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退化、軟骨幾乎磨光,只能置換人工關節?排球好手陳慧貞接受一項最新的自體軟骨修復術治好膝傷,不必換關節,2年後重返球場比賽。
「最初我去骨科診所看醫生、抽關節積水,但每2週就積水1次,每次抽出的積水,從一開始抽出的10cc到後來抽出20cc,愈抽愈多,」排球好手陳慧貞說,檢查後發現軟骨幾乎磨光了,落入第4級最危險的狀態。
陳慧貞曾經是女子排球國家隊的舉球員,代表台灣參加2006年的杜哈亞運,當時和隊友一起替台灣摘下銅牌,是中華女排在亞洲獲得最好成績的一次。
她的雙膝軟骨損耗狀況,在選手時期還沒特別顯現,但在擔任教練後變嚴重,原因是她向學生示範跳躍動作時,經常沒有妥善熱身。
膝傷讓她不得不暫時離開球場。直到接受自體軟骨修復術,才在2年後重返比賽,揮汗享受團結奮戰的激情。這是什麼樣的治療方式,能讓膝蓋不但恢復健康、還能做激烈的運動?
痛到不能走路如判「死刑」,自體軟骨逆轉劣勢
台灣膝關節退化的盛行率約15%,全台約350萬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等於每6.5人就有1人深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
根據健保署2021年的統計資料,因膝關節疼痛到骨科門診的人數突破80萬人,加上運動風氣的盛行,膝軟骨損傷者也逐年增加且有年輕化的趨勢。今年36歲的陳慧貞就是典型的案例。
退化性膝關節炎一般分為4級:
• 第1級:疑似關節間隙變窄,患者有輕微疼痛感。
• 第2級:關節間隙有輕微狹窄,開始出現軟骨磨損。
• 第3級:明顯可見關節間隙有狹窄,蹲坐時會伴隨高度疼痛。
• 第4級:關節間隙消失、軟硬骨互相磨損變形,病人會痛到不能走路。
對陳慧貞來說,膝傷落入第4級簡直像被判了死刑。
台中榮總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陳超平解釋,第4期的病人除了吃藥和復健,想恢復正常走路僅能選人工關節,但平均只能使用10~15年,若要翻修會犧牲正常骨骼。「一般建議65歲、甚至是70歲以上的病人再換人工關節。」
況且,裝上人工關節後的病人只能半蹲,不能全蹲,不適用高強度運動。陳慧貞若換人工關節,等同不能再回球場上奮戰。
陳超平表示,當初見到陳慧貞坐著輪椅被推進診間時也很錯愕,「她太年輕了,不適合人工關節。」經過考慮一番,決定嘗試「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
自體軟骨修復一次搞定,再生3個月後即可填滿缺損
陳超平形容,磨損後的軟骨就像是馬路上的坑洞,關節會像輪胎壓過坑洞一樣,有卡卡的感覺,想要恢復功能,就要將這些坑洞填滿。
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是最新的再生醫療技術,醫師會先從病人膝蓋的非負重區取出少量且用不太到的健康軟骨,經特殊的切碎和酵素分解後,放置於「軟骨移植器」支架上,再於軟骨缺損處清創、骨頭鑽洞,用關節鏡植入支架,軟骨細胞就能透過流出的骨髓幹細胞提供養分、自己再生,3個月後就能把缺損部位填滿,術後配合半年~1年以上的復健則可達到最佳效果。
過往的填補軟骨坑洞方式(見下表),常見的有玻尿酸注射,或是使用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PRP)。這2種方式就像是用膠水填補坑洞,可短期減緩疼痛,但經過半年或1年就會不見了,必須重覆施打。
傳統的骨髓刺激手術(MS)則是在膝軟骨底部鑽數個小洞,促使受傷再生,缺點是再生的軟骨為「纖維軟骨」,這和人體原生的透明軟骨不同,使用年限較短,平均只能撐4年。
