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楊雅馨
圖片 : 達志
甲狀腺結節聽起來很嚇人,其實是內分泌門診常見的疾病。絕大多數的甲狀腺結節都是良性的,極少比率為癌症,但仍應定期追蹤。
隨著健康檢查的普及與超音波儀器的進步,有愈來愈多的疾病可被診斷,甲狀腺結節就是其一。
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杜思德說明,甲狀腺疾病可區分為「功能性異常」,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甲亢)、甲狀腺低下(甲減);另一種為「型態性異常」,例如甲狀腺結節。
多數情況下,兩大類疾病是互無關聯的疾病,前者是甲狀腺荷爾蒙異常,後者是結構問題所致,除非是毒性甲狀腺腫(Toxic goiter),結節與甲亢才會同時出現。
什麼是「結節」?和信醫院一般內科主治醫師周璠表示,結節是常見現象,就是器官裡長了東西,不論單顆、多顆、良性、惡性、水泡、實心等。換言之,結節是中性詞彙,不等於癌症。
家族史、年紀增長、抽菸、曾經接受過放射線治療等都可能導致結節的形成。而大部分的結節都小於一公分,除非位置極其靠近氣管、食道,才會覺得喉嚨有異物感,或是囊腫突然瞬間變大,否則通常是不太會有症狀,更難自我察覺。
檢查別怕 穿刺僅針頭大
杜思德表示:「由於超音波儀器的進步,約0.1公分以上的結節,就很容易被發現。」甲狀腺結節約九五%為良性,五%為惡性,一般而言,只要結節超過0.5公分就能透過超音波導引細針穿刺檢查,取出細胞組織,經由病理分析判斷是否為癌症。
然而很多人擔心穿刺後的併發症,如出血、血腫、呼吸窘迫等現象。兩位專家不約而同表示,穿刺雖是侵入性檢查,醫師會在超音波導引下進行,且穿刺的針頭和抽血的針頭大小是一樣的,並不粗。穿刺後好好配合按壓傷口20分鐘以上,因血腫而導致呼吸窘迫的現象是非常少見的。
要特別留意的是在穿刺前,如果有使用如抗凝血劑、銀杏、深海魚油、納豆、紅麴或紅景天等藥物、保健食品者,應事先告知醫師,適時停用,避免不易止血的情況發生。
周璠特別提醒,水泡型的結節可以透過細針穿刺的過程抽出液體,讓結節變小,如果拖太久不處理,裡面的液體會變得黏稠,屆時有可能無法抽出液體,以至於得靠手術切除。
然而,穿刺檢查報告正常就代表真的沒問題嗎?杜思德說:「細胞學診斷率約七五%至八五%,還是有十五%到二五%的機率因為抽取的組織太少,而無法確診,所以『定期追蹤』才是最為重要。」
此外,若單顆結節超過2.5公分以上,報告雖是良性,通常會建議開刀切除或採腫瘤射頻消融術,防止結節繼續變大,壓迫到食道、氣管,其次是影響頸部美觀,俗稱的大脖子。
單顆的甲狀腺結節手術切除後,因保存另一部分的甲狀腺,仍可以繼續分泌甲狀腺素,並不影響生理功能,手術雖是一勞永逸,不過,良性結節是否切除仍可依個人情況而定。
至於,多發性的甲狀腺結節,除非結節非常大,醫師才會建議積極地手術治療,因為全切除甲狀腺,術後得終身服用甲狀腺荷爾蒙。針對多發性的甲狀腺結節,必要時,可以透過AI輔助軟體「安克甲狀偵」,協助醫師更精準判斷,是否需要追蹤或進一步做細針穿刺學檢查,不過目前健保沒有給付,須自費。
飲食莫慌 適量攝取碘即可
聽到甲狀腺異常,都會聯想到飲食也得受限,特別是「碘」!周璠說,根據目前醫學指引表示,甲狀腺結節的病人並不需要特別改變日常的飲食習慣,當然也不用刻意避開含碘食物。
碘對甲狀腺而言是兩面刃,大量攝取或攝取不足都會造成甲狀腺腫大,一般而言,只要不是特別偏愛吃海苔、海帶,採健康均衡飲食是很難超過國健署的建議(十九歲以上,成人每日需要一五○微克碘)。
「定期追蹤才是最為重要。」杜思德、周璠再次提醒,唯有平穩追蹤才能早期發現,縱使是甲狀腺癌,只要能早期切除,必要時輔以放射碘治療,對於生命的威脅是很低的。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