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婆媳關係總是不合?從這5個常見衝突了解原因

嬰兒與母親

更新於 2022年01月19日15:39 • 發布於 2022年01月19日00:00
婆媳關係總是不合?從這5個常見衝突了解原因
婆媳關係總是不合?從這5個常見衝突了解原因

 

自古以來,婆媳問題就是家庭關係的重要議題,為什麼在一個家庭裡,總是婆婆和媳婦發生爭執?什麼原因造成婆媳關係的惡化?當婆媳問題越演越烈可能會導致家庭失和,甚至是夫妻離婚也是時有所聞,本文由專業心理師為你解析婆媳問題。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

「婆婆總愛干涉我做家事、管教小孩的方法」、「媳婦不尊重我,嫌我老了沒有用」諸如此類的抱怨,經常在生活耳語中聽見,當兩個原本陌生的女人,同樣為了最心愛的男人而有所交集,不論是生活習慣或是價值觀等,都會因為相處而產生摩擦。關於婆媳間的問題,是大多數人都能預知的情況,但為什麼還是會不斷的上演、發生衝突呢?

婆媳間的微妙關係

婆媳之間的爭執,最常見的狀況是婆婆會透過不斷的教導、示範如何照料這個家庭,並且希望媳婦可以遵循「最好的方式」去照顧家庭,但是現代女性具有自我想法、意見,甚至是自己原生家庭的觀念,想要以自己的方法嘗試和創造一個屬於自己家庭的模式,因此就會產生摩擦,當雙方有任何一方堅持己見,不願妥協的態度下,衝突就會一觸即發。

家庭權力分配

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楊瑞玉解釋,婆媳問題的產生,牽扯到家庭的權力結構分配,所謂的權力結構,是指在一個家庭中,是由父親或是母親強勢主導家庭的事務,孩子有可能是順從或是反抗等,不論如何,經過長時間的相處與磨合,會達到平衡狀態,因此媳婦的出現往往會破壞原有的狀態,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就是婆婆,楊瑞玉心理師說明,因為家庭事務的分工,婆媳會共同面臨許多生活瑣事,譬如做家事、煮飯等,當兩者的處理做法與意見出現分歧,爭執就勢必會產生。

婆婆希望媳婦延續自己照料家庭的方法,因為這是行之有年的習慣與傳統,也是最適合這個家庭的方法,因此當媳婦出現新的嘗試和做法,就如同否認婆婆過去辛苦維護家庭的努力。對媳婦來說,有自己生活的習慣方式,也有為家人付出的想法,都會為家庭增添新的元素,原本也是好事。然而,當兩代生活較緊密,甚至共同生活時,得做出究竟該聽誰的選擇,誰有最後決定權,往往就出現權力的角力之爭。

婆媳間常見的衝突

有別於以往的傳統觀念,過去的媳婦總會隱忍感受,委屈自我適應先生的家庭,然而現代女性普遍自主意識強烈,通常希望建立一個屬於自己和先生的家庭,因此並不會全然接受婆婆的建議,當婆婆認為自己的意見不受重視,再加上某一方不友善態度和行為,就會加速婆媳關係惡化。一般來說,婆媳問題的產生,大多可分成下列5項原因。

1家庭事務
傳統社會裡,生活家事多半是由女性負責,處理生活中的大小瑣事,其實也象徵著女性的權力領域,因此出現有主見的媳婦時,猶如是在挑戰婆婆的權力,衝突也就容易發生。

2教養孩子
常見到長輩疼愛孫子,影響父母管教孩子,楊瑞玉心理師指出,有不少婆婆的心態是為了彌補過去,因為工作忙碌而疏忽照顧家庭,所以當退休生活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就會希望用最好的方式照料孫子。然而卻會對媳婦在教導孩子方面造成很大的困擾。