膝關節治療方法多,自體軟骨修復表現佳
適用族群
使用自體軟骨
優缺點
費用
玻尿酸注射
- 軟骨缺損
X
- 施行簡單
- 需重複施打
健保給付
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PRP)
- 軟骨缺損
X
- 施行簡單
- 需重複施打
全自費,1.5~2萬元
骨髓刺激術(MS)
- 軟骨缺損,但範圍不能超過2公分以上
X
- 新生纖維軟骨只能撐4年
健保給付
高位脛骨截骨矯正術
- 內側軟骨變形
X
- 治療效果不佳
手術健保給付,醫材額外自費
馬賽克鑲嵌術
- 軟骨缺損
X
- 治療效果佳
- 技術困難易失敗
手術健保給付,醫材額外自費
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術
- 軟骨缺損
O
- 治療效果佳
- 不適用於髕骨下方的軟骨缺損和缺損嚴重者
全自費,約25~30萬元
人工關節置換術
- 4級以上重度軟骨缺損
- 年齡65歲以上
X
- 可恢復正常行走
- 雙腳不能全彎
- 有使用年限但不適合多次手術
手術健保給付,醫材額外自費
而自體軟骨修復術使用年限超乎想像,「基本上,病人只要正常使用、不再受傷,否則新生軟骨沒有使用年限的問題,可以再用超過100年!」陳超平拍著胸脯說道。
以陳慧貞為例,2022年1月植入右膝軟骨支架,2023年3月植入左膝軟骨支架,雙膝手術下來共計自費50萬元。費用不低,但困擾她的症狀完全消失,高難度的動作也不會疼痛軟腳,今年3月更已經重新擁抱熱愛的排球運動。
再生透明軟骨可恢復高強度運動
台中榮總副院長李政鴻說,自體軟骨修復技術在美國已發展20年,但舊式技術得分兩階段進行,第1次是劃出5公分大的傷口,取出病人的軟骨送合格實驗室培養,細胞數量足夠後,再開第2次手術將軟骨細胞「種」回去。假如培養的細胞量不夠,還得第2次取樣,相當麻煩。
為了讓手術更簡單,中研院耗時20年與台大合作開發軟骨移植器,並於2011年起和中榮運動醫療團隊合作臨床試驗。實驗證實,透過這項軟骨移植器做為載體,只要50分鐘,醫師就能一次在開刀房內搞定所有再生治療手術的步驟,並讓傷口縮小至2公分。
陳超平說,病人術後透過關節鏡追蹤多次,軟骨再生的狀況都很不錯,看不到原本的缺損部位,成功率約97%,植入的支架也會隨著時間慢慢降解消失,和原生透明軟骨是幾乎沒有交界的。病理切片也證實再生的軟骨就是原生透明軟骨,耐用度高,可恢復高強度運動。
中榮團隊自2021年取得手術許可證後,已完成超過100例個案,年齡跨度從11~73歲,病人滿意度逾9成,相關成果已發表於美國關節鏡權威期刊《Arthroscopy》,吸引包括日本、澳洲、越南、澳門、香港等地的骨科醫師來台觀摩。
「我們的技術在2023年通過SNQ國家品質標章認證,適用於膝蓋、肩膀、手肘、足踝等部位的軟骨損傷,只要不是髕骨下方的軟骨缺損,約9成都能執行,」陳超平說。
據了解,目前全台只要是醫學中心等級的骨科都能執行,不過以中榮收案最多。
預防膝蓋退化,日常觀察4大警訊
陳超平呼籲,一般民眾想要養膝,平時應均衡飲食並適度運動,維持肌肉強度才能減少膝蓋的負荷。倘若發現以下4大狀況,則要警覺軟骨可能已經磨損:
1. 雙腳彎曲時膝關節會卡卡的
2. 工作或運動後膝蓋莫名腫脹
3. 上下樓梯不舒服、不太能蹲
4. 沒有預警的軟腳、突然無力
陳超平提醒,若軟骨缺損沒有進一步治療,發展成太過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會造成沒有軟骨移植的空間,無法做自體軟骨修復術,最終恐怕只能選擇裝人工關節了。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