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決策總是不公平?歡迎來到偏誤與雜訊包圍的真實世界!

經理人月刊

更新於 2022年02月21日07:52 • 發布於 2022年02月21日07:40 • 吳美欣

你聽過「經濟人」(Homo oeconomicus)嗎?

在經濟學領域,有個詞彙叫做「經濟人」,是參考拉丁文「智人」(Homo sapiens)創造出的詞彙,意思是「有智慧的人」,指人是理性的,懂得自我控制,不會做任何沒有效益的事。

這個「人是理性」的假設,其實具有嚴苛條件。《有限理性》提到,首先,人的喜好明確,而且會依據喜好,選擇讓自己獲得最大效益的選項,不會反覆無常,行為始終如一。

例如,購物時,我有辦法獲得所有商品資訊、綜合評估商品組合,還能快速計算購買什麼能獲得最大利益;又或者,我隨時清楚明白,自己喜歡喝咖啡或紅茶,而且不會發生變化、也不會因為壓力而多喝 5 杯咖啡。

在經濟學假設裡,我們能考慮各種訊息、推導合理的結果。而且擁有極為強韌的意志力,一旦決定就會徹底執行,不受任何誘惑影響、中斷。

但實際上,我們總是陷入減肥、戒菸、戒酒失敗循環;訂了截止日期卻遲交;看到限時特賣就忍不住刷卡。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不當行為」?

理性人、理性腦不切實際,偷懶、喜歡捷徑更符合人性

1960 年代,一群心理學家想深入探討左右人行為的因素,又以當時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任教的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與阿莫斯.特維斯基(Amos Tversky)為首,是行為經濟學的先驅。

他們提出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並在 2002 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指出人是透過相對變化進行思考,而非取決於絕對值。比如,投資損失 100 萬和賺得 100 萬,同樣都是 100 萬價值,但損失往往讓我們感覺更痛苦。我們不是用絕對標準來衡量價值,而是根據心理狀態當參考點進行比較。

之後,各方學者如《不當行為》作者理查.賽勒(Richard Thaler)、《誰說人是理性的》作者丹.艾瑞利(Dan Ariely)的投入,帶動行為經濟學研究浪潮。旨在探討,人類在真實世界中如何採取行動?挑戰嚴格且不實際的「完全理性」假設。

專業判決和診斷,也受偏見和環境影響

2011 年,康納曼總結半世紀以上的知識精華,出版《快思慢想》。書中說明人幾乎對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有直覺式的感受與印象,將大腦運作方式區分為系統一與系統二,前者是反射性的直覺思考,後者是循規蹈矩的理性思考。

我們傾向用捷思(heuristics),根據有限或不完整的資訊,快速做決定。在一些重大時刻,捷思能幫助你活命,例如有經驗的消防員在火災現場,還未察覺任何異狀,就知道要逃跑。但是,一旦處理複雜議題,捷思也容易讓你略過審慎思考的步驟,產生思考偏誤(bias),比如被問到是否相信全球暖化,卻是根據「我是否相信提出全球暖化的人」來回答。

要不要參與賭注、產品價格高低,捷思都可能會誤導你的判斷。《快思慢想》也指出,這些捷思具有「系統性傾向」,意指行為有跡可循、會一再重複。這本書被外國學者譽為「人類思考里程碑」。時隔 10 年,康納曼攜手《不當決策》作者奧利維.席波尼(Olivier Sibony)、《剪裁歧見》作者凱斯.桑思汀(Cass Sunstein)等多位行為科學巨擘,共同出版《雜訊》

這次挖掘的是,人類在做決策時,會被更難以察覺因素影響,導致標準不一致。像是不同醫生診斷同一名病患,有的建議住院診療、有的卻認為無大礙,只因為看診時間是上午下午、周一周五造成的差異。

理論上應該專業一致的判斷,卻出現不想要的變異(unwanted variability),稱為「雜訊」(noise)。康納曼指出,雜訊有很多種形式,包括不同人對同件事情進行判斷、同一個人多次判斷同一件事情,卻得出不同結論。

之所以產生變異,一是因為思考偏誤對每個人、每個做決定的當下,造成的影響程度不同,例如一間公司普遍有學歷光環,但是學歷光環對每位主管心中所占的重要性不同;一是還有太多不知道的隱藏因素默默影響判斷。

在這次專題採訪中,負責培訓全球家用紙龍頭金百利克拉克、領導力顧問公司富蘭克林柯維(FranklinCovey)資深顧問羅玉燕分享,環境中時常出現理智上你覺得不可能、不應該,實際上卻會左右你判斷的因素,像是身高、體重等,數據顯示對升遷、加薪都有影響。

在真實世界中,雜訊無處不在,醫學、法律、保險、人事決定,全都充斥雜訊。

降低判斷灰色地帶,減少雜訊導致不公平

康納曼在媒體採訪時表示,《雜訊》的緣起,是他擔任保險公司顧問時,發現保險公司核保人員在評估相同風險事件時,給出的保費金額差異非常大。在詢問公司多位主管,如果隨機挑選兩位核保人,他們對同一案件估算金額差異有多大?最多的答案是差異在 10% 以下,答案的中位數是 10%。結果實際上,核保員的中位數差異是 55%,約為大多數主管預期的 5 倍。

這意味,如果一個核保人員核定的保費為 10 萬元,另一個人提出的核保金額不是 11 萬元,而是 15 萬 5000 元,也代表公司不只一人有這樣的核定落差,也會為不同核保員的決策偏誤付出的龐大代價。

不過,雜訊不容易覺察。好比你只看一個醫生、只審核過一個車禍保險個案,難以分辨這項判斷是否不精準。只有當一個判斷被重複執行、或者跟別的判斷比較時,你才會發現存在差異。

正因為難以察覺,一旦發生容易產生不公平。像是兩個背景類似的人犯了相同罪行,判決結果卻天差地遠;發生相同事故,保險理賠金差距甚大。任何一件發生在我們身上,可能都難以忍受,但它在組織中卻常常發生,舉凡面試、績效考核,都會出現雜訊。

為了讓決策更公平,《雜訊》指出,關鍵在組織要先意識到,專業決策也存在差異與限制,並給予具體、足以量化的指標,降低每個判斷的灰色空間。羅玉燕表示,管理階層能率先以身作則,對全體員工都有示範作用。

然而,要做到什麼程度,也取決於每項決策的背景脈絡,如果規定太死板,也可能打擊員工士氣、組織官僚化。3 位作者提醒,這些風險值得我們仔細思考,也許減少雜訊的成本太大,大過雜訊存在的好處;也有可能為了消除雜訊反而製造新的雜訊和偏差,甚至導致組織無法接受變通、決策官僚化。因此,在減少雜訊的同時,也要讓既有流程有可以挑戰或重新思考的規定。

一旦組織能提高警覺、採納多元觀點,並且綜合獨立判斷,就能帶領團隊朝向更公平、更健全的組織體系邁進。

從行為經濟學、心理學,了解我們為何這樣想、那樣做

延伸閱讀

別再迷信台政清交!全球家用衛生紙龍頭:破除 2 大迷思,才能真正找到人才
人才男女比不均,問題可能出在職缺敘述!美光科技如何靠 AI 減少徵才偏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