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失智人口逐年增加,其中65歲以上長者占9成6,且罹病者有年輕化的現象。失智症不是正常老化,而是腦部病變,以致患者在現實生活感到迷失錯亂,患者自身陷入恐懼無助情境,而家屬也常心力交瘁。
如果一個人常孤獨地待在家裡、不出來參與社會,與人互動,久了以後,失智的機會就增高。為了讓民眾了解失智症警訊、及時診斷的重要性,國健署希望全民一起支持關懷失智者及其照顧者,而各縣市也能營造失智友善環境,以具體行動陪伴失智者。
臺北市107年起推動失智友善社區
臺北市衛生局107年起率先於臺北市十二行政區推動失智友善社區,串聯公私資源積極營造友善環境並發展創新方案,制定全國首部縣市版失智症行動計畫、首創失智友善溝通(STE2P)互動技巧、優化公共運輸友善指標、擬真教育融入企業實踐失智友善服務、鏈結多場域首創「社會處方」增加社區活動等。
臺北市衛生局局長黃建華表示,為讓失智友善由下而上永續推動,113年首創試辦「高齡暨失智友善示範里」,於臺北市8個里啟動試辦,由「行政區」向下深化至「里」,藉由專家團隊協助「知能培養」、「資源串聯」、「環境輔導」,創造同理且友善的社區。
失智友善從巷弄開始
衛生福利部調查約9成失智症者生活於社區中,經臺北市衛生局「112年失智症者及家屬座談會」回饋也發現,「里長」不僅是你我的好鄰居,更是推動失智友善的重要基石、支持失智症家庭的重要力量。
臺北市衛生局與區公所合作辦理里鄰長增能教育,鼓勵里長由下而上營造失智友善環境,113年更推動「高齡暨失智友善示範里試辦方案」,首批招募大安區大學里及群英里、中山區復華里、中正區文祥里、萬華區福音里、文山區指南里、南港區玉成里與內湖區紫雲里等8處試辦。
衛生局結合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團隊,邀集專家及照顧者共同編制「失智友善里指引」,量身打造「里長10大亮點任務」,包含:失智友善推廣、串聯資源及舉辦活動等,讓里長在面對鄰里失智症需求,能更加敏銳發覺及友善互動。針對社區環境設置,以失智症認知退化為考量並參考國內外資料,從辨識性、安全性、社會支持性、舒適性、熟悉性、可及性6大面向設計「失智友善環境檢核表」,專家實際走訪社區輔導給予改善建議。
編織失智友善網絡,共創幸福共伴的社區
參與方案的大安區大學里吳沛璇里長表示,里內組成巡守隊建立協尋及通報機制,也媒合教會辦理失智症支持團體,共同營造友善生活圈。文山區指南里張佳南里長因應里內位於山區且幅員遼闊,積極招募社區中商店、寺廟、診所等單位成為共同守護力量,並串聯在地特色舉辦活動。
黃建華指出,未來失智症人口將逐年攀升,衛生局將積極跨域合作,媒合資源編織綿密失智社區友善網絡。114年持續鼓勵更多里長加入推動的行列,由下至上永續營造失智友善生活環境,讓社區中失智症者和家庭感受到城市的溫暖與關懷,在熟悉的環境安心生活,打造臺北失智友善城市。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吃太鹹失智風險提高?營養師:少喝「1飲品」就可以逆轉
·不怕失智症了,預防腦退化有希望!「1藥物」」可以減緩記憶減退、預防大腦萎縮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