3生活習慣
婆婆和媳婦分別來自不同的家庭環境,生活方式和作息的不同,也會導致婆媳爭吵,例如飲食習慣,食材料理方法和口味鹹淡,都會因為飲食習慣的差異引起紛爭。

4觀念不同
文化背景和年代的差異,造就不同的價值觀,因此家人間有不同習慣與價值觀是很常見的,重點在於是否能夠接受差異,尊重與自己不同的觀念,而非固執的要求所有的家人與自己擁有相同觀念。較常見的是婆婆有固著的觀點,也會習慣性期待家人參照配合,當媳婦對此有較強烈的意見,往往會為了能否保有自己的價值觀而抗爭,進而引發婆媳衝突。

5心理層面
楊瑞玉心理師表示,不論是婆婆還是媳婦,頑固、負面的人會因為心態不健康,而對他人的言語或行為產生曲解,譬如當婆婆聽見媳婦表達新穎的觀念或是知識時,負面思考較悲觀的婆婆會覺得不舒服、生氣,認為自己不被尊重或被瞧不起,當自卑的情緒蔓延就容易有不理性行為,為堅持而堅持,導致無法客觀的就事論事。

婆媳問題面面觀

許多的婆媳爭吵問題,起因可能只是很小的爭吵,但是卻會演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家庭問題?楊瑞玉心理師指出,人會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誇大、渲染事實甚至曲解實際情況,為自己的說詞找藉口,目的是尋求他人的支持和安慰。面對各種婆媳問題,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理解和善解,楊瑞玉心理師提醒,試著理解對方做法與想法背後所考慮的因素,在大多數的婆媳衝突橋段中,其實都很容易發現婆媳為對方著想的源頭,只是執行方式有時並不符合對方的期待,再加上各自的習慣,才會讓最後的呈現並非是對方期待的樣子。當思考到這一層面時,理解與善解會讓許多對立與堅持都不再有其必要性,自然就能化解婆媳衝突危機。

狀況一 媳婦和兒子待遇不同?

媳婦的感受》為什麼婆婆老是煮我不喜歡吃的菜?婆婆時常對先生噓寒問暖,對我除了叮囑家庭事務外,似乎沒有一點關心,對待兒子和媳婦的態度天差地別……

婆婆的心聲》每個人的飲食習慣皆不同,對於婆婆而言,會選擇最擅長的食材或是她認為最美味的烹調做法,例如紅燒或清蒸魚料理,如果是客家人婆婆就會習慣烹煮紅燒料理,因此並非故意煮媳婦不愛吃的菜。另外,婆婦間畢竟不如朝夕相處的兒子來得親密,有些時候婆婆只是不知道如何表達關心,或是害怕問太多,會造成媳婦的負擔,所以婆婆的表現通常是比較內斂和被動。

解決方式》楊瑞玉心理師說明,媳婦可以利用婉轉方式提醒婆婆更換菜色,譬如「婆婆做菜真好吃!我想吃○○料理,可以嗎?」除了肯定婆婆之外,也增加下次感謝婆婆的機會。面對不擅於表達情感的婆婆,媳婦可以主動關心婆婆,甚至是撒嬌來拉近與婆婆之間的距離。

狀況二 婆婆身體病痛不斷?

媳婦的感受》婆婆身體不好,時常喊著膝蓋不好、腰痠背痛等,想要帶婆婆去看醫生她又不願意,面對婆婆經常性突如其來的病痛,造成媳婦身心俱疲……

婆婆的心聲》楊瑞玉心理師指出,有些長輩為了吸引子女的關注,會以裝可憐、委屈的形式來博取關心,通常這類型的婆婆在家庭裡較弱勢,因為擔心被忽視,所以會以身體狀況不好為理由,來獲取他人的關心,目的是希望被在乎與照顧。

解決方式》婆婆以身體病痛為藉口引起注意,其實會對子女造成相當大的負擔,長期下來,也會覺得厭煩和不耐,當子女選擇冷淡回應,婆婆的反應會越來越誇張,楊瑞玉心理師建議,子女平時就應該噓寒問暖,降低婆婆心理的不安,在安撫之餘也要清楚表達「長輩的健康,就是孩子最大的福氣」等話語。

