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胃痛壓不下來 原來是膽結石、胰臟炎惹禍

康健雜誌

發布於 2018年10月21日03:00 • 編輯部

該睡了卻無法成眠;上腹部持續疼痛卻無法可解,制酸劑或是止痛藥都沒有效果;

不管姿勢如何變換,站立、彎腰、躺下都沒有幫助;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感到噁心而且疼痛擴散到胸部及背部;最後痛得受不了,立即奔赴急診室。經過醫師的診斷及檢查,才發覺不是胃惹的禍!

其實胃所處的上腹部是反射區,很多器官病症都可能反映到這個部位,如果痛的位置很靠近腰,或比較靠兩側,可能和胰臟、膽、肺等器官有關係。

容易被忽略的胃痛惹禍元兇之一:膽結石

膽囊疼痛通常稱為「膽結石疼痛發作」,當膽結石進入膽囊頸或膽管,阻塞膽囊出口時就會發生。在膽囊慢慢收縮的過程中,膽囊的壓力增加,導致持續疼痛,通常還會造成反胃。有時候,即使膽結石停留在膽囊底部,也有些人會出現包括胃灼熱、消化不良或脹氣的問題。

如果醫師懷疑病人有膽結石,會進行以下檢查,以確定膽結石的位置:

●超音波:是一種無痛檢查,過程約15分鐘,偵測位於膽囊中的結石,準確度達95%,但對於偵測已經進入膽管的結石,準確度會大幅降低。

●血液檢查:血液中某些物質的濃度提高,包括膽紅素、鹼性磷酯酵素(alkaline phosphatase)、轉胺基酵素(aminotransferases),顯示膽管可能阻塞。

●內視鏡逆行性膽胰攝影(簡稱ERCP):檢查時,醫師會以一根有彈性、附攝影機的管子(內視鏡)從上消化道深入膽道總管的開口,透過管中的導管將染料注射進入膽道總管,便可在X光片上顯示膽管的輪廓。如果發現膽管中有結石,通常可運用內視鏡上的小手術工具立即取出。

容易被忽略的胃痛惹禍元兇之二:胰臟炎

胰臟炎發作時,上腹部疼痛並延續到背後,躺平後胃甚至更痛,必須蜷曲身體以緩解疼痛,持續數小時到數天。

其他主要徵兆及症狀包括:腹部疼痛、反胃及嘔吐、發燒、脹氣或腸氣、體重減輕,以及糞便變得惡臭、稀鬆、油膩或體積龐大。

如果醫師懷疑病人罹患的是急性胰臟炎,會以觸診方式檢查腹部是否疼痛,還會做以下檢查:

●血液檢查:會發現病人的胰消化酵素澱粉酶和解脂酵素的濃度升高、白血球數量增加、肝臟酵素及膽紅素上升、高血糖等。

●腹部超音波或是電腦斷層:檢查胰臟並尋找膽結石、胰管的問題或是腺體的損壞;也可能進行腹部或是胸部X光攝影,以排除其他導致疼痛的可能。

如果懷疑是慢性胰臟炎,醫師會採取血液及糞便樣本檢查。驗血可以檢驗出伴隨慢性胰臟炎的異常,並且排除急性發炎的可能。糞便檢查可以測量糞便所含的脂肪,由於無法消化及吸收小腸內的脂肪,慢性胰臟炎會造成糞便中脂肪過多。

醫師也可能對病人進行X光攝影、超音波或是內視鏡檢查,以找尋胰管或是膽道總管阻塞的證據。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延伸閱讀:

胃痛、胃脹氣…遠離操勞胃!7大對策搞定你的「胃」

想要身材回春40年嗎?「強肌力教主」彭淑美,帶妳體驗逆齡的樂活。免費報名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