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鹽按摩芭」在Threads掀起熱潮,號稱能透過皮膚吸收鎂離子,幫助放鬆、改善睡眠,但這類產品真的有效嗎?有科學根據嗎?
Threads上話題不斷,許多產品因網友推薦一夕爆紅,近期最受關注的一款產品是「甜睡時光鎂鹽按摩芭」。不少網友分享,這款產品接觸肌膚後會化為油狀,滋潤肌膚的同時,更能提升睡眠品質,讓人一夜好眠、無夢深睡。
然而,鎂鹽按摩芭真的有這樣的神奇效果嗎?美之道皮膚科診所院長邱品齊表示,目前並沒有科學研究證實,鎂鹽能夠經由皮膚吸收並產生助眠效果。他認為該產品的助眠效果,可能來自按摩與精油的作用,而非鎂鹽本身,坊間宣稱具有助眠功效的產品,充其量只是行銷話術,讓消費者花大錢買「心理安慰」。
鎂離子帶正電,難以穿越皮膚屏障
廣義來說,「鎂鹽」只是一個噱頭而已。鎂(Mg)屬於鹼土金屬,當它與其他元素形成鹽類時,會以帶正電的鎂離子(Mg²⁺)的形式存在。邱品齊解釋,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其表層由皮脂和角質層組成,形成強效屏障,不僅能防止水分流失,也會阻擋大部分離子的滲透。
從學理上來看,若要透過鎂鹽達到助眠效果,需以泡澡方式使用,且鎂鹽濃度必須足夠高,才能發揮作用。皮膚科醫師趙昭明也持相同看法,他指出,近年來此類產品愈來愈多,從肥皂、保養品到礦泉水,不少都標榜含有「鎂」這類礦物質,甚至宣稱「飲用含鎂飲料可改善血壓。」
然而,趙昭明強調,這些宣稱多屬廣告話術,會透過誇大不實的說法來誤導消費者。
研究:鎂鹽經皮吸收,缺乏科學證據
由於這類產品被過度渲染,2017 年《Nutrients》期刊發表一篇關於《Myth or Reality—Transdermal Magnesium?》論文,評估了現有文獻及數據,結果顯示,近年來,在市場推波助瀾的鎂噴霧、鎂油、鎂鹽等經皮膚吸收的產品,其實缺乏科學證實,它能有效進入體內並發揮作用。
該論文作者表示,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覆蓋面積約1.8平方公尺,佔一般人體重約10%。其主要功能是作為身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屏障,保護人體免受紫外線(UV)輻射、化學物質、過敏原和微生物的侵害,並防止水分及體內營養成分的流失。因此,健康皮膚對外來物質的吸收能力極為有限。
若要穿透皮膚,物質必須滲透表皮,或透過汗腺與毛囊進入體內。換句話說,目前只有親脂性物質才能有效穿越這層屏障。研究指出,鎂以離子形式存在,無法穿透這層親脂性屏障。因此,現階段無法推薦將鎂應用於皮膚,必須有更多的研究數據來證實其效果
鎂鹽助眠效果有限,消費者應留意廣告語言
邱品齊指出,雖然鎂確實在人體內參與多項生理機能,包括肌肉放鬆和神經調節,但其助眠效果微乎其微。他舉例,過去曾爆紅的芝麻素,同樣被宣稱具有助眠效果,但許多消費者使用後並未感受到顯著的改善。邱品齊直言:「這類的產品通常僅供參考,缺乏嚴謹的科學實證。」
總而言之,現有的科學證據無法支持鎂鹽可透過皮膚吸收,醫師建議消費者,在選擇此類產品時,應保持理性,避免被過度誇大的廣告語言所誤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