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天滑手機幾小時?最常使用的前 5 名 app 是什麼?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率增加,不管是在捷運上、公車上、火車上,或是馬路上,隨處都可以看到正在滑手機的人;其實,「網路遊戲成癮」早在 2018 年就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WHO)認定是一種精神疾病。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助研究級主治醫師林煜軒說,WHO 相比過去著重在網路成癮上,現在更聚焦在「沈迷在網路遊戲中」,但其實手機遊戲的銷量在 2013 年已經超過網路遊戲,所以他們團隊更注重「手機遊戲成癮」的評估。
而每隔一段時間,社群上就會有「我們要戒掉手機」的宣言出現,但似乎都沒有什麼效果,到底這算不算「手機成癮」?林煜軒跟團隊與精神科醫師會談,設計出一套 12 題的問卷,調查 1 萬 775 名國小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學生,結果發現其中有 1495 人出現初期成癮的狀況,而其中更有 189 人達到國際上網路成癮的標準,這份研究也刊登在《網路心理學,行為與社交網路》期刊(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上。
4 個問題,1 分鐘檢視自己手機成癮程度
而為了讓更多人能簡單了解自己的成癮狀況,林煜軒跟團隊又設計了一份 4 題的題目,可以檢視在最近 3 個月中,是不是有手機成癮的狀況。「我們一般都會需要持續一段時間,才會判斷是『成癮』,這部分因為是初步的篩檢,就是用 3 個月作為一個評估。」林煜軒說。
這份量表分成 3 個重點,第一個是手機遊戲成癮帶來的「負面影響」,一個是身體、一個是心理;再來是對手機遊戲的「耐受度」,就像喝酒一樣,酒量可以「越練越好」;最後一個則是「戒斷症狀」,也就是沒有玩手機遊戲的時候,就會出現像吸毒的戒斷反應,會非常想要玩。
「負面影響」
- 我曾因長時間玩手機遊戲而眼睛酸澀、肌肉痠痛,或有其他身體不適。
- 我常常原本沒有打算玩手機遊戲,卻會忍不住拿起手機來玩一下(滑一下)。
「耐受度」
- 在過去的 3 個月裡,我感覺需要更常玩手機遊戲,或玩更久的時間才覺得我玩夠了。
「戒斷症狀」
- 如果不能玩手機遊戲,我會覺得靜不下心,感到很煩躁。
而過去通常都需要到 1 年以上的觀察才會確認是否有成癮,但因為現代人對手機遊戲忠誠度低,同時間可能在玩很多個遊戲,所以如果持續 3 個月都有這樣的狀況,總分達到 10 分以上,就可能有手機遊戲成癮的初步症狀;如果達到持續 1 年以上的狀況,就代表已經達到國際標準,很可能就是已經有嚴重的手機成癮了。
這份研究同時也發現,一般我們認為「使用時間越長、越是成癮患者」的狀況並不盡然,「就像讀書要讀多久才可以考一百分?每個人需要讀書的時間不同,成癮也是一樣,時間越長,成癮的機率或許越大,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是這樣。」林煜軒說。
但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次數」,跟「願意消費」的心態。林煜軒說,比如一小時中,先認真工作 50 分鐘再滑手機 10 分鐘;跟每 5 分鐘滑 1 分鐘手機,最後得到的時間可能都是滑手機 10 分鐘,但心理那種焦慮、憂慮,還有不專注的狀態,其實更代表了成癮。
而願意消費的心態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環,林煜軒說,國小生願意在手機遊戲中花錢的比例是 21.4%,國中生是 36.3%,高中生是 42.2%;都明顯高於其他學生的消費習慣,這或許是特別需要關心的一部分。
了解手機成癮帶來的成就感,並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成就感來源
「通常會有手機成癮的狀況,代表現實生活中有些挫折或問題。我們的情緒是起起伏伏的,在出現焦慮、憂慮的時候,玩一下手機舒壓,其實不算『成癮』;但如果現實生活中挫折很多,只能在遊戲中找到成就感,就很可能會有成癮的狀況。」林煜軒說。
所以有手機成癮症的孩子,通常也會伴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焦慮、憂鬱等狀況,「因為成癮相對比較輕微,我們會先處理其他的情緒問題,通常處理完情緒問題,成癮的問題也大部分能解決。」林煜軒說,比起禁止孩子玩遊戲,最重要的還是爸媽願不願意陪著孩子一起找到現實生活中帶有成就感的事物,才能真正解決這樣的問題。
參考資料
Development of the Problematic Mobile Gaming Questionnaire and Prevalence of Mobile Gaming Addiction Among Adolescents in Taiwan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