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寒冬慎防急性腳中風,嚴重恐截肢 心房顫動患者尤須注意

康健雜誌

更新於 2024年12月09日03:50 • 發布於 2024年12月09日03:50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邱淑宜 圖/photoAC
寒冬慎防急性腳中風,嚴重恐截肢 心房顫動患者尤須注意
寒冬慎防急性腳中風,嚴重恐截肢 心房顫動患者尤須注意

冬天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血管發生阻塞機率大增,高齡族群除了要小心天冷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也要提防俗稱「腳中風」的下肢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延誤就醫恐須截肢。

72歲的張奶奶和80歲的郭爺爺都因下肢疼痛、冰冷,先後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檢查發現是急性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經醫療團隊在黃金時間以「機械性取栓」與「超音波震碎血栓導管治療」雙管齊下,及時恢復下肢血流暢通,免除截肢危機,也已能正常行走。

心房顫動未服藥,血栓掉至下肢造成急性阻塞

中國附醫心臟血管中心周邊血管科主任暨下肢動脈阻塞治療團隊召集人徐中和指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高風險因子包括老化、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吸菸、糖尿病、肥胖和三高等,「其中心房顫動是危險因子中的危險因子,」病患常因心房顫動,導致血栓由心臟打出掉落到下肢動脈血管,造成下肢突發急性阻塞。

「張奶奶和郭爺爺都是這種情況,」徐中和說,張奶奶有高血壓、心臟冠狀動脈阻塞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病史,並出現陣發性心房顫動情形;郭爺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冠狀動脈阻塞、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並有持續性心房顫動的問題,「但兩位長者都沒有接受抗凝血劑的治療,造成血栓由心臟跑到下肢動脈造成阻塞。」他提醒,有心房顫動毛病的病人,一定要規則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血栓形成。

徐中和說,急性下肢動脈阻塞跟心肌梗塞一樣,都是內科須緊急就醫的急症,而且都需要搶時間治療,「急診為佳,」透過超音波檢查可迅速發現問題所在,在病患動脈血管阻塞的黃金6~8小時內緊急進行血栓清除、血管繞道等血管重建手術,才能避免造成肌肉組織永久性壞死。「如果肌肉組織發生缺血性壞死,病人將被迫截肢,而截肢後容易再面臨命危風險。」

針對腳中風,中國附醫6年前成立「24小時溶栓團隊」,投入研究治療,發展出以緊急導管溶栓手術後,雙管進行「機械性取栓」手術及「超音波震碎血栓」手術,搶救治療急性下肢動脈重度阻塞的病人,將臨床上原本達30%的死亡率以及截肢率,大幅下降到3%,成效斐然,臨床成果發表在2022年4月醫學期刊《國際血管學(International Angiology)》。

他表示,導管溶栓及機械取栓都是微創手術,只有局部麻醉,手術中病患是清醒的還能講話,100歲也能做。不積極處理則有生命之虞,他遇到90多歲以及人瑞級病患,因年事已高不願手術,醫療只能給予通血管藥物保守治療,但因血流不通,組織慢慢壞死,導致發生感染,3~4週後患者因敗血性休克或多重器官衰竭離世。

天冷周邊血管易阻塞 出現這些症狀,小心是腳中風

如何辨別自己或家人可能罹患「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徐中和說,依嚴重度,臨床病徵大致分成4期:

第1期 (輕微或無症狀) :偶爾感覺患肢溫度較低,有輕微麻木感。

第2期 :行走當中腿部容易疲勞無力,休息片刻又能繼續往前走,之後重複出現同樣症狀,稱之為間歇性跛行。

第3期:血管阻塞嚴重,連靜止休息時也因局部循環不足,已出現持續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

第4期:皮膚因缺血而由粉紅色轉為暗紫色,且在腳趾頭發生潰瘍和壞死,逐漸延伸到足部及腳踝。

「天冷周邊血管更容易收縮,」徐中和表示,如果下肢突然出現疼痛、發麻,皮膚顏色變得慘白或發紫、摸起來皮膚冰冰涼涼、測不到腳脈搏、行走困難,可能病情已進展到3、4期,需儘速就醫。

延伸閱讀:

腳麻怎麼辦?為什麼會腳麻?腳麻警訊、2運動改善腳麻

腳趾甲無血色、濃密腳毛變稀疏、摸不到腳動脈,小心這個毛病找上你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