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再等下去,可能就沒機會了。」《張忠謀自傳》新書發表會給你的 3 堂課

經理人月刊

更新於 12月09日10:49 • 發布於 12月09日10:43 • 尤韻蓉

「再等下去,或許可以寫得更好,但卻可能再也沒機會了。」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張忠謀自傳》新書發表會表示,自己曾懷抱作家夢,因為讀了海明威的短篇小說〈基里孟加羅山之雪峰〉,故事主角患病即將死亡,再也沒機會把一直想寫的故事寫下來,這也是他開始寫自傳的初衷,終於在 2024 年問世。

張忠謀在 1998 年推出《張忠謀自傳》上冊,描寫他童年到初入社會的經歷,包含兒時在中國經歷戰爭的童年,到美國經過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的洗禮,再進入德州儀器(德儀)擔任工程主管。

《張忠謀自傳》下冊,則續寫自己在德儀升遷到公司集團副總裁,以及創辦台積電的故事,「到台灣創辦台積電,是赴命運的約會。」

台積電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較少人知道的是,在 56 歲創辦台積電前,張忠謀在職場上幾經高底起伏,在《張忠謀自傳》中,他寫了一路以來的職涯發展,與自己的心態,包含從德儀基層做到副總裁,以及經營台積電的過程,這些故事可以濃縮成 3 堂課。

第一堂課:挫折雖然是種打擊,卻也是為未來提供養分

在創辦台積電之前,張忠謀經過幾次挫折,最具代表的,是他在 1972 年做到德儀集團副總裁,下一步就是總裁的位子,但卻因為與高層理念不同,屢次被調職,甚至被降職等,他認為自己在德儀已沒有發展空間,於 1983 年求去。

德儀之後,張忠謀到通用器材擔任總經理,與通用高層對如何解決虧損問題沒有共識,被要求離職。輾轉接下工研院院長,美式作風與台式官僚體系不同,他大力推從的改革(包含讓一半經費來自民間,讓工研院與民間工業對接、績效最大低的 3% 同仁留職查看等)難以實踐,最終在 1988 年辭去院長職位。

回顧 5 年內 3 度辭職,「辭職就是認輸!3 次辭職後,我認為已經退無可退,」雖然是很大的打擊,但現在回頭看,他認為,這些經歷都帶來養分,例如德儀給他世界級的訓練、通用讓他看到科技業的金融面、工研院讓他了解台灣的人情世故,都是在為創辦一家世界級的公司做好準備。

第二堂課:小心短期誘因,以「長線思維」看待人生

無論在企業經營,或是人生規畫,張忠謀都以長遠角度思考,讓自己走得更長遠。如同張忠謀為台積電寫下的經營理念之一:「注意長期策略,追求永續經營」,他認為經營企業是跑馬拉松,而非短程衝刺。

這件事從他在德儀時,就可以顯現。

1970 年代,計算機剛被發明、受到市場歡迎,當時德儀高層認為要切入消費者產品市場,但張忠謀覺得這是錯誤決定,一來是沒做過,二來會分散專注在半導體的資源。後來,德儀高層仍堅持切入消費市場,消費者產品部門連續幾年都虧損,還連帶影響德儀營收,證明了張忠謀的遠見。

而在人生規畫上,他同樣以長遠目光看待。在德儀初期,主管曾提供到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攻讀博士的機會,這麼做等於放棄短期的升遷機會,但他仍選擇到史丹佛讀書,回來後下屬與同事早已升遷到比他更高的位置。

不過,他沒有因此氣餒,認為自己更加了解半導體物理與技術,在職場仍有很大發展機會,在回來的 2 個月內就立下功績,升遷為鍺部(鍺電晶體部門)總經理。

第三堂課:挑戰永遠不嫌晚!60 歲後才是黃金時代

張忠謀認為自己的黃金時代,在 60~85 歲之間,也就是創辦台積電之後的日子。這段期間,他身強體健,積極拜訪客戶、與各國政要討論國家大事(他曾提到企業高層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將外面的世界帶到企業內部),也認為自己的專業知識、經驗和判斷力已足夠成熟。

更重要的是,他決心不再放棄(他認為辭職就是認輸與放棄)。一般步入退休的年紀,卻是張忠謀黃金時代的開始,讓前面累積的經歷發酵,這也帶給大眾不一樣的省思,挑戰永遠不算晚。

在回顧自己的半導體生涯,張忠謀最後表示:「要說自己做了什麼好的決定並不多,比較驕傲的是,我沒有做任何很壞很壞的決定。」

核稿編輯:林庭安

延伸閱讀

為何要裁員?還用派遣人力壓低成本?張忠謀的管理學:做對的事,常有好報
工作不超過 50 小時!張忠謀分享一周時間如何平衡分配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