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旅途中腹瀉、便祕怎麼辦?腸胃症狀救急懶人包

早安健康

更新於 2018年12月28日10:07 • 發布於 2018年12月30日03:00 • 何清幼等人(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專家群)

【早安健康/李俊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張惠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營養部主任)】居然有70%的旅人最常發生腹瀉疾病!

出門在外最常遇到的健康問題就是上吐下瀉,也就是所謂的「旅遊者腹瀉」,據統計腹瀉(Diarrhea)發生率在30~70%之間,也就是每10位出國旅遊的遊客,就有3~7位可能會有水土不服而上吐下瀉,尤其是到衛生環境比較不好的地區或國家,當然有更高的機會發生,這就是所謂的「病從口入」。在旅遊的過程中,往往因為食物傳染或是不乾淨的飲用水,造成腸胃發炎的腹瀉症狀。

容易引發症狀的地區與高危險群

到衛生環境相對較差的地區或國家,都有造成腹瀉的高風險。通常「低風險國家」指的是已開發國家,例如美加地區、澳洲、紐西蘭、日本與歐洲先進國家,「高風險國家」則有亞洲與東南亞中衛生較差的地區國家,以及非洲、中南美洲等部分國家。如果是會到荒郊野外探險或露營野炊的旅程,有可能隨手就身邊水源清洗蔬果食物等,就要特別注意其清潔度。

較年長的長輩、免疫力較差的旅行者、慢性病控制不佳、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長期服用胃藥導致胃酸偏少,或是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旅行者,都有可能因為抵抗力不好造成感染而腹瀉。

造成腹瀉的原因

多半是因為細菌經由食物或不潔的水,造成腸胃不舒服的症狀傳染。在開發中熱帶國家有許多衛生不佳的情況,如用人類的糞便來施肥、未適當清洗食物、食物保存不良等,都會增加旅遊者腹瀉的機會。

造成腹瀉的病原體有熟知的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沙門氏菌(Salmonella)、空腸彎曲菌(Campylobacter)或志賀氏菌(Shigella)等,病毒性腹瀉則有輪狀病毒(Rota Virus)、諾羅病毒(Noro Virus)或是諾瓦克病毒(Norwalk Virus)。

出現以下症狀要小心:

  • 每天超過3次以上的不成形糞便,腹瀉持續2~5天。
  • 同時有肚子痛、發燒、上吐下瀉、脫水的現象。
  • 嚴重的有黏液便、血便。
  • 因上吐下瀉或脫水造成電解質異常而全身無力。

需要就醫的嚴重症狀

  • 嚴重脫水(口乾、嘴唇明顯乾裂、淚水分泌減少、尿量嚴重減少)。
  • 脫水且無法由口補充水分。
  • 持續不斷上吐下瀉超過一天,且頻率越來越嚴重。
  • 血便或嚴重腹痛。
  • 持續一整天高燒(>39℃)並發抖畏寒,且服用退燒藥無效。
  • 意識不清(嗜睡、昏沉、無反應)。

治療腹瀉的方法

不管在國內外任何地點,治療腹瀉的方法就是禁食( 不吃任何東西)8~10 小時、適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利用藥品治療腹瀉造成的不適症狀,以及針對細菌感染給予抗生素使用,其中又以禁食空腹及水分與電解質的補充最為重要。

  • 禁食8~10小時,恢復進食時應先避免乳製品、高纖及高脂肪食物

因為拉肚子會造成腸胃細胞受損,需要一兩餐不吃東西讓腸胃道休息。恢復進食時應先避免乳製品、高纖及高脂肪食物。

  • 水分與電解質的補充

腹瀉與嘔吐也會造成電解質流失,因此除了水分補充外,可以購買電解水或是等滲透性運動飲料來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一般市面上常見的運動飲料多屬於高糖或高滲透性的飲料,建議加水稀釋,以避免造成進一步的腸內滲透壓升高而腹瀉加重,若一時找不到電解水,或是等滲透性運動飲料,可利用乾淨的飲用水加上食鹽及糖來補充,常用的泡法是:

方法一.1公升的水+1湯匙的鹽+1湯匙蘇打+4湯匙糖

方法二.1公升的水+1湯匙鹽+8湯匙糖

如果連喝水都會吐、明顯脫水症狀或是上吐下瀉嚴重時,因為沒有辦法經由飲用的方式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就此時建議就醫,考慮以點滴來補充及治療,等到水分與電解質適當補充,腹瀉症狀趨緩後再慢慢增加食物的攝取。

