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進入2025年的第二個月,科技巨頭紛紛宣佈裁員消息。《商業內幕》( Business Insider)報導,微軟(Microsoft)、Meta、電子支付系統營運商 Stripe到客戶關係管理軟體商Salesforce都傳出人力縮減計畫,一開年科技業就裁了1萬人,還可能持續下去。根據勞動力監測網站layoffs.fyi 數據指出,2022 年起矽谷出現裁員潮,在2023年達到高峰。
然而,把時間軸稍微往前移動,2021年科技業是一片榮景。創投對新創企業的投資達到 6810 億美元,美國更締造了 787 家獨角獸企業的歷史新高。每個人都幻想成為下一個 Meta 或 Uber。
短短幾年間,為何落差如此之大?
AI軟體工程師伊曼紐・馬喬里(Emmanuel Maggiori)說自己從小就對電腦和機器充滿熱情,渴望能做出實用的東西。沒想到長大進入科技業,準備一展長才時,卻發現這個行業充斥人力過剩、或開發幾乎不可能上市產品的奇特文化,想在科技業做一份有意義的工作難如登天。他擔心科技業的未來,也想知道為何產業會有如此瘋狂的趨勢,於是埋首研究科技業的變化。
除了蒐集數據、資料,也訪談科技人、創業家、創投及經濟學家,發現和產業特性、投資模式及政策息息相關,將業內第一手觀察寫成《科技泡沫》。希望在科技狂潮愈發洶湧時,提出改善產業的建議,幫助科技人和創業家打造有意義和前景的產品,也避免全世界把寶貴資源浪費在注定失敗的提案。
馬喬里指出,如今科技狂潮的背後,恐重演2000年初網路泡沫化的危機。彼時網路興起,雅虎(Yahoo)等許多網際網路公司成立,創投看好新興科技,大量資金湧入科技業,即使是尚未獲利的公司,股價都被炒高。終於在2000年初,許多公司宣布倒閉破產,光是矽谷就裁掉20萬人,科技股泡沫破滅,使納斯達克(NASDAQ)股市大跌75%。但馬喬里認為,人們並沒有從中學到教訓。
說一個好故事就能獲得資金挹注?投資方和新創都在豪賭
因為2010年代,科技產業又隨社群網路捲土重來,往後的10年,創投對新創企業的投資增加9倍,光是2021年,就投資了6810億美元,美國當年有787家新創成為獨角獸企業,創歷史新高。然而,超過9成的投資人認為,獨角獸企業的市場評價可能過高。
於是,熟悉的劇本再度上演,央行提高借貸成本、新創企業成長不如預期。2022年起,亞馬遜(Amazon)、微軟、雅虎接連裁員,如今的AI熱潮,也讓人不禁懷疑,會不會是下一個網路泡沫?
馬喬里拆解泡沫形成原因,認為這和科技新創的成長模式有關。由於新創一旦成功,就可能改變原有市場,例如Uber或Airbnb,改變了運輸和旅宿業。這種短期內爆炸式成長、迅速擴張規模的特性,更容易吸引投資人青睞。
新創起步時必須向創投籌資,用這筆錢來開發產品或技術。這代表新創通常得經歷一段產品成熟度和市場反應都未經驗證的燒錢期,此時靠的是投資人持續加碼,他們賭的是產品成功後,能大幅回收成本並獲利。
舉例來說,2013年有一個在美國曼哈頓開過果汁店的人成立新創Juicero,開發一款能用無線網路連線的「高科技果汁機」,類似Nespresso的膠囊咖啡機,消費者必須買果汁機和水果膠囊,每顆膠囊5~7美元,只有8天保存期限,果汁機則要價699美元,自稱是「果汁界的賈伯斯」。聽起來很荒謬,卻在3年內獲得超過1億美元的投資,投資人甚至包括全球聲望最高的創投公司凱鵬華盈(Kleiner Perkins)。
但2016年上市後,奇蹟沒有出現,高科技果汁機本根本賣不了幾台,執行長只好辭職。隔年Juicero宣佈破產,被稱為「矽谷最愚蠢的例子」,雖然募得鉅資,卻沒有解決任何實際問題。
由此可見,這樣的模式美其名鼓勵創新,實則存在一個陷阱,那就是不管多愚蠢的點子、多渺茫的技術,都拿得到創投資金。導致新創企業習慣先說一個「好故事」,實則對經營策略缺乏認知,導致科技產業浮誇敘事氾濫。創投方也認為,投資組合中只要有一家新創公司創造奇蹟,就能彌補其他的投資失敗,助長了不健康的創業風氣。
政策補助款不在乎成功率,政府變相助長科技業歪風
此外,政府也是科技泡沫的推手。2020年新冠疫情籠罩全球,美國實行零利率和量化寬鬆政策,透過購買債券和其他資產,增加市場現金流動,全球各地也陸續跟進。低利率的環境下,信貸成本低,也刺激了創投活動。
舉例來說,央行向退休基金收購債券,退休基金在匯豐銀行開了活期帳戶,完成債券交易後,就多了一筆新資金。這筆錢投入創投公司,創投再拿來支持新創企業。或者像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向創投公司提供數十億美元的信貸,搶在有限合夥人之前投資新創企業。
