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林昱彣 整理報導
最新國人十大死因公布! 「新冠肺炎」掉出前五名
衛福部近日公布2023(民國112年)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結果,相較於2021-2022年受新冠影響,共計增加24,266人死亡;2022至2023年間則減少2,863人(-1.4%),推測與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染疫人口降低有關。死亡率則為每十萬人口880.7人,較去年下降1.5%。 以死亡率排序,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依序為: 1.惡性腫瘤(癌症) 2.心臟疾病 3.肺炎 4.腦血管疾病 5.糖尿病 6.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 7.高血壓性疾病 8.事故傷害 9.慢性下呼吸道疾病 10.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 與2022年相比,惡性腫瘤(癌症)及心臟疾病續居前2名,其中惡性腫瘤已蟬聯十大死因榜首42年。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由2022年的第3名,下降至2023年的第6名,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則恢復至疫情前排名。與心臟血管相關的疾病,如心臟與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等仍榜上有名。
十大癌症死亡率肺癌居冠 排名與2022年保持不變
衛福部表示,以長年位居十大死因榜首的癌症來看,2023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3,126人,占總死亡人數25.8%,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227.6人,較111年上升2.2%,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15.4人(下降0.5%)。就年齡觀察,112年癌症死亡有8成7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排名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前列腺(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順位與2022年一致。 衛福部指出,癌症的標準化死亡率與死亡率呈現相反趨勢,主因與人口老化因素可能有關。標準化死亡率下降最多者為卵巢癌、前列腺癌、肝癌、大腸癌;反之,食道癌、女性乳癌略為增加。癌症死亡人數多集中於55歲以上之族群,占87%、死亡人數增加以65-74歲較明顯。
25歲以上國人主要死因是「它」 事故傷害青少年最為常見
若以各年齡層的主要死亡率做區分,衛福部說明各年齡層死亡率最高者如下: .0歲:先天性畸形、變形與染色體異常(每十萬人口68.0人) .1-14歲:事故傷害(每十萬人口2.7人) .15-24歲:事故傷害(每十萬人口18.1人) .25-44歲:癌症(每十萬人口23.2人) .45-64歲:癌症(每十萬人口225.8人) .65歲以上:癌症(每十萬人口841.5人) 衛福部指出,根據上述資料,25歲以上各年齡層均以癌症排行首位。其中乳癌、口腔癌以45-54歲患病人口最多,爾後隨年齡提升而逐年下降;前列腺癌與胃癌則隨年齡增長,排名呈現不斷往前之趨勢,威脅性也隨年齡增長而遞進。
最多降低70%癌症死亡風險! 善用五癌篩檢幫助及早治療
透過及早進行篩檢,有效降低癌症死亡率及提高存活率!衛福部國健署提醒民眾及早接受「5項防癌檢查」:子宮頸抹片、乳房X光攝影、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統計資料分如下: 一、口腔黏膜檢查:對於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的男性,可降低26%口腔癌死亡風險。國健署補助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之民眾、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之原住民,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 二、糞便潛血檢查:每2年1次檢查可降低35%大腸癌死亡率。國健署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 三、子宮頸抹片檢查:可降低約70%子宮頸癌死亡率。國健署補助30歲以上之婦女,每3年應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四、乳房X光攝影檢查:每2年1次乳房檢查可降低41%乳癌死亡率。國健署補助45-69歲婦女、40-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之婦女,每2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 五、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依據國際研究實證,LDCT可降低重度吸菸者20%肺癌死亡率。國健署輔助以下「2大族群」每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分別為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以及重度吸菸史,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者。 衛福部與國健署提醒,凡是符合癌症篩檢條件的國人,應積極投入篩檢;相關資訊可至全國癌症醫療院所查詢及接受篩檢,或是利用健保快易通APP查詢前次檢查時間,以確定是否符合篩檢資格。相關篩檢訊息,可透過全國癌症篩檢活動暨醫療院所資訊查詢網站進行查詢。
延伸閱讀:
「癌症」蟬聯十大死因榜首41年! 醫曝預防措施:35歲後必做「1檢查」
想長命百歲「從頭到腳」都要保養! 重症醫揭秘訣:「8部位」保持健康自然活得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