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醫師傳授正確觀念—這樣做,幫助寶寶感覺統合發展

嬰兒與母親

更新於 2019年05月02日01:32 • 發布於 2019年05月02日00:00
醫師傳授正確觀念—這樣做,幫助寶寶感覺統合發展
醫師傳授正確觀念—這樣做,幫助寶寶感覺統合發展

 

醫師教你正確觀念

什麼是感覺統合?

林千琳醫師比喻,當人感受到外來刺激時(例如:聲音、燈光…等),大腦就像是一台電腦主機,會將外來刺激整合後,並做出反應。例如:聽到喜歡而且熟悉的歌聲,大腦做出「跟著一起唱」的反應;或是快跌倒時,大腦做出「盡量維持平衡」的反應。所以簡單來說,感覺統合就是「將外來刺激整合後做出反應」,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感覺統合也和學習力、專注力、動作發展有關。

感覺統合理論,是由美國加州一位職能治療大師兼心理學家Jean Ayres博士所提出的理論,她發現神經系統由上層(大腦)到下層(腦幹、脊椎),上層指揮下層;但下層基礎夠好,大腦功能才會好。感覺統合是發生在下層神經系統。我們無法改變大腦,但是可以促進下層神經系統,進而影響大腦功能。

 

為什麼有些寶寶的感覺統合發展異常?

*生理問題或疾病:生理問題或疾病為最常見的原因。例如:聽力障礙、視力障礙、智能障礙、腦性麻痺…等,許多生理上的問題都有可能,對感覺不敏銳、或是雖然有接受到刺激,但無法正確反應。此外,某些自閉症寶寶,會對特定的聲音、材質或形狀過度敏感,只專注於他喜歡的特定事物上,容易忽略其他附近的人事物,這些寶寶也都會有感覺統合發展異常的問題。

*環境刺激不足:如果已排除生理疾病問題,則可能是父母所給予的環境刺激不夠,比方父母不常陪他玩、互動少,長時間只給他自己玩3C產品,寶寶只有接受到聲光刺激,容易近視,且全方位獲得的刺激不足,四處活動、探索環境的機會減少。

*保護過度:有些父母怕髒,常限制寶寶碰這個、摸那個,過度保護,寶寶探索環境的經驗過少,可能導致寶寶的感覺統合能力不足,一旦接觸到外界刺激會很敏感、不習慣,例如:有些寶寶月齡較小時從未接觸過草地,月齡稍長時一旦接觸到草地,就會覺得「好刺!」因而相當抗拒。

如果感覺統合異常,怎麼辦?

一旦醫師與治療師評估寶寶的感覺統合發展異常,則會幫助寶寶做感覺統合訓練,以協助寶寶的大腦發展。根據寶寶的狀況訂出合適的學習目標計畫,慢慢給予訓練。不過必須要先經由醫師檢查:是否為生理異常狀況或疾病所導致感覺統合發展異常,如果是生理問題,則要先治療該問題,找出根本原因,才能有效治療。

那麼如果感覺統合發展異常,會有什麼影響呢?林千琳醫師表示,從整體來說,未來人際關係比較會出問題,也容易有學習障礙、過動不專心。但「感覺統合發展異常往往是某個疾病的症狀,重要的是要由醫師找出背後可能造成的原因,並加以治療」。

 

3歲前大腦可塑性大,為治療的黃金期

6歲以前,寶寶大腦與感官系統尚未發展完成,最好要在6歲以前治療,尤其是3歲以前的治療效果更佳。根據統計,0~3歲治療比3~6歲治療的效果更好。小寶寶大腦的可塑性大,最好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感覺系統有哪些?

以下分別簡述7大系統,並指出各系統發展異常所可能表現出來的狀況。但並不是「如果符合這些警訊或狀況,就表示寶寶的感覺統合發展異常」,只是爸媽可以多加留意,有問題可請醫師判斷,兒童復健科醫師與治療師根據標準化評估量表來評估是否為正常現象,不會只根據單一項症狀就下判斷。爸媽要做的是多留意有無相關表現,有問題請詢問醫師,而不是過度擔憂,不要覺得「一旦有符合症狀,就表示寶寶的感覺統合一定異常」,還是要以醫師所判斷的為準。

 

前庭覺:

