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國泰狂推CUBE卡!丟270萬戶好市多聯名卡、收KOKO App,為何沒在怕?

經理人月刊

更新於 2022年11月15日01:32 • 發布於 2022年11月14日08:00 • 吳美欣

國泰世華於 11 月 7 日發表聲明,未能與好市多續約發放聯名卡。時間回推到 10 月底,市場傳出好市多聯名卡將更換發卡銀行,國泰世華恐失去超過 270 萬用戶,國泰世華銀行資深副總經理鄭有欽在 CUBE 數位金融品牌記者會開門見山回應,已備好 2 套劇本,一面緊鑼密鼓準備新合約,一旦沒續約則會換發目前主推的 CUBE卡給消費者。

同一時間也宣告,明年(2023年)將收掉經營逾 5 年、供數位存款帳戶使用的 KOKO App,相關優惠與功能轉移到 CUBE App(前身為國泰世華網路銀行App)。

兩個事件連發,媒體對國泰世華的形容,卻是「老神在在」。但鄭有欽接受《經理人》專訪時表示,有信心、但不是老神在在,會努力完善計畫、轉移客戶。那麼,信心從哪來?

4年的數位轉型布局,在一年內爆發成效

關鍵在於,國泰世華的數位轉型策略,正從發散走向聚合。

國泰世華在這 2 年整併 170 萬張舊卡、推出新的 CUBE信用卡,目前發卡量超過 250 萬張,是流通卡數第三名的信用卡,半年來的刷卡金額占全行總刷卡額 3 成;今年啟動品牌整併計畫,第一步是將國泰世華網銀 App 更名為 CUBE。據國泰世華統計,CUBE App 已超過 630 萬名數位用戶,每月透過 CUBE App 與網銀使用金融服務的用戶近 3000 萬人次。明年預計進一步整合、下架 KOKO App,將原本 2 個應用程式(數位存款帳戶與網銀帳戶),併成單一平台。

這些舉動,和許多銀行有多張信用卡、多種 App 的路線截然不同,彰顯國泰世華要走的路:透過數位轉型將過去的成績慢慢聚攏,不惜割捨自家產品線,以建立單一入口、多功能的金融生態圈。

這場斷捨離,是長達 4 年的思考與謀略。

隨選優惠信用卡連動App,創造品牌與用戶雙向互動的契機

2018 年,國泰世華觀察消費者需求變化快速,以前發的卡常淪為抽屜角落的雜物;也不希望一直透過換新卡才接觸客戶。從會員經營的概念出發,國泰世華希望經營更忠誠的用戶,將一般客戶變常客、常客變忠誠客,有任何金融需求,就自然走上門。

但事實是,消費者刷卡時通常只看優惠和方便性來挑選卡片,如何讓國泰世華提高更多金融服務被使用的機會,累積忠誠客戶?他們選擇以信用卡串聯自家 CUBE App,讓顧客自己切換使用權益。

信用卡是消費者最常使用的銀行產品,最適合當作「帶路雞」,CUBE卡提供用戶 4 種權益方案,對應到網購、餐飲、旅遊與日常生活的常用通路,只要持卡再搭配 CUBE App 切換權益方案,在對應的通路就能享有優惠。

國泰發現,客戶為了切換權益,會主動回訪 App,互動頻率從一個月確認一次帳單,轉變為每天查看消費明細,增加了品牌與用戶雙向互動的機會。以前所有宣傳要靠銀行主動推播 EDM、帳單、簡訊,「現在好不容易找到方法,消費者會為了各種目的,主動來找我。」而在 App 裡,除了有信用卡消費明細,還有保險、貸款等功能,連帶增加消費者接觸金融產品的機會。

用戶自選權益也能更準確觀察消費動向,例如,某權益方案多少人、待多久,以及用完這個權益方案,他們下個選擇是什麼?能更看清楚用戶輪廓,設計後續的服務。

強化數據中台、點數回饋機制,打造銀行的生態系

支撐 CUBE信用卡順利運行,除了客戶數,還要有兩大支柱:科技、通路。

過去銀行發行一張新信用卡,必須從系統底層、主機,新寫一套程式碼,當消費者刷卡時,資料才能傳輸到這套系統結算。

國泰世華銀行副總經理王志峰曾在去年國泰金控技術年會分享,公司要強化中台發展(輔助交易,如風險管控、產品開發等),消除銀行在系統上疊床架屋的情形。把中台打通、數據模組化,才能做到消費者自選優惠方案、天天切換結算邏輯,也能更彈性的觀察用戶輪廓後推出不同的優惠組合。

比如信用卡上線後才新增的「集精選」優惠,是觀察到用戶常用的通路組合成的方案,涵蓋中油、高鐵、全聯,跟用便利商店、星巴克、博客來等通路。看起來沒有很具體的分類,卻能看出消費者生活的場景:早上開車到中油加油、去便利商店買早餐、停好車後坐高鐵出差、回來繳停車費、路上在全聯買雜物後再回家。之後也有機會觀察其他用戶場景,彈性推出不同組合的優惠。

他們也改良信用卡紅利點數和現金回饋的機制,於 2021 年 6 月後改為發行小樹點。不同於信用卡常見的現金回饋,小樹點是點數回饋,能鼓勵顧客再次進到可折抵小樹點的通路消費,建構銀行自己的生態圈。但問題是,為何通路願意加入?

