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重症醫嘆:後繼無人,病人怎麼辦?快做3件事改善醫療職場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9月06日06:47 • 發布於 09月06日06:47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邱宜君 圖/陳德信
重症醫嘆:後繼無人,病人怎麼辦?快做3件事改善醫療職場
重症醫嘆:後繼無人,病人怎麼辦?快做3件事改善醫療職場

當年輕醫師擠破頭選擇能開診所的科別,有些人還是選了錢少、事多、責任重的醫院重症科,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理事陳冠樺就是一例。他接受《康健》專訪,娓娓道出走上這條路的原因、這世代醫師的無奈,以及他最大的擔憂:再不趕快做這3件事改善就業環境,以後病人怎麼辦?

我畢業7年了,今年剛考上「胸腔暨重症專科」,目前在一家區域醫院擔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跟我同屆畢業的同學,還在醫院服務的,剩不到一半。跟我一起接受內科訓練的6個人,現在分別成為消化科、內分泌科、新陳代謝科、血液腫瘤科、腎臟科、心臟科專科醫師,其中2人去了診所。

以往每年有100~200人考胸腔重症專科,今年只有40~50人考,錄取40人。現在胸腔重症科就像是內科、急診科一樣,完全不熱門,可說是成績不好的人才會選的科。

幾十個人搶1~2個名額的熱門科別,是皮膚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家醫科。這些科別可以開診所或去診所受雇,與高風險病人、危及生命的疾病保持距離,而且不用值班,下班就是下班,不用管教學研究,生活品質好,自費收入空間也大。

胸腔重症科難離開醫院,病人複雜多元

胸腔重症科不熱門,主要原因是很難開業。支氣管內視鏡、調節呼吸器、治療肺炎,這些技能都是疾病嚴重度較高的病人比較需要,門診幾乎用不到。當一個科別只有在醫院場域才能夠發揮專長,就很難離開醫院,因為到了診所,你沒有跟其他人不一樣的專長。

其實胸腔重症科的範疇很廣,出路很多,但無論走哪條路,共通點就是病人樣貌多元、複雜度高。我們要花很多時間心力去評估、找原因,也要一直與風險為伍,跟家屬溝通的難度也很高。這些因素加起來,大家就不喜歡走這一科。

我在醫院主要的服務場域是加護病房和一般病房。住院病人病情惡化會送加護病房,急診或門診遇到病人會喘、X光看起來有點肺炎,也會送到我們的一般病房。花很多時間通盤檢查、會診,才能找到問題及解決方案。

以前夏天加護病房會有空床,冬天才會滿床,現在卻連夏天都是滿的。可能是因為護理師減少,醫院把部分床關起來了,所以很容易就滿床了。

我也看門診,病人通常是出院後回來追蹤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影像異常來追蹤的、還有久咳不癒或不需要住院的肺炎病人。門診前一天下班後,我會預先把隔天病人的資料看完,像是LDCT影像,每個人都有300~400張,要一張張整個看完,看個2~3次,再好好想想要怎麼跟他解釋。

恩師樹立醫者典範,仍不敵疲憊離開醫院

看我選這一科,有些人可能會以為,是我在內科住院醫師受訓時遇上Covid-19,照顧確診者照顧出興趣,不然就是從小就懷抱行醫理想。

答案是以上皆非。

我考上醫學系是為了符合家人期待,醫學教育也沒讓我嚮往行醫,實習醫師經歷更是極度痛苦。直到進入現在這家醫院,工作夥伴很友善,還遇到一位我視為典範的臨床教師,這才開始想當醫師。

我從老師身上學到兩件事,什麼叫做對病人好、如何治療病人。

加護病房儀器管路很多,如果沒有家屬協助,病人很難做復健。遇到這種情況,老師會親自扶著病人,陪他在病房裡走一圈;當病人轉到一般病房,老師也會去陪他一起復健。曾有病人因特殊感染症,被復健科拒借器材。老師會想辦法,一步步為病人爭取到該有的東西,不容許疾病污名使人受到差別待遇。

老師深深影響了我對於醫師這個職業的想法,他樹立的典範,是支持我留在醫院的第1個動力;第2個動力,是把躺著的人治療到能走出去的成就感;第3個動力,是為病況複雜又嚴重的病人找到答案的成就感,我一直是一個喜歡找答案的人。

老師秉持著願意為病人額外付出的心,在醫院服務十幾年,但Covid-19疫情爆發沒多久,他也離開醫院,去了診所。這十幾年下來,他已經非常疲倦,無法繼續天天負擔高強度工作,決定換個環境,讓自己休息。

