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也有高需求寶寶嗎?寶寶到底是為什麼而哭鬧?爸媽又該怎麼做?心理師這樣說……
「高需求寶寶」的常見特質
黃思賓臨床心理師表示,「高需求寶寶」常見的特質包括:睡不安穩、作息不規律、警覺度高、高敏感度、較難被滿足、很難自我安撫、反應激烈、活動量大、讓照顧者耗盡精力、要頻繁餵食、更容易出現分離焦慮。
「高需求寶寶」這個名詞剛開始從國外開始流傳,後來被廣泛使用,但是臨床心理學其實沒有這個名詞,臨床心理師通常會歸納為「高敏感寶寶」或「氣質難帶型的寶寶」。
延伸閱讀:你家小孩超難帶?「高需求寶寶」跟著醫師這樣帶就對了!(上)
這是天生的氣質與人格特質,這類型寶寶對刺激與感受都相當敏感(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情緒、身體感覺等),例如:衣服觸感與平常不同,就可能會哭;或是附近聲音太大,也可能會哭(比方大人講話的聲音,大人也許覺得不會太大聲,但對於某些高敏感的寶寶來說,聽起來可能就像放鞭炮一樣。)有一些高敏感的寶寶可能偏好較安靜的環境,但也可能因人而異。並非所有高敏感寶寶都對同樣的事物敏感。
照顧原則、觀念與建議
黃思賓臨床心理師建議:
多觀察寶寶的需求,並做紀錄:
嬰兒還不會講話,常以哭泣來表達需求,但新手爸媽經常不知道寶寶是為何而哭。爸媽要好好了解與觀察自己的寶寶,花時間陪伴他,並觀察寶寶的肢體動作與表情,收集當下的資訊。例如:寶寶哭了,是為什麼呢?是不是燈開太多盞,太亮了?或是冷氣開太強了?或是想睡覺了?或是肚子餓了?或是尿布濕了?附近有沒有很大聲的聲音?或是太熱了?寶寶的體溫正常嗎?食慾有沒有改變?還是因為需要抱抱嗎?…等等。試試看各種可能性,建立自己的SOP(標準作業程序)。一開始不知道時,可以將當下發生的事寫下來做紀錄,再慢慢推敲,把發生的事情與寶寶哭泣的可能原因聯結起來。
不愛哭不表示沒需求,大人仍要多觀察寶寶:
有些寶寶比較少哭泣(或是已經哭了,但哭聲與反應較小,大人較易忽略)。但即使不愛哭不表示沒需求,大人要更敏感地觀察寶寶的反應與需求,好好了解寶寶,以免寶寶的需求不被滿足,可能日後愈哭愈大聲或反應愈來愈大,大人就會覺得「寶寶怎麼突然變難帶了」,但其實可能是大人之前根本沒察覺寶寶的需求。
多看兒童健康手冊,了解寶寶的發展:
要了解寶寶的發展,多閱讀兒童健康手冊,並對照手冊上的發展動作與年齡。但不要對寶寶有過度的期待,比方還沒到特定年齡,就希望寶寶已會做超齡的動作。但如果寶寶的發展落後的話,需多加注意,必要時尋求專業介入。
延伸閱讀:你家小孩超難帶?「高需求寶寶」跟著醫師這樣帶就對了!(下)
照顧者的情緒與狀況要先穩定: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高敏感寶寶時常會把父母照顧者弄得很挫折,但父母要知道有時並不是照顧者照顧不周,而是寶寶難以取悅安撫。照顧者的情緒與狀況先穩定,寶寶才會比較穩定。如果大人的情緒起伏太大、太極端,很容易演變為「你激動,寶寶也跟著更激動」,寶寶可能會覺得不穩定、沒有安全感、無所適從,更容易大聲哭鬧或更難帶;照顧者除了穩定情緒,不要內疚自責,另一個很重要的是觀察寶寶的情緒和行為。冷靜而後動,通常比較能貼近寶寶的需要。
