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年紀大,血壓標準愈寬? 大型研究:控制在「這數值」最好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1月08日09:29 • 發布於 01月08日09:29 • 出處/康健雜誌 文/謝佳君 圖/Pexels
年紀大,血壓標準愈寬? 大型研究:控制在「這數值」最好
年紀大,血壓標準愈寬? 大型研究:控制在「這數值」最好

國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高血壓,傳聞年紀愈大,血壓標準值可以跟著放寬、容許較高的血壓,這是真的嗎?無論何種情況,血壓控制在標準範圍內就沒問題嗎?

70多歲李太太最近量測血壓大約都在148/85 mmHg,她看網路流傳,70歲以上女性高血壓的標準是收縮壓156 mmHg以上,因此放心不少。不僅網路傳聞這樣說,過去一段時間,美國國家防治高血壓聯席委員會治療指引(JNC8)也曾建議,60歲以上的高血壓患者,服藥控制血壓的目標為150/90mmHg。

如此看來,年紀愈大,高血壓的容許值可以較寬鬆?

血壓130/80mmHg以下 心血管疾病風險下降四分之一

「從全球和國內的研究顯示,年長者血壓目標完全沒有理由放鬆,他們因為降血壓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下降完全不低於年輕人,甚至更多。」台灣高血壓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任王宗道說。

王宗道解釋,2014年,JNC8將服藥控制血壓的目標訂為小於150/90mmHg,是因為儘管觀察性研究發現,血壓愈高,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愈高,卻缺乏大型降血壓研究證實對年長者降到140/90mmHg以下能真正降低風險。而此指引一出,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反而增加。

後來,在美國執行的SPRINT(收縮壓介入試驗)研究發現,即使年長,收縮壓控制在小於130mmHg,相較於控制在130~150mmHg,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仍可大幅降低四分之一,隨即於2017年更新指引,將標準下修至130/80mmHg。

這是西方、白種人的研究,那麼在華人地區也適用嗎?

王宗道與台大醫院團隊日前與中國大陸針對華人地區進行大型降血壓目標STEP研究,將60~80歲的高血壓患者分成2組,透過服藥方式,1組人的收縮壓控制在110~130mmHg,1組在130~150mmHg。

結果發現,前者的受試者未來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心血管事件的機率,相較於後者下降了26%,再次證實,高血壓患者將血壓控制在小於130/80 mmHg,對於預防心血管疾病有較好的效果。這項研究也於今年8月底刊登於全球醫界排名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

個人化血壓治療原則 用藥後舒服、不須忍耐副作用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也表示,雖然年紀愈大,血壓容易上升,但不表示年紀大,血壓就「該」高。而且,血壓高也不是老化的必然現象,如果平時注重保養,身體沒有退化、血管硬化,年紀大不必然血壓就會高。

但高血壓患者若吃了藥、收縮壓控制在130mmHg以下,卻感到頭暈、不舒服,還是要勉強維持在這個標準以下嗎?

王宗道指出,臨床上,最重要的基本原則是病人吃了藥,不該有任何不適,雖然台灣高血壓治療指引已全面修正血壓目標為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但假設病人原本收縮壓160mmHg,靠藥物降到140mmHg卻感到不舒服、無法忍受,就該放鬆標準,允許血壓高一點,並找出背後原因,對症處理。

他解釋,有研究發現,有些人血壓降愈低,死亡風險愈高,例如病人可能兩側頸動脈嚴重狹窄,需要較高的壓力將血流輸送至腦部;如果血壓勉強控制在一個標準,腦部卻血流不足,反而增加風險,這時便應適時放寬病人的血壓標準,「吃血壓藥基本上是要讓人很舒服,而不是忍耐副作用在吃藥,這就是個人化治療。」

(血壓變化的因素很多,例如很多人喝完熱湯後量血壓,數值就會出現變化。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4大原因易造成血壓忽高忽低 先找出血壓波動的模式

不過,沒有高血壓,或者血壓沒有超出標準值太多、卻時常忽高忽低,這樣好嗎?

洪惠風表示,大多數時候血壓都是起起伏伏,臨床上,收縮壓在20~30mmHg的範圍內變化都還可以接受,但如果在穩定狀況下量血壓,收縮壓變化可從90達到170 mmHg,顯然就有問題。

造成血壓忽高忽低的因素非常多,醫師通常會先找出病人的血壓起伏是否有固定模式,有些人清晨時血壓特別高、有些人在下午、有些人則在晚上。大抵來說,造成血壓忽高忽低有以下幾個因素:

1. 藥效減退:例如上午吃血壓藥,到了晚上或隔天清晨藥效不足,可以考慮調整服藥時間或改用長效藥。有些人晚上血壓高,也可能是白天吃的血壓藥,到了晚上藥效已減退。

2. 藥物影響:例如感冒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類固醇藥物、某些生物製劑、抗血管增生藥物等,都容易造成血壓上升。某些治療攝護腺肥大症狀的藥物則容易造成姿態性低血壓。

3. 神經病變疾病:常見如糖尿病、巴金森氏症、洗腎病人等,容易併發交感神經病變,產生姿勢性低血壓,平躺時血壓較高,站起時血壓降很低,導致頭暈、容易跌倒。

4. 情緒、飲食作息影響:例如「白袍高血壓」,病人到醫院看病因為緊張,產生暫時性的血壓上升;或者固定在下午血壓才上升,而且只有週間星期一~五才會下午血壓高,可能是受到工作、情緒影響,睡個午覺就有機會改善。其他像是喝熱湯、洗完澡、運動、天氣冷、打疫苗等,都有可能造成血壓明顯起伏。

長期血壓起伏恐是血管硬化 中風、心肌梗塞風險高

王宗道提醒,雖然血壓平均值控制在理想範圍、避免過高相當重要,但如果長期血壓忽高忽低也要找出原因,因為血壓起起伏伏反映的是血管硬化、失去彈性,無法適當調節擴張或收縮,將來發生心肌梗塞、中風、甚至死亡的風險也較高。

此外,基礎血壓值控制在理想範圍也能避免波動幅度過大。例如一個收縮壓120 mmHg的人和收縮壓180 mmHg的人,假設情緒影響造成血壓波動幅度20%,這時平常血壓180 mmHg的人可能就飆升到216 mmHg,而平常血壓120 mmHg的人則微幅上升至144 mmHg,甚至血壓高的人波動百分比還會更高。這也是為何醫師多數時候更重視病人的平均值,甚於偶爾的血壓起伏。

延伸閱讀:

高血壓症狀有哪些?血壓標準值多少?原因、預防一次看

破解流言:血壓標準也分年齡層?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