體周圍合併有紅腫發炎的症狀,常會歸因於植牙周圍有關的感染,也就是植體周圍炎。

極少部分的患者,在排除植體周圍發炎等因素後,仍出現植體術後疼痛的狀況,雖其發生率不高,惟目前確切原因並不清楚。

常看到的臨床情境是,有些人是自然牙在時就有局部牙痛的狀態,未必與植牙有關。因為長期的疼痛讓神經變得敏感或異常,導致大腦中樞對周邊感覺的反應變得異常或特別敏感,但植牙後會讓這個情形變得複雜,大腦皮質在區分感覺的屬性時,可能將正常不會造成困擾(如接觸、壓力等)的周邊感覺訊息解讀成是痛覺。這類情況不管是磁振造影、X光或電腦斷層等檢查看起來都無異常,但病人就是會痛。

若評估後,疼痛原因不清楚,部分人會被轉介神經科,使用降低神經傳導的藥物,如抗癲癇的藥物,來調整神經迴路,讓神經不會那麼敏感;有時也與焦慮有關,會用其他抗焦慮的藥物來協助控制疼痛。

極少部分的病人用了藥還是無法改善,很可能需要把植體移除,然因異常的神經迴路已然形成,未必能完全消除病人疼痛的感覺。

*文章內容轉載自財團法人全民健康基金會《好健康第71期》(諮詢╱章浩宏(臺大醫學院牙醫專業學院副院長、臺大醫院口腔醫學部副主任)編輯/邱玉珍、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追蹤實用健康新知!馬上點擊加入 Heho 健康好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