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安醫院安美診所敦南專注力中心,資深兒童職能治療師完昊緯表示,多數家長會以為,專注力就是能讓孩子坐好不動就對了,但其實並非如此。
寶寶的專注力
專注力具有多種向度,一直坐著不動並非等於專注,在我們成長學習的過程中,各種類型的專注力,其實也需要相互配合。由於成人的專注力已發展成熟,所以對我們來說,很多事情或行為都會覺得自然而然,但寶寶的專注力尚未發展,因此依據年齡、持續的時間及特質等的不同,了解孩子那些類型的專注力還不成熟,才能有效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專注力。
當孩子正在投入某項行為,同時受周遭新事物所暫時吸引,往往常被誤會這樣就是不專心。但由於孩子經驗值不同於大人,當然會較容易對新事物產生反應。尤其對於聲光或視覺刺激的活動或玩具、女性高頻等聲音,通常也會比較有反應,但那並非是孩子不專心,而是寶寶正在累積不同感覺,並增加經驗值的必經過程。完昊緯職能治療師指出,一歲的寶寶,專注力大約只有3~5分鐘,但是往往很多媽咪一說故事就說了10分鐘,孩子當然會有不專注的表現。所以,寶寶和成人的專注力在練習模式上並不相同。因此,家長在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之前,需要讓孩子從玩遊戲的過程中,累積大量的操作經驗,才能玩出孩子的專注力。
延伸閱讀:你是工作狂or宅男爸比嗎?4種親子運動 讓你和寶貝感情更好!
專注力的類型&小遊戲
集中型專注力
將注意力聚焦在正在進行的活動上,即是集中型專注力,這從寶寶會和其他人玩、有互動時就會開始發展。而集中型專注力,是當我們正在說故事書時,孩子能否將注意力轉移到正在說的內容上而言。其實這與「Joint attention」(分享式注意力)間也有著相似性,就是當我們在引起孩子注意時,孩子能不能將注意力轉移過來,例如老師會覺得孩子上課中有時會恍神,老師告訴孩子要看老師這邊但孩子沒有反應,那是因為孩子並不覺得那件事和自己有關係,這就和「Joint attention」有關,看他有沒有辦法集中到現在該注意的事物上。
建議的遊戲
通常會和孩子玩聲音或動作方面的遊戲,好讓孩子能集中注意在你強調的事物上。譬如說講「小狗」,寶寶就要回「汪汪」;講到「貓咪」,就要學「喵喵」,也就是要做出相對應的反應行為。目的就是讓寶寶能和你的注意力放在同一件事物上。另外,使用繪本練習也可,讓孩子從繪本中找特定目標物,一本繪本大概可以找3~5分鐘,也可再換成不同的目標物讓孩子找,主要是確定孩子能知道現在該注意什麼,藉此訓練孩子的集中型注意力。
交替型專注力
交替型專注力,通常需要孩子年紀稍長才會展現。交替型,就是可把注意力從A活動,轉移到B活動,再移到C活動而言。通常這是一連串有順序性的動作,譬如:本來在拍手,但現在要改成唱歌,接著排椅子,再來則要跳舞等等。通常這種專注力的類型,大約從幼兒園階段開始,因為在幼兒園階段時,就會開始出現不同活動的轉換,孩子必需能夠配合活動的轉換,才不會在喝水時,還在傻傻跳舞,或排隊上廁所時,卻仍然在喝水等。
建議的遊戲
在寶寶上幼兒園以後,通常就會逐漸培養出交替型的專注力。因為幼兒園的作息,即是大家一起進行不同活動的轉換,例如:老師說要去喝水、排隊上廁所,孩子就要馬上開始進行轉換。但如果平時在家只有一兩個人,就不需要一起喝水、上廁所,孩子則會感覺無趣。所以在家可以運用順序性方式,譬如說,串珠珠,按照「紅、綠、黃」順序持續串珠,或利用很簡單的連續動作,像是「拍頭、拍肩膀、拍膝蓋」,有順序性的指定動作,可讓孩子知道現在該做什麼並持續進行。
