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104人力銀行2023年《人資FBI報告》的觀察,企業導入E化人資作業的比例逐年增長至60%以上。然而,這些系統主要用於解決「員工出缺勤及請假作業」等庶務,對於留才並沒有顯著的幫助。
佳世達旗下子公司邁達特(MetaAge)早在2年前,便率先開發AI人資解決方案,選擇了旗下的3間子公司,包括逐鹿數位、啟迪國際和聚上雲進行測試。3家公司的離職率均有所下降,邁達特更是一口氣從24%降至16%。
邁達特人資長楊碩祐公開系統所使用的數據,只需蒐集過去5年內、7項員工資料即可,其包括基本資料(內含年齡、工種、職位、人格特質)、獎金資料、請假資料、薪資調整資料、職務調整資料、績效表現紀錄資料、工時紀錄。
輸入資料後,AI可以快速分析每季、每個部門離職員工的特徵,並預測員工在未來1~3個月內是否有異動計劃,準確度平均達到80%。效果顯著,不少科技公司也成為邁達特的客戶。
但光憑數位工具,並不足以留才,以下拆解3個人機協作關鍵:
關鍵一:看數據前、後,人資都要行動
系統預測的精準度,取決於資料的完整度,因此人資單位愈能準確「餵食」系統,AI愈能使力。
「有些公司沒時間整理資料,準確度了不起就是60~70%,」楊碩祐舉例,比方說,工時長短雖然是預測指標之一,但易受工種和職位影響,若無搭配相關資訊,預測效果也會受限。
長期來看,人資也應思考怎麼運用數據,進而調整招募政策。他舉例,某光電大廠的產線員工的離職率居高不下,曾一度高達半年40%,在運用AI分析長期服務員工的特徵,並反向套入到徵才上,從招募開始便找尋擁有相同特徵的人,目前已經砍半。
關鍵二:AI非靈丹妙藥,應以全局解讀
「我們經常提醒主管要慎用,」楊碩祐說,系統給出的離職判斷,僅是公司內部的同仁比較值。比方說,業務部有3位員工經系統比對後,C君的離職機率比A、B君都高,但這也不代表C君鐵定會離職,只能作參考之用。
故此,若主管若以此「監視員工」、甚至質問員工是否已有離職念頭,恐怕會有反效果。
楊碩祐建議,系統雖然顯示的是「個人離職機率」,但企業反而該用「整體策略」來思考。例如,部門中的工作量是否過度傾向於一人、部門協作是否有問題、或是獎金制度是否有不公平之虞,導致員工感受落差。
關鍵三:搭配精準福利政策,效果加倍
從預測離職到留才,勢必還需要搭配實際的政策。不少企業盲目「大撒幣」打造其福利政策,回過頭才發現,不只成本大漲、人也留不住。
為了準確找出哪些是員工「最對味」的福利,他們利用大數據把10多項的福利措施進行認同度排名。不只與去年相比、更用性別、年齡、年資、工種來交叉對比。
舉例來說,邁達特幾年前比照Google等大企業,在公司增設零食補給站,以29歲以下員工、工程師最愛,但整體僅約50%滿意度,相對其他項目較低。整體員工最愛的是「補班日不用補班」,有82.2%認同度,邁達特迅速地回應,從2023年開始提供員工額外特休,整體員工福利滿意度也提升至70%。
隨著數位工具門檻下降,AI漸漸不再是什麼秘密武器。把數字結合有意義的行動,才能真正達至留人也留心。
更多Cheers精彩文章
留言 1
Triton Liang
太信任這些所謂科技與管理理論
面對員工卻毫無溫度,只論績效
那神仙也難留人
06月19日04:39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