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忽然之間,天旋地轉...頭暈依症狀分4種,神經內科醫師告訴你:到底該看哪一科?

良醫健康網

發布於 2018年10月12日02:02 • 劉秀枝

頭暈不簡單,該看哪一科?
★ 沒找出原因前,不能掉以輕心 ★

與頭暈有關的科別包括:耳鼻喉科、心臟內科和神經內科。到底要看哪科呢?

忽然之間,天旋地轉

60歲的陳太太開車和丈夫一道去赴宴。到了目的地,在路邊停好車子,丈夫下車後往前走,陳太太則到後座拿禮物──她只記得自己打開車門,接著就昏了過去……醒來時,她發現自己躺在車門旁的地上,全身虛弱無力,後腦疼痛,腳下有個路邊的小花盆傾倒破損了。

陳先生見妻子沒跟上,走回車子旁邊一看,嚇了一跳!幸好她還意識清楚,四肢活動自如。他扶妻子起身後,立刻掛急診,並住院觀察。

陳太太一向健康,沒有高血壓或糖尿病。近幾年,有時會覺得心跳快速,但只有一下子就恢復正常了。只有一次,她和丈夫在家具行看床鋪時,突然一陣心悸,接著昏倒,剛好倒在一張大床上。因為人沒受傷,而且立刻便醒來了,所以她也就沒想到要就醫。

這回住院,醫師為她做了腦部的電腦斷層和頸血管超音波檢查,確定沒有腦傷或頸血管阻塞現象,常規心電圖檢查也正常,但24小時連續心電圖的結果,要幾天後才會知曉。

原本,她準備出院了,沒想到第2天在床上要轉身時,突然覺得天旋地轉,時間持續不到一分鐘。此後,每當她的身體姿勢變動或坐起來時,便出現暈眩,嚴重時還會噁心、嘔吐。醫師診斷是跌倒所引起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於是會診耳鼻喉科醫師。

在耳鼻喉科診療室,醫師施行「頭位變換眼振檢查」:讓陳太太躺在床上,使她的頭靠向床沿懸空,並側轉,誘發她的眩暈及嘔吐,以確定診斷;接著再施行「耳石復位法」以治療眩暈。但治療之後,暈眩的情況更加嚴重,她只要一睜開眼睛就覺得房子在轉,且噁心、嘔吐到無法進食,需要靜脈注射點滴。幸好在48小時後,情況迅速好轉而出院了。

眩暈、昏厥、不平衡感與頭昏

頭暈是很常見的症狀,但是造成頭暈的原因很多,可能輕微到因空氣不好或睡眠不足而引起,也可能嚴重到是中風的病徵。像陳太太一開始有昏厥,也許是心律不整引起,還需進一步地檢查和治療,這其實是比較嚴重的問題,萬一問題沒有解決,下次發生時正好在開車就危險了。而姿勢性眩暈雖然讓她很受苦,卻沒有生命危險。

頭暈看似簡單,實際上卻很複雜,在沒找出原因前,不能掉以輕心。依症狀可分為4大類:

一、眩暈

即天旋地轉。大多是內耳的疾病,如「梅尼爾氏症」、「前庭神經炎」和「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等。另有少部分的病情是因腦幹或小腦中風所引起。

二、昏厥

因由心臟到腦部的血流不足,而造成短暫的意識喪失,也就是俗稱的「昏倒」。引起昏厥的疾病包括:心律不整、姿勢性低血壓、藥物所引起的低血壓,以及迷走神經性昏厥等等。

三、不平衡感

因為不平衡感而覺得頭暈,如小腦病變、巴金森氏症或四肢的周邊神經病變,導致走路不穩。

四、頭昏

症狀不是很具體,只覺得頭昏昏沉沉、頭重腳輕或「頭腦不清楚」,常被稱為「非特異性頭昏」。有時找不出原因,但常與憂鬱、壓力、睡眠不足、焦慮、服用鎮靜劑或其他藥物有關。 緊張和恐慌所造成的「換氣過度症候群」,也會讓病人頭昏。

頭暈,到底看哪科?

由此看來,與頭暈有關的科別包括:耳鼻喉科、心臟內科和神經內科。到底要看哪科呢?

.耳鼻喉科

「眩暈」而沒有伴隨不平衡等神經症狀時,看耳鼻喉科醫師。

.心臟內科

「昏厥」看心臟內科。

.神經內科

「不平衡感」看神經內科。

有時,遇到複雜或原因不明確的病例,則需要3科會診。當然,也可以先看家醫科或內科,必要時再轉診。

病人對症狀的描述很重要

由於每個人對頭暈的定義不同,因此看醫師時,病人自己對症狀的描述很重要。醫師會先進行第一步:釐清症狀是屬於眩暈、昏厥、不平衡感或頭昏中的哪一類,因為每一大類的後續檢查和治療的方向不同。第二步:再決定可能是哪種疾病引起的。

有時候,醫師只要根據病人清楚的敘述,就可以正確下診斷而對症治療。大部分的情形,則需根據病人身上其他的伴隨症狀做鑑別診斷,例如:反覆發作的眩暈且伴隨耳鳴和聽力減退,很可能是「梅尼爾氏症」;而眩暈且有聲音沙啞、吞嚥困難、臉的半邊麻木,則可能是腦幹中風,必須進一步做腦部磁振造影等檢查。像陳太太很可能是心律不整引起的昏厥,必須等24小時連續心電圖的結果,判斷是何種心律不整,再對症治療。

延伸閱讀:

●書籍簡介

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
作者: 劉秀枝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8/08/31
語言:繁體中文

劉秀枝醫師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
◎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
◎《聯合報》「元氣周報」專欄作家
◎《康健雜誌》專欄作家

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臨床兼任教授,為國內失智症領域的權威,也是《聯合報》「元氣周報」、《康健雜誌》的專欄作家。

59歲時,她依規劃好的人生時間表從醫療第一線退下,將診療空間留給年輕醫師,而把時間留給了自己。

專業上,她「退而不休」,繼續擔任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神經學科兼任教授級臨床教師,致力於推廣民眾了解失智症,正視失智症對於患者、照顧者乃至於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專欄文章得到讀者的熱烈迴響。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一書,榮獲國民健康署「優良健康讀物推介獎」。

在生活上,她過得比年輕時還精采。她認為,有了心理準備,對於年老就不會驚慌,懂得接受隨之而來的身心變化。她不但自己身體力行,更致力於將這樣的觀念推廣給大眾。

另著有《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退休醫生給你的57個實用身心提醒》、《聰明活到一百歲》、《多動腦,不會老》、《當父母變老──關心失智症、中風及其他神經疾病》等書,並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別等失智上身》一書。

●劉秀枝醫師的部落格【Joy筆記】: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