首先,國泰世華打破現場設備的限制,削弱進入門檻。以前銀行做點數折抵的方式,是在通路搭配該銀行的刷卡機,才可以收到資料後於現場折抵,可是當要快速拓展生態圈,「每間商店」都要換成國泰世華的刷卡機就成為一大挑戰。有了強中台和 App 相互搭配,無論通路使用哪家刷卡機,只要使用國泰世華的信用卡,資料都可以傳進中台、換算出紅利點數,當消費者想要折抵時,直接掏出手機、點開 App 就可以操作完成。

接著,是證明可以小樹點帶客的能力。國泰世華會與特定商家進行短期促銷,這類型的小樹點只能在限定商店使用,透過實績證明加入共享生態圈,有助於帶動客戶來訪,而促銷費用也能說服通路一起負擔。

改變客戶經營指標,綑綁商品比擴增產品更有競爭力

這一連串的整合,也反映在內部評估客群經營的指標,從產品數量的擴展,變成不同部門共背一個指標。例如,信用貸款與支付部門共背貸款的績效,目標是貸款後,結合信用卡優惠,讓客戶把貸款期間走完,客戶比較不會因為別家銀行提供更低的利率,而借新還舊,「公司一個產品跟另一個產品競爭,很容易流失客戶,但是藉由不同產品的綑綁,可以做到更深層的客群經營。」鄭有欽說。

目前,信用卡在國泰金控集團被視為客群經營的重要工具,有「獲客、識客、留客」的功能。所謂的獲客,指的是用信用卡吸引客戶;識客,是辨識出消費者的行為,譬如,每個優惠有多少人、停留多少天、使用哪些優惠、用完後又去哪裡;留客,除了客戶經營的時間長短,還有是否能延伸金融產品服務。

國泰世華把「獲客、識客、留客」當成一個不斷滾動的飛輪,以滿足客戶需求為軸心,當愈來愈多人受到吸引、跳進輪子裡,無論是跟通路的合作、或者自身的成長就會愈滾愈快。

鄭有欽指出,國泰世華最終極的期待,是國泰集團的客戶都有「一卡(CUBE卡)、一平台(CUBE平台)、一帳戶」,但這不是指客戶只能辦一張卡、或者以後國泰就不會發其他卡,而只是一種客戶經營的選擇。未來,也可能會推出頂級版本的CUBE卡,滿足客戶更多元的需求。

CUBE卡的成功,創造整併App的機會

明年國泰世華將進一步整併數位帳戶 KOKO App 到 CUBE App。經歷 5 年來的耕耘,KOKO 累積 89.6 萬信用卡戶及 20.5 萬簽帳卡戶,是數位帳戶開戶數前 3 名,與台新 Richart、永豐大戶(DAWHO)各據一方。為何仍果斷收掉?

鄭有欽表示,早在推出 KOKO 品牌時,就知道應該要把卡片結合 App,但問題是,需不需要一開始就「動搖國本」,更改最多人使用的國泰世華網銀介面?

5 年前,民眾對於 App 更改的接受度不高,有次只是把看匯率功能的往下移、轉帳功能往上移,「那天客服電話接不完,」與其在主平台進行更動,不如另闢小平台嘗試和試驗,確定能成,再移到主平台上。一直以來,KOKO App 的改變,也都會複製到國泰世華網銀 App 上。

現在 CUBE卡的成長「又大又快」,網銀 App 養出一批忠誠用戶,民眾也能接受 App 改版,並觀察到 CUBE App 用戶的數位需求強勁,相較僅持數位存款帳戶的活躍用戶,CUBE App 在人數及人均貢獻均超過 10 倍,才啟動品牌整合計畫。

安侯建業數位長賴偉晏表示,國泰世華銀行的策略,是 evolve(演化)的過程,會經過不斷學習、失敗、成長,如果能做到整合入口的 Super App、提供民眾期待的服務,相信對銀行業能起到示範作用,但也需要留意,蒐集到的客戶「質」是不是策略所需,以及在內部 KPI 的調整能否跟上組織腳步,但整體而言,整合的策略還是值得拭目以待。

延伸閱讀

國泰世華 KOKO App 要收了!好市多聯名卡才傳被搶,國泰怎麼了?官方親回應
斥資 12 億、搶 250 萬卡友!富邦大搶好市多聯名卡,這筆交易划算嗎?背後的綜效是?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