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台灣消費者近 30 年、大型連鎖零售型量販店品牌「大潤發」即將走入歷史。28 日上午,市場傳聞全聯福利中心將把大潤發改名為「大全聯」,意味著「大潤發」三字將正式走入歷史。
隨後,全聯證實了此消息,表示大潤發將升級「大全聯」拼綜效。未來,超市、量販都將以新形象亮相,並為全聯注入年輕、有活力的品牌印象,並融入 ESG 的理念,打造耐穿且環境友善的員工制服。
林敏雄:融合打造更強大的全聯、加快創造綜效
全聯表示,融合超市、量販雙方優勢,有助於持續壯大品牌影響力。
面對未來的通路挑戰,全聯指出表示,將持續堅守「便宜」的核心價值,並依循過去豐富的合併經驗。董事長林敏雄表示:「融合打造更強大的全聯,制度並行推動品牌向前,才能加快腳步創造綜效。」
根據《自由時報》報導,此次品牌整合是全聯自 2021 年以 115 億元併購台灣大潤發後的重大決策。新品牌「大全聯」預期結合全聯價格優勢與大潤發通路規模,持續強化在量販零售市場的競爭力。
大潤發創立於 1996 年成立,由潤泰集團一手打造,全盛時期在全台擁有 24 家量販店,堪稱台灣量販業的代表性品牌之一。
然而,隨著市場競爭加劇與零售環境變遷,大潤發逐漸失去主導地位,最終被全聯收購,進而導向全面整併。
全聯併大潤發兩年後更名「大全聯」,下一步整合會員
全聯於 2021 年宣布斥資 115 億元併購台灣大潤發,並於 2022 年 7 月中獲公平會核准。
2024 年 7 月底,全聯、大潤發兩方團隊正式整合,包括大潤發的營運、商品、行銷、採購、人資等主要部門主管皆由全聯團隊兼任。這也標誌著雙方從「併購」邁向「實質融合」。
《自由時報》指出,儘管當初規劃維持雙品牌並行經營,但經過兩年多的整合與觀察,最終決定以全聯為存續品牌,全面合併大潤發門市。
此舉除品牌重塑外,也將涉及員工、會員制度的整併,預計下半年公布會員整合細節。
「大全聯」成形可能有哪些效益?全聯:營收上看 2,200 億
目前全聯在全台已有超過 1200 家門市,2023 年營收突破 1800 億元。展望 2025 年,全聯指出集團整體業績可望達到 2,200 億(含大潤發)、總店數目標超過 1,250 店。
未來統一為「大全聯」品牌後,可望擴大營運綜效,強化在量販與超市雙通路的價格談判力。
全聯董事長林敏雄曾表示,入主大潤發的目的之一,是要「把價格打下來」、「比全聯更低價」。在全聯原有採購優勢基礎上,若加上大潤發的量販規模,確實有望擴大進貨議價能力,進一步強化「便宜又大碗」的形象,搶攻精打細算的家庭市場。
回顧全聯歷年的整併布局,自 1998 年接手全聯社 68 家店,至今已 27 年。
2004 年,全聯併購楊聯社,並開設第 200 家門市,正式成為台灣最大連鎖超市;2005 年,全聯併購善美的超市、2007 年承接台北農產超市、2016 年併購松青超市、2021 年宣布收購大潤發,實現量販通路的戰略布局。
「大潤發」走向終章,迎接「大全聯」時代
大潤發最初由潤泰集團創設,2001 年起與法國歐尚集團合作經營,一度風光無限,24 家門市遍布台灣,以大坪數、平價策略在 2000 年代迅速擴張,成為民眾採購大型家庭用品與生鮮食品的首選。
然而,近年來受電商興起、零售分眾化與管理結構轉變等因素影響,大潤發逐步萎縮。大潤發品牌力下滑的同時,全聯則穩健成長,透過小店密集布局與價格戰策略在零售市場強勢崛起。
此次大潤發升級為「大全聯」,象徵了台灣量販零售產業的一次世代交替。「大全聯」將如何承接大潤發過往的通路資源、滿足消費者期待,未來發展仍值得關注。
資料來源:全聯、自由時報、大潤發官網、數位時代;本文初稿由 AI 協助整理、編輯:林柏源
延伸閱讀
一年插旗日韓 2 國!全支付發展跨境支付,全聯也是一大助力?
中國大潤發被出售!高鑫執行長給員工的信強調:不會中斷未來合作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