前庭系統在內耳,掌管身體的平衡感。前庭覺發展有可能異常的警訊,例如:一般人可能原地轉圈幾圈就會感覺到頭暈,但前庭覺發展不好、不敏感的寶寶,可能一直轉圈也不會覺得頭暈,特別喜歡尋求快速的刺激。通常也會坐不住、不害怕比較危險的動作,可能特別喜歡盪鞦韆;至於年紀較小的嬰兒如果前庭覺發展不好,可能會比較愛爬上爬下、爬高爬低都不害怕,也停不下來,一直搖來搖去,總是愛尋求刺激。

 

本體覺:

簡單來說,本體覺就是「知道自我身體位置的概念」,是周邊神經接受到刺激後,傳到脊髓再傳到大腦,藉以分辨自己身體位置的系統。舉例來說:在把眼睛閉上的狀態下,如果有人摸你,你不需要用眼睛看,也會知道被摸到的部位。感覺統合的各系統也會一起發揮作用,例如:寶寶大約7、8個月大、坐得比較穩時,你輕輕推他,他不會倒,像不倒翁,他會維持身體的平衡,這就是前庭覺與本體覺一起運作的結果。

對於本體覺發展異常的寶寶來說,如果他撞到東西,可能會沒什麼感覺,不知道「我的肩膀撞到東西了」,或是如果大人丟球給他,不知道如何用手來接,而且很不善於控制力道。

 

觸覺系統:

觸覺系統為皮膚上的接受器接受刺激,再將此訊號傳到大腦,大腦分辨後再做出的反應,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對於溫度冷熱、撫觸…等,皆有感覺。如果觸覺系統發展異常的寶寶,會特別不喜歡被抱、被摸,也常不愛穿某些材質的衣服,例如特別不喜歡穿毛衣等,對於觸摸起來的質地相當挑剔。

視覺系統:

視覺系統為眼睛看到外在人事物後,大腦分辨後再做出的反應。如果視覺系統發展有異常的寶寶,常會特別不喜歡某種顏色或亮光,一看到就會大哭。林千琳醫師指出,視知覺與注意力、學習障礙有關。所謂的視知覺,包括「視覺注意力」、「視覺記憶」、「視覺區辨」、「視覺想像」。

如果視知覺發展得不好,會影響到專注力不佳,常像無頭蒼蠅般毫無定性,每個東西只玩一下就不玩,很不專注,眼睛無法專注看同一個東西。視知覺要發展得夠好,才會發展出專注力。這些寶寶長大後,可能會有學習困難、無法記住文字圖像、閱讀障礙、動作笨拙、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問題。

 

視知覺不等於視力

林千琳醫師解釋,視力異常,包括近視、遠視、散光、弱視、斜視。視知覺則牽涉到大腦皮質。物體影像經由眼球傳到視神經,再傳到大腦皮質,寶寶會運用他以前學習的經驗,給予這個影像特殊的定義。所以這個路徑和寶寶的「記憶」、「區辨」、「想像」有很大的關聯。視知覺異常的孩子注意力是差的,要花很多時間在學習上,卻又成效不好。

 

味覺系統:

味覺系統為嘴巴吃下食物後,交由大腦分辨及反應。味覺系統發展有異常的寶寶,可能會對某種味道特別不喜歡,即使已經多試了幾次也仍然不要吃、很挑食,只喜歡少數幾種味道的食物,其他種類的食物都拒絕嘗試,很難適應不同味道的食物。

 

嗅覺系統:

鼻子聞到味道以後,大腦分辨後再做出的反應。嗅覺系統發展異常的寶寶,可能聞到特定不喜歡的味道,反應會過度激烈。

 

聽覺系統:

耳朵聽到聲音以後,透過聽神經傳到大腦,大腦分辨後再做出反應。4個月大寶寶就會「被大的聲音吵醒,會有驚嚇反應;緩慢轉頭向聲源處;被熟悉的聲音安撫;對父母親的聲音有反應」。4~7個月大寶寶「水平轉頭找尋聲源;喜歡有聲音的玩具;能認出熟悉的言語;對別人呼喊自己的名字有較大的反應」。

在正常狀況下,6、7個月的寶寶當聽到母親以溫和的聲音說:「寶寶,乖」時,可能會因此而停止哭泣;但聽到陌生人講話時,可能會有一點害怕。

孩子出生之後,如果對大的聲響沒有驚嚇的反應,就要懷疑聽覺系統是否有異常,必須進一步檢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