  • 腸胃藥治療

治療腹瀉常用止瀉或止吐的藥物,但因為有的促進腸胃蠕動藥物與止瀉藥物可能有副作用,建議出國前詢問醫師或藥師後,請醫師開立自費藥物備用,避免自行購買使用,造成藥物副作用。另外當然要注意避免過度使用,例如過度使用止瀉藥物反而變成便祕。若有發燒、解血便或是持續腹痛水瀉,仍建議儘速就醫診療。

  • 抗生素使用

旅遊者腹瀉大多是細菌造成,因此嚴重的水瀉、發高燒或是解血便時,需要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抗生素種類很多,抗生素的使用也需要醫師評估,並非隨意購買口服抗生素就好,小小孩與孕婦以及過去有抗生素過敏的民眾都需要與醫師特別討論,千萬避免隨意服用自行購買或他人給的抗生素。

  • 注意旅遊時的衛生習慣

旅途中由於時區改變,地理環境、生活作習及飲食內容的不同,很容易引起腸胃方面的疾病。建議可從下列方法降低腹瀉的得病機率:

  • 方法一‧ 勤洗手
  • 方法二‧ 儘量吃熟食,避免生冷食物(例如:生魚片、生蠔、生蛋、生乳、生菜沙拉等等),水果應用乾淨的水清洗後再食用。
  • 方法三‧ 避免飲用自來水,儘量不要在飲料中加來源不明的冰塊。

更多出外旅遊的預防疾病注意事項,下一頁繼續看!

提高警覺──食物中毒要小心!

通常食物中毒指的是因為細菌感染導致的集體中毒,因此注意共同出遊的朋友們是否也在同一時間點或是同一地點用餐後有頭暈、頭痛、嘔吐、腹痛、腹瀉或伴隨發燒等身體不適症狀,若共同出遊民眾在食用相同飲食後出現類似症狀,就要提高警覺,儘速就醫並且告知當地衛生主管機關,如果有需要就保留當天的食物提供化驗,以釐清造成食物中毒的食物及原因。

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食物

  • 被細菌污染的肉、魚、蛋、乳等。
  • 被農藥或有害物質污染的蔬果或海產貝類。
  • 明顯可能有毒的野外食材。
  • 處理不當的海鮮。
  • 不新鮮的食材。

如何預防食物中毒

  • 飯前洗手,避免食用未煮熟的肉類及海鮮,避免飲用未經煮沸的生水,及避免飲用加入來源不明冰塊的飲料。
  • 避免吃未洗淨的蔬果或是已去好皮的水果。
  • 避免食用路邊攤的食物飲料。

使用健保領藥的規定

健保規定只提供已經生病民眾的診療及用藥,別再問醫師為什麼不能用健保開藥物給出國民眾備用了喔!

特別篇─腸胃系統混亂──避免旅途便祕

出國就「嗯」不出來為什麼?

旅行途中發生便祕的人並不少見,主要因環境和時區的變化會導致腸胃系統紊亂,而且旅遊在外的飲食,全穀、蔬菜及水果的攝取量通常不足,加上有些地方如廁不便導致不敢喝足夠的水量也有影響。正常的排便習慣,應該在一天1~3 次到一週3~4 次之間,若糞便在大腸內停留時間太長,其中的水分被過度吸收,糞便又硬又乾就會導致排便困難。

改善旅途便祕重要方法有下列幾項:

  • 儘量保持原有生活習慣,比如,原來的習慣是每天早晨起床後就如廁,建議就算行程再趕,也要每日較預定時間提早起床,預留早餐後的如廁時間。

  • 建議最好一上飛機就開始適應時差,可先調整手錶或設定手機時鐘為目的地的時間,並依這個時間作息,讓自己的生理時鐘在最短的時間內調整過來。

  • 可嘗試早起喝一大杯溫開水,促進腸道蠕動,並補充水分。

  • 若當地可購買到新鮮水果,建議可買一些當點心帶著在旅途中吃。

  • 可以帶小包裝的天然蜜棗乾備用,因為蜜棗乾好吃又富含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且含有不易吸收的山梨醇,配合開水食用改善排便效果良好,也不致於有嚴重腹瀉情形。

  • 益生菌除了可以改善腹瀉外,亦可改善便祕情形。根據美國臨床營養期刊將許多研究試驗的結果綜整後發現,益生菌可增加每週排便次數1.3次,且可幫助軟化糞便,使得排便更為容易,其中又以比菲德氏菌最為有效。

本文摘自《大家的救急旅遊醫療》/何清幼等人(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專家群)/樂知事業有限公司
>>立即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週週抽​【健康好禮一份​!】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