年輕主治醫師的三明治窘境

還留在醫院的我,正與同輩醫師一起卡在某種「三明治狀態」,承受來自資深醫師和學弟妹(不分科住院醫師,PGY)的雙重壓力。

現在有明文規定,住院醫師不可以值班完接著上班,中間要有足夠休息,我們醫院做得蠻確實的。以前那種做法訓練品質不好,又犧牲病人安全,但資深人員會在各式各樣的場合說:「現在住院醫師很開心啊,值班完還可以休息,但這樣就是沒有訓練到,學習不夠,沒辦法成長啦。」

現在的學弟妹跟7、8年前的我,觀念已經差非常多了。只要取得醫師執照,通過不分科住院醫師訓練,就可以去醫美診所工作,每6年1次換照也不是問題。所以,現在至少3成畢業生都是這樣打算,不會進入分科住院醫師訓練。反觀以前,只有極少數(大約5%)畢業生不當住院醫師。

這種趨勢延伸到臨床,就是第一線人員組成改變,人更不好用了。缺乏臨床經驗、學習動力又不強的PGY,最多只能在一般病房值班。住院醫師愈來愈少,能在加護病房值班的醫師就不夠。我值班加護病房沒問題,但不可能全都我值吧。無奈的是,對主管或資深醫師來說,總人數一樣,為什麼做不到?為什麼要跟我說人不夠?

另一方面,我們這一輩的主治醫師,也跟7、8年前那時的學長姐不同,我們不會用威權態度去要求學弟妹。如果真的這麼做,就會被投訴,然後被教學部門叫去告誡,還要寫報告。所以當學弟妹兩手一攤跟我說:「學長,我抽不到血」,我會說:「好,我去。」

還能撐多久?我也不知道

每個離開醫院的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有些人始終對當醫生沒興趣,投入這麼多時間心力達成父母期望後,只想找個輕鬆、錢多的工作就好。有些人有行醫夢,進入臨床後體驗到嚴苛的勞動、大量負面情緒、高風險和責任,開始出現嚴重的適應問題,即便努力撐下去,最後可能還是得承認夢碎了,必須轉換跑道。

我現在週間每天工作12小時,週末找一天回醫院看病人,下班隨時接電話,必要時回醫院處理緊急情況,看門診前一天下班後還要先預習病人資料。每個禮拜都有3~4天,我會感覺快要無法負荷了。但我知道對這些病人來說,重症醫師非常重要,所以我願意做這些事,只是,我也不知道自己能撐多久。

以前當住院醫師的時候,我還會去運動,現在每天回到家只想好好吃頓晚餐,然後睡覺。體重已經增加十幾公斤,就算擔心自己的健康,也只能加減注意,沒辦法更積極養生了。假日最好的情況就是整天不出門,看看書,玩玩遊戲,沒有從醫院打來的緊急電話。

陳冠樺坦言每天工作12小時,週末、下班時間也隨時on call,自己也不知道這種情況下還能撐多久。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陳冠樺坦言每天工作12小時,週末、下班時間也隨時on call,自己也不知道這種情況下還能撐多久。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挽回重症醫,需做3件事改善工作環境

我很擔心,如果像我們這樣的人,都沒有辦法繼續做下去的時候,到底誰能填補這個位置?病人會很可憐。今天一個人病重來到醫院,接受到的是正常的重症照護,還是勉強上陣、但求活到明天就好的照顧?

現在最重要的是改善工作環境,我覺得有3方面該做。

首先是改變舊觀念,不要再說招募、值班都是年輕醫師的事、年輕醫師就該多工作、不用休息。第二是共同追求一個更保障所有人勞動條件、更友善的職場。在人補足前,資深醫師可以一起招募新人、一起值班。

第三是改善待遇,無論加錢、加放假,都是非常實際的留才做法。畢竟「CP值」很重要。醫院住院醫師雖然月薪10萬,可能比某些醫美診所高,但住院醫師每個月要值班8次、工作250小時以上,換算下來時薪還是醫美診所比較好。

留在醫院的醫師增加一點,所有的失衡都能夠得到些許舒緩。我們不能寄望用夢想或理想來吸引人留在醫院。工作環境不改善,就永遠不會有夠多的人留下,因為空有情感也是不可能戰勝內耗的。

延伸閱讀:

預防失智症飲食、穴位、運動一次看!吃對食物預防失智

阿茲海默症有前兆?阿茲海默症症狀、預防和治療一次看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23

  • 世宏
    真的是個很棒的醫生,加油。
    09月06日15:55
  • 林德瑞克
    很實際,希望有關單位重視
    09月06日15:50
  • 這才是政府迫切需要做的事,不是整天搞政治!
    09月06日15:54
  • 郭怡君
    這才是一個有良心政府要推動改革做的事 比謀劃政治鬥爭誰來得重要 也是媒體或所謂什麼大老呼籲發聲的議題 比貼著當局政府風向來的高尚
    09月06日16:01
  • 張非非
    謝謝您堅持下去了, 善良的情操!
    09月06日16:03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