給婆婆的提醒

在華人社會中,代際關係並不明顯,所謂的代際關係是指兩代的關係,泛指老年人與年輕人,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過去傳統強調一脈相傳,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相當緊密,楊瑞玉心理師說明,家的概念應該是夫妻共同打造,再加上孩子,所以當孩子結婚後,他的家理應也是他跟太太一起創造,婆婆要具備孩子成家的觀念,對孩子可以關心但不要干涉,讓孩子有決定權,即便不滿意年輕人的處置方式,也要讓孩子去嘗試,在跌撞中學習和成長。楊瑞玉心理師提醒,婆婆如果擁有自己的空間和休閒,就不會過度涉入孩子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自己要過得開心,享受生活並且充實自我。

給太太的叮嚀

如果媳婦認為自己是年輕人,不論是知識還是反應變通方面,都比婆婆更有學習能力,那麼更應該運用這些優勢,用對的方法肯定和理解婆婆,例如見招拆招、噓寒問暖、將心比心等,如果能夠用和緩而不傷和氣的方式處理,即使在衝突過後也能很快修復情感,讓婆婆知道妳是在乎、關心她,楊瑞玉心理師解釋,藉由調整婆媳關係,表達感受讓長輩知道,多一點理解和尊重,就能夠體會對方的用心。

良好婆媳互動,需要聰明先生幫忙

「你媽為什麼要這樣做?」、「你為什麼都不幫我?」當先生被太太這麼質問時,經常會不知道如何處理,面對兩個最深愛的女人發生衝突,應該要幫誰說話?還是站在中立的態度,客觀的處理?楊瑞玉心理師表示,其實婆媳問題是夫妻關係的衍生,站在太太的立場,選擇結婚是希望被先生呵護和照顧,因此婆媳爭執過後,老婆會向先生訴說自己的委屈,希望獲得先生的安撫和支持,但絕大多數的先生並不重視老婆的反應,反而要太太多體諒、忍讓婆婆,一旦老婆覺得自己孤立無援、無依靠,也就無法真誠的融入家庭,楊瑞玉心理師說明,當婆媳關係出現摩擦,如果老公可以適時介入和調解,婆媳間的衝突就不至於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給先生的建議

關於婆媳之間的戰爭,我們常形容先生如同夾心餅乾,不斷被擠壓、左右為難的處境,楊瑞玉心理師指出,先生在處理婆媳爭執時,通常會出現兩種處理方式。

笨的方法是表態支持某一方,然而卻會造成另一方的不滿,譬如先生對太太說「媽媽只有一個,她生我、養育我,所以妳要多容忍她」,其實先生並非不重視老婆,而是表達出希望太太對婆婆多點包容,但是卻會被太太解讀為「老婆可以不只一個,所以我不重要」等,將內容無限上綱,婆媳問題演變成夫妻爭吵。聰明的做法應該是夫妻間達成共識,在衝突現場先生可以替婆婆說話,私下再給予老婆協助與安慰,夫妻一起攜手面對困難,太太就不會有被犧牲和委屈的感覺。

化解婆媳衝突

楊瑞玉心理師說明,處理婆媳衝突的場面,就好比救火現場,必須先判斷哪一方的火勢猛烈,針對反應較激動一方,安撫其情緒,若是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先將兩人分開,各自進行安慰與勸導。

主要可以掌握3項重點,解除婆媳之間的衝突,首先是先生不可以逃離現場或是漠視等不處理的態度,接著是妥善的安撫雙方,不必急著判斷誰是誰非、對錯歸屬,最後等到雙方情緒都冷靜下來,站在客觀立場說出建言,讓彼此都可以清楚了解問題背後的來龍去脈,當婆婆和媳婦認為自己的委屈受到重視,就可以化解婆媳間的心結。

婆媳
婆媳

 

楊瑞玉
學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
經歷:臺北市新北市國中小學特約心理師、國家安全局聘用諮商心理師、臺北市政府員工協談室聘用心理師
現職: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