選擇型專注力
在一個環境中,如果同時存在許多不同的刺激,寶寶能選擇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最重要事項的能力,這就是選擇型專注力。但小朋友在0~2歲左右,還正在接納各種事物的新刺激,所以這個階段,選擇性注意力通常較弱,例如:家長在和孩子說話時,孩子卻被身旁經過的車子給吸引,家長便覺得孩子不專心,但其實是孩子還在吸收新感覺和經驗的階段,所以他的選擇性表現並沒有那麼的穩。完昊緯治療師說,這通常要從幼兒園的階段開始,因為在幼兒園時,同時有老師在說話,和其他孩子的動靜,但當下需要將注意力集中在聽老師說話,到此時相關的經驗才會開始出現。
建議的遊戲
在眾多不同的刺激下,將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最重要的東西上。建議用「找東西的遊戲」作為練習方式。例如:在繪本中,找尋目標物,這也算是其中一種方式。或是從各式各樣的積木中,只找出圓形的或紅色的積木。透過找出不同東西的過程,訓練孩子選擇性的排除非重點,尋找出特定的目標任務。
分配型專注力
分配型專注力,通常要到國小程度才會逐漸發展表現。分配型,就是同時進行兩件事情,譬如說,我邊聽老師講話,可以邊作筆記,但不會把我講的完全寫進去,而是寫成你看得懂的東西。但是這種專注力,較少有機會去練,因為如果你太早練習的話,很容易會誤以為寶寶很不專心。因此建議等寶寶稍大一些時再來練。
建議的遊戲
例如:密碼遊戲;或是在地上排九宮格,用九個墊子或九片巧拼,藏撲克牌之類的東西當作寶藏,藏好以後,請小朋友站在起始點,然後指引孩子譬如說往前兩步、往左三步、往前一步,這時他們就要記左、右、前、後,甚至記幾步,等於同時要去記兩件事。但要注意的是,這種遊戲通常等孩子年齡稍長些,才有辦法慢慢練,但是日常生活也可能就會練習,好比孩子在寫功課,媽媽問話,孩子能夠一邊回答等。但除非是要練筆記之類的,否則平常不需做太多練習,只需觀察寶寶能否做得到就行了。
持續型專注力
持續性專注力,通常是很多媽咪最在意的,像前述提到有這麼多種不同的專注力,可能孩子只是某一項專注力不很好,但不並代表他所有的專注力都不好,所以,有時候你要先察覺觀察到底是哪一種專注力不夠,這時候再來加強。
【各年齡層持續性專注力平均時間】
年齡
1歲
2歲
3歲
4歲
5歲
7-10歲
10-12歲
12歲以上
時間
3~5分
7分
9分
12分
14分
20分
25分
30分
建議的遊戲
例如:玩走迷宮,或等小朋友年紀大一點後,讓小朋友練習閱讀完整本繪本,這時就可以講內容,比方說可以詢問孩子,剛剛故事講了什麼?主角是誰?他碰到甚麼事情等等。但這不算是驗收,只是看寶寶有沒有真的聽進去,但千萬不要弄得太像考試,如果小朋友回答不出來也沒有關係。因為一開始我們也不會抓重點,所以有時候你就可以問孩子「覺得主角是誰?」並且提示他,剛剛每一頁都有出現誰呢?所以主角應該就是他喔!」,然後再直接告訴他答案,這樣也是引導孩子練習抓重點。
階段
一歲
幼兒園
幼兒園
國小
一歲
類型
集中型
交替型
選擇型
分配型
持續型
定義
注意力聚焦當下的活動上。
從一項轉移至下一項活動。
多種不同的刺激下,專注在最重要的。
同一時間進行兩件或兩件以上的事。
一段時間連續的注意力。
遊戲
1.模仿的遊戲
2.特定指示做出特定的反應。
*例:要學小狗叫時,不會學小貓叫
1.照順序串珠。
2.固定順序的動作遊戲。
*例:拍頭、拍手、拍膝蓋
尋找特定的東西
*例:
1.在繪本中只找出兔子。
2.從各種積木中只找出圓形的。
