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小孩時不免會動氣,但真的都是孩子的問題嗎?捷思身心醫學診所諮商心理師陳雪如於《隱性孤單》一書中,整理常見的教養溝通困惑,包括孩子常出錯、沒大沒小、愛罵髒話⋯等,期望幫助每個父母建立信賴的親子關係,學習正向溝通循環,讓親子關係更進一步。以下為原書摘文:
不斷罵孩子只是宣洩情緒
芳宜告訴我,小時候當她犯錯,媽媽每次罵她至少1小時起跳。到最後,芳宜根本不記得媽媽罵了什麼,只記得媽媽猙獰的面孔。如果芳宜哭了,媽媽會問芳宜:「是被罵覺得很委屈嗎?委屈什麼?說啊!」
「我才不會上當呢!」芳宜說。芳宜被騙過太多次了,只要她說了自己的委屈,媽媽就會視為詭辯跟頂嘴,再多罵1個小時!「媽媽才不是在教導我,她只是對我做情緒宣洩。」芳宜一語道破。
是的!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無法克制的不斷責罵孩子時,我們在做的不是試圖引導孩子,也不是在溝通,我們是在宣洩不滿的情緒!這時候要做的,是踩煞車;先穩定自己的情緒,再回頭跟孩子對話。
穩定情緒有很多種方法。有些人喜歡喝冰涼的飲品來降火氣;有些人喜歡沖冷水澡;有些人需要去跑步;有些人會冥想;也有些人,會打電話跟其他人抱怨自己的小孩。
我得提醒,如果要打電話抱怨小孩,除非家裡的隔音很好,不然別在孩子面前打電話,孩子都聽得到。曾有個孩子跟我說,她聽到媽媽跟朋友說「我生了一個怪物」,內心非常受傷,才知道原來媽媽是這樣看待自己的。
利用錄音或書寫發洩怒氣
如果家長需要透過「說」來宣洩,可以打開手機,找孩子看起來最不乖的一張照片,按下錄音功能,對著手機罵孩子(前提一樣是孩子聽不到)。如果擔心孩子聽到,也可以用寫的方式進行。
罵完後,回頭看看自己到底說/寫了些什麼?探究自己到底在氣什麼?孩子很常惹怒父母,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可以控制怒氣,但在某些情況,我們會真的氣到爆炸呢?每個家長的爆炸點不同,例如有些家長的爆炸點是孩子作弊、有些是說謊、有些是不寫作業、有些是跟長輩說話不禮貌⋯⋯那些無法控制的爆炸點,若追本溯源,通常會跟自己的童年議題有關。
例如,在我成長的年代,除非不得已,否則向學校請假是不可能發生的事;就算病得再厲害,還是得去上學。可是現在的孩子,常常因為頭痛、牙齒痛、經痛,甚至前一晚睡不好,就說要請假不去上學。
在我的童年經歷中,從來沒有「可以不去上課」的選項,在未加思索的情況下,很容易移植這樣的信念到孩子身上,認為孩子不去上課是罪大惡極,完全沒有空間去思考讓孩子請假的可能性。
當我們動了氣,剛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去反思自己。我常不斷提醒自己,孩子生長的年代跟我不一樣,在輕易評價、拒絕孩子之前,先留一點緩衝空間,聽聽孩子怎麼說,趁機多認識青少年世代的想法。
一有不舒服的情緒就要表達
當人處在強烈情緒中,此時腦袋易當機,難以用言語來表達。例如我曾在18歲生日那天,走在路上,一個不認識的中年男子騎車經過,對我吐口水,而且口水正中我的臉⋯⋯我從來沒有這麼生氣過,可是我當下的反應是愣住,氣到頭腦打結,一個字都說不出來。過了一陣子,我才回神,才有辦法打電話跟人說我剛才遇到的扯事。當我打電話的時候,我的憤怒已經下降到可以用理智控制的地步了。
「我真的對你好生氣!」當我們可以用「說」的來表達憤怒,通常氣不到哪裡去。人在真正生氣到極點時,大多是氣到無法用言語表達。有些人甚至慣性壓抑巨大的怒氣,反而向對方展現討好行為,而不知道原來自己已經這麼生氣。
許多人都害怕有情緒,所以一直壓抑情緒。可是當情緒不斷被壓抑,就容易因為一點小事泄洪。例如一肩扛起育兒責任的媽媽,要盯孩子功課、要聽孩子跟同學間的人際糾紛、要被老師找去聽孩子的不是,要擔心孩子的疾病、處理手足間的糾紛、接送孩子上下學、煮飯買菜,就連先生也要向太太訴說工作上的辛勞⋯⋯媽媽努力育兒持家,總把自己放到最後,自己的情緒沒人管。
某天,孩子因為媽媽不讓他去同學家玩,對媽媽生氣,說出難聽的話。媽媽被壓抑的情緒頓時潰堤,媽媽把過去學習的教養方式拋諸腦後,用本能的戰逃反應,對孩子大吼大叫,說了許多刺傷孩子的話。
不只大人怕負面情緒,許多孩子也有這樣的困擾。孩子們跟我說,他們認為有負面情緒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尤其對同儕有負面情緒,會衍生出很多麻煩。一位情緒容易衝動的孩子,時常在班上稍微被取笑或挑釁,就跟同學吵起來、甚至打起來。
