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在面試時容易落入的三個陷阱—「動機」「文化契合度」「個性」。
1. 確認求職者的「動機」沒有意義
典型的失敗面試就是「詢問動機」。本來只是想知道「為什麼想進這家公司」的理由,然而絕大多數都會變成「你有多想進這家公司」的熱忱確認儀式。
被問到工作熱忱,應徵者可以裝出「我幹勁滿滿」「我從以前開始就很關注貴公司」「這是我的天職,是我想做一輩子的工作」。從僱主的角度,這是為了確保「如果我發出聘書,你一定會接受」。
這完全是多此一舉。
坦白說,工作一定有動機。但是, 有動機卻沒有能力,只會成為公司的負擔 。是否具備公司需求的能力與潛力更重要。所以,詢問動機(=工作熱忱)是沒有意義的。
如果一定要問,不如問:「你想過什麼樣的人生?」如果應徵者的答案能夠連結上自家公司的工作,那就足夠了。
我在創投公司工作,曾經詢問新創公司的經營者:「你想僱用什麼樣的人?」遺憾的是,還是有很多人回答「有熱忱的人」,可以具體回答「想僱用有某種能力的人」的經營者少之又少。
2. 討論求職者和公司的「文化契合度」,是天大的誤會
這和動機一樣是非常曖昧的東西。會說出「想僱用符合企業文化的人」的公司,實際上很多都不了解自家公司的文化。
問他們「貴公司的企業文化是什麼」時,只會得到「敝公司的文化是大家都可以坦誠相對」之類的答案。但那只是表面的企業文化。團隊相處融洽,固然是件好事,但公司應該是讓每個員工發揮實力,提高營業額的地方。
所謂的企業文化,是自然而然產生,而且會持續變化。既然如此,就不太能夠當成標準。不過,有一些絕對性的指標,可以做為衡量公司文化的標準。
只有兩項指標。那就是「考核制度」與「授權制度」。
考核制度,簡而言之就是「工作表現」和「薪資結構」。團隊工作、願意犧牲自我的人考績比較好;還是個人成果、業績貢獻度高的人分數比較高?是以固定薪資為主,獎金沒什麼差別;還是業績好的人,獎金特別高?
這些考核制度如何設計,就深刻反映出企業文化。
另一方面,授權制度就是「決定事情的方式」。授權程度不高,中央集權的色彩就很濃厚。雖然可以提升效率,但是很容易忽視多面向的檢證。反過來說,充分授權的模式,可以針對利弊進行多面向的檢討,但速度往往比較慢。
不同的模式,適合的人才也不一樣。能夠評估一個人適合哪種風格,才能夠確認是否適合自家公司。
這與討論友善、喜歡啤酒等等表面的企業文化,完全屬於不同層次。
3. 評估求職者的「個性」,危險又缺乏共識
沒有比個性更曖昧、更危險的概念了。因為每個人看的角度都不一樣。
例如,身為專業人士,我看到 A 先生的時候,可以冷靜地根據能力(=行動特質)評估:「這個人具備堅定地完成他想做的事的能力。」但是,未經訓練的人,大多會從個性評斷:「這個人有著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個性。」「不擇手段」的說法完全是觀察者的偏見,無法分出面試者的能力優劣。
說起來,一個人的個性如何,本來就很曖昧。假設所有人都異口同聲說「他的個性很開朗」。
看起來意見一致,但第一個人說的是好奇心、第二個人說的是心理學上的外向、第三個人說的是表現出來的氣質,說的是不同面向的「開朗」。每個人評價的角度都不一樣。
如果是一人企業,由董事長親自面試、決定,或是個人選擇男女朋友、結婚對象,那還可行。但如果是組織層面的決策,評估一個人的個性,是完全不可靠的。
延伸閱讀
面試只能解釋 9% 工作表現!主管該怎麼做才比較容易「看對人」?
求職者誰能「做得久」?乾杯面試的關鍵提問,挑出耐久型人才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留言 4
霖
那你很有可能找到有能力的擺爛廢物,再怎麼有能力,工作態度差對我來說他還是個廢物。
2024年08月23日10:17
Eden松
理想型的良好企業文化,
抓大放小適度授權,薪資結構需透明,
特別聲明,『工作表現看個人,而不是看團體,』
個人工作表現優異就給獎金或是給升遷,
團體完成專案就大家一起拿獎金,
這樣也比較不會有混水摸魚的人造成公司業績下滑,
尤其多人做事的專案,總有幾個是來混的,
想剽竊別人努力成果的,
賞罰分明最重要。
這些是最基本的。
2024年08月23日08:16
黃茹珮Ruby
工作動機不強、否定企業精神與文化、個人目標與企業目標不一致、道德明顯缺陷等,請問公司招募這種人進來做什麼?能力可以透過應徵者自介的資料、其他實際測試項目,輔以面談結果來評估。連工作動機都沒有,再有能力也只會當薪水小偷。
2024年08月23日07:18
南無阿彌陀佛
沒有道德基礎的進公司,能力很強,公司無人駕馭的住,剛好收割公司專利,財物,技術,人才全碗捧走。
2024年08月23日06:58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