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18歲以上的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大約是45.4%,其中男性是53.4%,女性是38.3%,等於大約有1000萬人「過重、肥胖」的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少人會選擇吃減肥藥來幫助減肥,而光是一款「沛麗婷」,每年就已經賣到500萬顆以上。
不過減肥藥也常傳出吃完後會「傷肝、傷腎」,或是致癌的風險,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藥劑科藥師、藥師全聯會主任委員姜紹青說,至少在吃減肥藥之前,必須先注意2個重點,一是「自己適不適合吃這個藥物」,二則是要注意「這個藥物有沒有其他的風險」。
BMI大於30以上,或是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才需要服用藥物
姜紹青說,事實上,大部分人都不需要吃減肥藥物,因為肥胖是很多綜合因素造成的結果,不是靠單一藥物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而且藥物本身還是會有副作用或其他的疑慮,只有在肥胖造成的身體傷害很大、可能會有心血管疾病或死亡風險時,才使用藥物,比較能抵銷帶來的壞處。
建議使用藥物治療的肥胖患者
- 身體質量指數(BMI)>30
- BMI雖介於27~30,但伴隨一個以上共病症。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男性腰圍>102 公分、女性腰圍>89 公分。
建議使用手術治療的肥胖患者
- 身體質量指數(BMI)>40
- BMI雖介於35~40,但伴隨一個以上共病症。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男性腰圍>102 公分、女性腰圍>89 公分。
減肥藥的機制有2種:抑制食慾、減少油脂吸收
姜紹青說,減肥藥的機制有2種,一種是刺激交感神經系統,讓人抑制食慾,另一種則是減少腸道對油脂的吸收。比較常見、效果比較好的,是屬於「抑制食慾」的藥物,但通常爭議也比較多。
抑制食慾
- 常見藥物:沛麗婷、諾美婷、芬酚。
- 藥物機制:刺激交感神經系統,讓人體分泌血清素、正腎上腺素,抑制腸胃蠕動、降低食慾。
- 風險:增加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心悸、心律不整、中風等風險。
姜紹青說,這類的減肥藥會刺激交感神經,就像我們人在緊張、要逃跑的時候,會不想吃東西一樣,達到抑制食慾的效果;但反過來說,副作用就是緊張時會出現的那些症狀,像是高血壓、心悸等,甚至還有可能導致中風。
而芬酚(fen-phen)、諾美婷(成分為sibutramine,西布曲明)都因為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而分別在1997年、2010年禁用;雖然沛麗婷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較低,但也因為有致癌風險,2020年在美國自主下架,台灣也同時暫停銷售。
「事實上,幾乎所有抑制食慾的減肥藥物,都沒有通過『長期試驗』,長期服用是不安全的。」姜紹青說,所以一次的藥物療程,都建議在12週內結束,如果沒有順利減重5%,更要馬上停藥。
減少油脂吸收
- 常見藥物:羅纖子(羅氏鮮)、康孅伴。
- 藥物機制:抑制腸道內的消化酶,讓油脂無法分解、而不能被身體吸收。
- 風險:風險相對較少,但可能會造成身體缺乏脂溶性維生素。
另外一種藥物則是「減少脂肪吸收」,主要是透過抑制腸道中的消化酶,讓油脂無法被分解,只能被排出身體外,常用的成分是orlistat。姜紹青說,目前唯一在台灣核准上市減重藥品是羅纖子(舊名羅氏纖),orlistat含量是120毫克,所以屬於處方藥;但另一款60毫克的康孅伴,則是在藥局可以直接買到的指示藥。
「它的主要作用是減少脂肪吸收,所以比較沒有心血管與癌症的直接風險,但是因為大幅減少油脂吸收,容易造成油便、甚至會漏便,所以很多人不喜歡使用;再來,因為排出大量油脂,所以容易缺乏脂溶性維生素,必須同時補充脂溶性維生素A、D、E、K。」姜紹青說。
只是這款藥物只有減少油脂吸收的作用,所以如果是吃碳水化合物,就達不到減肥的效果,姜紹青說,「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要注意飲食習慣的調整。」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
>> 加入 Heho健康 LINE@ 好友,健康知識不錯過!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