孩子知道自己情緒控制不佳,所以很多時候,他會拚命忍耐壓抑,也確實成功度過許多次擦槍走火的情境。可是累積一段時間後,這孩子很容易理智斷線,因為一點小事,就跟同學大打出手。旁人都覺得困惑,這點小事有必要生氣成這樣嗎?孩子自己也覺得困惑,每次事後想起,也覺得這件事沒什麼大不了,為什麼自己的情緒老是失控呢?孩子開始認同自己情緒控管很有問題。
這件小事,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前面累積太多炸藥了,當然一不小心,就會引爆炸彈。這位孩子要學的,反而不是更多去控制自己情緒,而是開始覺察自己生氣的身體訊號,提早展演憤怒,用更適切的方式安頓情緒。
用誇飾法展演情緒
在心理學的觀點中,沒有所謂的正面或負面情緒;情緒本身是中立的,各有優缺點。例如憤怒,可以讓自己知道底線被侵犯了,感覺不舒服了。憤怒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如何表達憤怒才是關鍵所在。
因此我會建議大家,可以用誇飾法「演」出情緒。例如1到10分中,我的憤怒程度是4分,但我刻意展現有7分生氣的樣子。我們常認為在溝通中,要當個理智的人,有情緒是不好的,但事實上,情緒可以是很有利的溝通利器,例如受到不當對待的時候,很大聲的喊出「住手」,比講了一百句「嗯⋯⋯我覺得這樣做好像不太好⋯⋯」更能快速明確的讓對方知道他越界了。
展演情緒,勝過千言萬語。但如果在溝通中,沒學會其他方式,只會使用情緒這一招,那問題就大了!當情緒這招沒用,也沒有其他溝通方法,就很容易用更激烈的情緒逼迫對方順從;這麼做不但無效,甚至容易激烈到自己都被情緒淹沒,失去理智,做出極度傷害關係的行為。當我們用展演的方式訴說情緒,是我們的理智控制情緒,我們可以學習「有意識的」使用情緒。
例如,當我對我的孩子生氣時,如果只有一點生氣,我會刻意更強烈一點的展演我的生氣,對孩子說「媽媽現在好生氣,因為⋯⋯」讓孩子可以清楚接收到我的感受。而不是讓孩子以為沒關係,繼續做使我不舒服的事情,導致我的底線一直被踩,最後一秒暴怒。
此時孩子被我的憤怒嚇到大哭,他對媽媽只是感到害怕,他知道媽媽生氣,但其實不知道媽媽到底在氣什麼。另一方面,非常憤怒的成人,在盛怒時,腦筋也會一片空白,很難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好好解釋為什麼大人會這麼生氣;更糟的是氣過頭,無法幫自己踩煞車,做出、說出傷害孩子的話語。
切記,我們學過的那些溝通方法,是在理智大於情緒的時候,才能夠派上場使用。我們可以有情緒,但需要理智幫忙我們做出適切的表達。當一個人被情緒淹沒,很難真的好好傾聽跟表達。因此當我真的動怒時,我知道此刻我的情緒可能會讓我說出、做出會後悔的事,我反而會努力要自己閉嘴,離開現場,先讓自己冷靜。
事後當我冷靜到可以好好跟孩子對話時,一定要回頭再跟孩子溝通,千萬別為了避雷,事後就不敢再回頭溝通,這樣問題永遠不會解決,也永遠不知道彼此的想法,衝突的問題點就會一再爆發。於是,衝突、和好、隱忍、再次爆發,不斷輪迴,最後,誰也不敢再碰這個問題,怕情緒一觸即發。但問題如果無法放到檯面上被談論,容易成為雙方關係中的未爆彈,無法真正親近、信任對方,雙方都會感到提心吊膽。
用誇飾法展演情緒,可以用在跟家長跟孩子間的溝通,也可以在闔上書後,與孩子分享,告訴孩子可以在同儕間的溝通使用這個方法。孩子特別不知道該如何處理與同儕間的歧異或衝突,常不斷壓抑累積情緒,例如內心受傷但裝沒事,要自己別玻璃心,但某天突然用破壞性很強的方式表達負面情緒,例如直接在社群媒體上發文罵對方,還公開讓所有的人都看到,讓自己陷入霸凌/被霸凌的風險中。
當只有一點在意、一點生氣、一點不舒服的時候,我們就要開口跟對方表達;一旦不舒服的情緒累積過多,憤怒又羞辱的感覺交加,很多話就會變得難以說出口,或說得不清不楚,無法達到溝通的目的。
怎麼辦?1個原則:小事就要處理,用誇飾法來展演情緒,別累積成大事,一次爆發。當家長在管教孩子時動了氣,剛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反思自己的情緒,以及調整和孩子相處的方式。
(本文摘自/隱性孤單:孩子有事不說怎麼辦?35個成長轉型的支持&溝通法則/親子天下)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