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心理學家的分析,如果從兩個人身上獲得的是完全不同成分的愛,是絕對有可能的,正如女人經常問的問題「我和你媽媽掉到水中你會先救誰?」就是將兩種不同的愛拿來比較,結果只能迫瘋當事人。
但是如果是同類型的愛,例如同樣是帶上激情、愛慕和責任的情感(即是愛情),有可能對兩個人都愛得同等地深刻,無分彼此嗎?假如兩個人剛好填補了心中不同的缺塊,當然是有可能同等地愛,就好像不同的朋友帶給自己不同的功能,去打球時會找 A,去購物時會找 B,我們不會刻意去想哪一個朋友的份量比較重一點。
愛哪一個更多,心裡最清楚
可是,對於相似功能的人,我們心裡自然會有一個量表,會有選擇的優先次序。例如當你的電腦有問題想找個人求教,你的心裡自會想朋友 C 是首選,如果他沒空,你就會去找朋友 D。至於朋友 C是首選的原因,不一定是因為他是最棒的電腦專家,可能是因為他會不厭其煩地向你這個電腦白痴解釋,或者他總是比較空。
有人說,其實能愛上第二個的當下,心裡就已經分出勝負了,只是因為對第一個的責任,長久積累的感情與習慣,對方沒有做錯什麼的情況下,根本就無法說服自己已經不那麼愛第一個人。
人都有自我防衛機制,世俗的定義覺得「見異思遷」是一件不好的事,只有渣男/渣女才會這樣做,所以在不願意承認自己是這樣的一個爛人的情況下,才遮住自己雙眼,跟自己說「兩個都愛」。
當然,亦有人是真的渣,只是貪圖另一人給予的情感缺失補償 (例如性方面比較合,不能從伴侶中得到的優越感等),明明知道自己最愛的是哪一位 (通常就是那個遲遲不肯放棄的元配),但是就不願放棄另一個對自己死心塌地的「工具人」。
現代愛情觀取決於條件
現代人的愛情觀與婚姻掛鈎,覺得伴侶就是一生一世陪伴自己的人,是一個能保護自己、讓自己過得穩定的避風港,所以對於「條件」的考慮,遠比「愛」來得重要,完全顛覆了愛情的本質。很多時候我們捨不得放棄的,只是那個過於優厚的條件,只是那份曾經的情義,只是那份被厚待的恩情,只是那種不確定放棄後是否能再次擁有的自卑。
安全感不是來自他人
如果在愛情的道路上,情人的角色是用來填補自己內心的缺塊,只會讓我們不斷從關係中索求,而不懂得去付出愛,又或者因為渴望獲得回報而不斷付出,而不管情人是否想要,那種讓人窒息的愛,同樣不會創造一段健康的關係。
身處於這種缺乏安全感的個人缺失中的人,是最容易在遇到不同的人的時候,讓自己的心有所動搖,分不清自己的真實心意。
只有一個本質健康的靈魂,安全感從內而生,不需要向外索取愛,都能夠肯定自己值得被愛的價值。那種人才不會在意情人的去留(伴侶愛上別人要離開?慢走不送),也不會因為更好條件的追求者而動搖關係,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內心所追求的,是相愛相守的關係,而不是一個條件交換的契約。
真愛是無二的
筆者就體驗過遇到和自己靈魂相合的人,那種義無反顧,身邊有多少追求者,眼裡都只有對方的真愛。不是自己沒有更好的選擇,只是有了他,我就不想再要其他人了。遇到讓自己很欣賞的人,還是會心動,只是那種心動不會讓人有移情別戀的衝動,也不會有相逢恨晚的慨歎,只會感恩上天給自己帶來另一個心靈契合的好朋友。
要是「還」沒有遇上讓自己義無反顧的那個人,自然會在「同時愛上兩個人」的苦惱中掙扎。只有真正遇到真愛的人,才真真正正可以定下心來。可惜世間上能遇到真愛的人,可能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以「條件」凌駕「愛」的伴侶選擇,還是佔主流的戀愛關係。
或者,在愛情世界中,如果能夠說出兩個都愛的人,不是自欺欺人,就是根本就兩個都不愛,最愛自己。
※車厘天使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