1.密碼遊戲
2.邊問邊答。
1.走迷宮、讀繪本
2.從五分鐘開始,逐漸增加練習時間。
專注力的重要和影響
完昊緯職能治療師說,當孩子出現專注力不佳的狀況時,就無法適度地完全吸收或觀察環境中所有的刺激並做出正確反應,容易出現放空、無法記住所有指令、忘東忘西、坐不住等的問題,不僅會影響孩子在學習上的成效,也對孩子的人身安全及人際關係都會有所影響。
人們在學習新事物時,大腦會先接收並排除不必要的資訊,將資訊放進短期記憶再收進長期記憶,最後再做分類歸納才能將新事物學起來,為了讓大腦進行上述重要的過程,首要條件就是需要有足夠的專注力,且要能適當地切換不同種類的專注力,也才能有效地吸收資訊。由此可見,學習能力及適當的反應,其實都與專注力息息相關。
專注力可幫助我們有效的進行學習,並準確判斷事情優先順序的重要反應能力。當家長聽到專注力時通常會覺得是和學業有關,但其中也包括生活中的反應,因為要有良好的注意力,才能隨時觀察環境並做出立即判斷,以利於在適當的時間,做出適當的反應及行為,以維護自身安全。因此,專注力在日常生活中,是相當重要的。
從經驗中學習
訓練孩子專注力時,重點不在要求,而是引導。要讓孩子知道,當下該做的是什麼。因為成人已累積了很多經驗,才會視正確的專注及反應為理所應然,但寶寶其實還在練習階段,如果沒有經過操作或觀察練習,也不會變成孩子的經驗。連帶的很多正常反應及行為,孩子也就不會自己處理。
現在的孩子,相較於早期的我們,少了許多生活自理的經驗,現代家長的時間忙碌緊迫,也沒法讓孩子好好觀察學習生活自理等過程,有時生活中大小事都幫孩子做好了,只讓孩子做最後一個步驟,因此孩子就會比較缺乏自理能力。其實,許多生活中的瑣事,看似與專注力無關,但其實生活就是一連串的關聯性,在自己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才會發現其實要完成一個動作是包含許多步驟的,需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去做整個程序,如此才會讓寶寶知道,該安排哪些順序才能達到,因此當孩子以後自己計畫、處理事情時也會漸漸發展出這種能力。
很多媽媽常常會問一個問題:「為甚麼老大的問題比較多?老二都沒這個問題」,因為老大出生時受到全家的關注,所以沒有什麼事情是可以自己做的,但老二在成長過程中,媽媽要同時照顧老大和自己,因此很多時候需要等待,但也因為這樣,很多事情就學會了自己動手做,所以有很多排行老二的寶寶,動作或是穩定度,反而可能老大還好。當然這種情況,也並非絕對,最重要的,就是家長應該多多留意這個部分。
總結
完昊緯資深職能治療師說,專注力的各個向度,如能均衡發展且相互配合,則有助於孩子在學習上的成效及表現,以及環境適應度和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有部分家長會以一起靜坐、一起看十分鐘的書等方式,訓練孩子的專注力,但如此一來可能形同考試。其實孩子的專注力是需要從遊戲中慢慢培養的,在玩的過程中,孩子會練習到不同的操作技巧,然後大腦也會不斷地接受刺激、整合、產生適應行為,在這樣反覆進行的過程以後,也就能逐漸培養出孩子的專注力和學習效率。因此,大人在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時,最重要的並非要求孩子,而是要先誘發孩子的動機,以逐步引導孩子並讓孩子在過程中漸漸適應,如此就能循序漸進的培養出孩子的專注力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