然而,眼見全球通膨攀升,2022年央行改變策略,出售量化寬鬆期間累積的資產,並提高利率,原本鼓勵投資的政策喊卡,新創企業缺乏新資金,導致許多公司資金短缺,一家家倒閉,創投公司退場可獲得的資金從2021年7970億美元,大幅減少至2023年615億美元,剩不到1/10。
不僅如此,各國政府為了鼓勵新創企業,還會提供補助金。馬喬里批評,這些獲得補助的企業,也可以從民間募得資金,有4成申請到補助的公司坦言,沒有這筆補助款也能繼續推動專案,卻因政策把風險轉嫁給納稅人。況且,政府衡量補助時,往往只看數量和發放金額,鮮少追蹤補助案的長期成功率,也使得許多新創沒有把錢花在刀口上,造成資源浪費。
也因為科技業的資金大多是「別人的錢」,因此在管理和人才運用上時常出現問題。例如預期公司未來會成長,所以超前部署招募新人,而新創企業擴編往往被外界視為成功指標之一,導致人員過剩。因此大環境動盪時,科技業裁員成為常態,也就不足為奇。
科技業如何重回正軌?重視客戶需求、追求務實成長
怎麼讓逐漸走偏的科技業回歸正軌?馬喬里在書中提出的建議是務實、做小及顧客導向。首先,與其想推出劃時代的產品,不如以平凡實用為主。從數位轉型程度低的領域下手,運用科技幫忙改善,例如許多機場無法追蹤地面車輛,就在機場車輛安裝GPS設備,開發軟體讓控制室人員可以直接在地圖上追蹤車輛位置。
而且,他觀察到科技業大多有忽略顧客需求、一味追求流程和技術的毛病。因此建議把客戶擺在流程之前,先蒐集顧客意見,再去打造產品,才是科技應該追求的目標。
最後是改變想法,許多新創都想做大,發揮影響力。但一個賺錢的小企業,可能比打造獨角獸企業更容易獲利,還能維持對企業的控制權。他也認為,除非必要,新創應該避免向外籌措資金,自力更生,別讓創投影響公司的所有權和控制權。
書籍簡介
書名:《科技泡沫:熱潮背後是機會還是炒作?教你識破下一個投資陷阱》
Siliconned: How the Tech Industry Solves Fake Problems, Hoards Idle Workers, and Makes Doomed Bets with Other People’s Money
作者:伊曼紐・馬喬里(Emmanuel Maggiori)。資深AI軟體工程師,專長為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和科學計算(scientific computing),協助企業建立複雜的軟體,並開發適用各種應用程式的AI工具。著有《聰明至愚笨:為何 AI 持續犯下嚴重錯誤?》(暫譯,英文書名為《Smart Until It's Dumb》)。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5.02.11
ISBN:9786263904040
延伸閱讀:科技發展的B面,你必須知道的隱藏風險
書名:《血汗AI:為人工智慧提供動力的隱性人類勞工》
書介:當AI被視為最具發展力的產業,AI股百花齊放的時候,這本書透過訪談和實地調查,揭開新興科技如何剝削勞動者。這些人包含資料標註員、內容審核員與倉庫工人等,因為有他們在惡劣的條件下工作,人工智慧才得以實現。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時間|2025.1
書名:《切莫為惡:科技巨頭如何背叛創建初衷和人民》
書介:「切莫為惡」(Don’t be Evil)是Google創立初期的座右銘,目標是用科技讓世界更美好。然而本書作者、《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專欄作家拉娜.福洛荷(Rana Foroohar)認為,如今科技巨頭運用數位監控技術,讓使用者在不知不覺洩露隱私,對散播假消息與仇恨言論也態度消極,並用演算法來操縱用戶,早已背離創業初衷。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時間|2020.11
書名:《都是NASDAQ惹的禍?》
書介:分析2000年初網路泡沫的起因,當時美國出現網路熱潮,雅虎(Yahoo)、亞馬遜(Amazon)等公司成立,許多網路企業數年內身價暴漲。作者介紹大起大落的科技市場,並分析網路泡沫的關鍵因素,包括創業家、投資銀行、創投如何運作等真相。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時間|2001.9
核稿編輯:張玉琦
延伸閱讀
史丹佛研究:9.5% 軟體工程師都「裝忙」!3 大幽靈工程師特徵曝光,IBM、微軟、Google 全淪陷
才喊「繼續扎根」,兩天後開鍘兩部門、裁員千人!IBM 中國怎麼了?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