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疾病預測到個人化治療,AI已成為各大醫院與科技公司爭奪的焦點。2024醫療科技展即日起南港展覽館登場,國內各大醫療機構齊聚一堂,展示最新的智慧醫療創新,全面呈現AI在醫療領域的實力與應用。
北榮:攜手AI與科技打造智慧醫療新未來
台北榮總一直以來致力於「智慧醫療」的發展,並以「精準醫療與智慧科技」為主題,展示多項領先技術,包括達文西手術系統和硼中子捕獲治療(BNCT)。其中,BNCT已成為治療復發性頭頸癌患者的全新希望,自2010年首次臨床應用以來,已成功協助超過350名患者改善病情,領先全國。
在智慧醫療方面,病理檢驗部與科技產業攜手合作,開發AI輔助診斷技術,顯著提高肺癌淋巴結轉移檢測的準確率。此項技術已進入臨床應用,幫助病理醫師迅速且準確地診斷病情。此外,台北榮總還與陽明交通大學共同開發的肝癌CT影像辨識模型(HFS-Net)及多項預測模型,進一步提升了肝癌診療的精準度與效率。
台大:正式進入元宇宙時代
近年來,台大醫院與台灣大學積極合作,致力於智慧醫療的發展,並且外科部領先國內其他醫學中心,率先進入元宇宙時代。
台大醫院最近啟用了兩台DGX H200超級電腦,結合生成式AI與XR技術,全面提升醫療服務的效率與品質。健康檢查報告和急救語音紀錄現在可自動生成,並且透過虛擬實境技術開發的手術模擬平台OpVerse,提供高仿真環境,進一步增強手術的安全性及病患對病情的理解。這些創新技術也在醫療科技展中亮相,顯示出台大醫院在智慧醫療領域的前瞻性。
此外,健康管理中心運用AI技術,蒐集並整合健康數據,建立個人健康履歷,並構建慢性病風險預測模型,能有效診斷慢性疾病的臨床前期並預測發病風險。遠距照護中心則推出「遠距照護對話自動生成護理紀錄模型」,結合語音轉文字與語意分析技術,能自動將個管師與病患的電話錄音轉換為逐字稿,並生成標準化的醫護規劃文字,提升照護效率。
長庚:創新醫療成果,引領未來醫療新趨勢
長庚醫院在四大專區展出48項創新醫療成果,包含「微菌叢治療」成功完成218例、「鏡像手」與「同動車」復健設備、專門為早發性脊椎側彎幼兒設計的「劍龍兒童脊椎矯正裝置」、為抑制兒童近視惡化的改良「角膜塑型片」,以及「人工血管後鞏膜環扣手術」等新療法。
在智慧醫療專區展出可依風險因子提供個人化照護措施的「院病人AI跌倒風險預測」、結合住院-門診-居家連續腎病照護網的『藥護腎系統』、結合臨床醫療照護和病人安全及行政管理的完善「e站式智能血液透析照護系統」,和同步整合消防救護雲端及緊急救護醫療的「智慧醫療OHCA e點通」。
馬偕引入AI智慧排床系統,提升床位周轉率
醫療院所進行「排病床」時,不僅要考量病情的輕重緩急,還需及時通知病人,「燒腦」工作現在也有AI來幫忙!馬偕醫院導入AI智慧住院排程系統,解決了過去人工排床和溝通協調耗時及紙本作業的問題,不僅提高床位周轉率還能即時顯示病人資訊,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馬偕醫院表示,智慧排床系統運用AI運算、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技術,集結待床名單、轉床需求、急診與病房需求等多項資訊,並將數據以卡片式界面呈現,讓排床人員可以在一個畫面內清楚掌握病床資源狀況,提升排床效率和精確度。
新光、國泰推智慧醫療,提升醫療效率
新光醫院則把「多功能智慧機器人」帶到展場,涵蓋導覽、物品與藥品遞送及行動協助等應用。導覽機器人可協助病患了解院內設施,藥品遞送機器人則具有上鎖與權限機制保障安全,運載機器人透過「Follow-Me」技術,協助行動不便病患前往診間。
國泰醫院開發的「主動脈AI篩檢及通報系統」可在50秒內產出檢查結果,並透過智慧燈號警示,異常情況即時通知放射線科醫師優先判讀,有效降低主動脈剝離及動脈瘤破裂風險。同時該院也與國泰金控合作推出「iClaim理賠抵繳服務」,病人在出院繳費時可直接扣除保險理賠金,簡化理賠流程,免去事後準備文件的麻煩。
北醫附醫腦震盪AI系統,助醫師做出精準診斷
AI技術在北醫附醫已發展且已實際應用於臨床多年,包括疾病判別、用藥建議、病人照護等多面向都可以看到AI協作的影子。值得一提的是,近年研發的腦震盪AI輔助決策系統,有助醫師精準診斷。
北醫附醫影像醫學部神經放射診斷科主任陳震宇說,利用功能性磁振影像,能預測病人受傷後1個月內腦震盪症狀的持續時間和類型,提供個人化治療建議,系統預測準確率超過80%,能幫助醫師制定精準的治療方案。
輔大附醫:從AI排班到軟骨再生技術
建院僅7年的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在智慧醫療的發展上也不遑多讓。此次展出多項智慧創新及特色醫療,包括伸縮式多型態體重計、即視髖-人工髖關節手術MR輔助系統、高階醫療導管技術開發與製造服務、3D列印於醫學教育與臨床應用模式、軟骨再生技術,以及AI醫療績效排班系統、智慧居家等創新醫療。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