找到好隊友,適時放手:
媽咪一個人單打獨鬥太辛苦,要有好的隊友幫忙。不要期待老公主動幫忙,覺得「我不說,他也應該要知道」,要婉轉但明確地請老公幫忙;如果老公因工作等原因而無法適時提供協助,可找親友或臨托,讓自己能有喘息的機會。但許多媽咪即使偶爾有半天能有一個人放鬆的機會時,卻又經常放心不下寶寶,擔心東、擔心西,很難真正獲得休息。自己要做好心理建設,偶爾可休息時要適度放手,相信替代的照顧者。
拿捏好折衷的準則:
寶寶有自己的需求、大人有對寶寶的期待,中間如何妥協與折衷要拿捏好。例如:寶寶偏挑食,大人不能完全順著他、也不要逼他吃。可以把他不願意吃的東西,每次多加一點點在其他食物裡,循序漸進,不要一次變動太大。如果寶寶不肯吃也沒關係,下次再試試看。大人可依據當下的情況作判斷。可鼓勵寶寶多嘗試新事物,但不強迫。
各階段常遇到的難題與解決方式
0~1歲:多滿足需求。提供刺激需循序漸進:
大人不宜忽視嬰兒的需求,應滿足嬰兒的需求。大人心裡應先做好準備。可讓新生兒包包巾,會較有安全感;環境設置也要調整好,假如寶寶較怕聲音刺激,一開始時可先維持較安靜的環境,但也不能一直都安靜下去、寶寶的刺激可能會不足,大人可以一次慢慢調整一點,例如先從柔和的音樂開始小小聲的播放、然後再慢慢增加一點點,循序漸進。
1~2歲:開始建立原則:
大約1歲時,大人要開始建立原則與規矩。例如:倘若希望寶寶不要每次都以大聲哭鬧來表達需求,當寶寶大哭時,假如知道寶寶這一次大哭是為了想要被抱抱,可以簡單又溫和地跟寶寶說:「小聲,抱抱。」寶寶一開始可能不懂,重複幾次後,如果寶寶正好變小聲了,就可以抱抱他。甚至更好的是如果寶寶還沒哭時、伸手或發音要抱抱,也就是已經有用哭泣以外的方式表達了,大人就可以抱抱他,塑造比大哭更好的表達能力使用。
2~3歲:必學「情緒管理三步驟」:
例如:如果不幫小孩買玩具,小孩就在公眾場合大哭、躺地或耍賴,大人不能妥協!不適當的行為不可以成功!否則小孩就會學會「在外大哭、耍賴,我就可以拿到我想得到的東西了」,下次又故態復萌。當寶寶在外耍賴大鬧時,大人可以這樣做:步驟1.照顧好自己的情緒,避免和孩子一起斷線,同理寶寶的感受,建立連結,寶寶會比較願意聽大人說話。例如說:「媽媽知道你很想要那個車車,媽媽懂你。」→步驟2.用寶寶可以懂的方式,簡單說明不可以的原因→步驟3.問題解決。如果不行替寶寶買那個玩具,可以給予替代方案做選擇,例如說:「你可以回家玩自己的車車,或是你可以在這裡休息一下,媽媽等你。」如果寶寶不選、或不懂、或不要,大人再幫他選。
「媽咪,你需要適度放過自己」
黃思賓臨床心理師表示,家有高需求寶寶,大人真的會比較疲憊與辛苦。即使不是高需求寶寶,大人也有一定的照顧難度。要常跟自己說:「我不用當一個完美的媽媽,我已經夠好了。」也要知道,你不是唯一遇到這種狀況的人,即使寶寶很難帶,也不是因為你做得不夠好。要找隊友幫忙,並且適時放過自己。
另外,高需求寶寶長大後,也可能比較會察言觀色、也可能比較貼心,其實家有高需求寶寶,未必是一件壞事。
詳細完整內容請見108年9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