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健康/余宗翰報導】糖尿病對民眾健康的危害越來越嚴重,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的「2019台灣糖尿病年鑑」指出,台灣患者人數超過230萬人,糖尿病盛行率來到11%以上,大約每10個人就有一人有糖尿病。糖尿病可說是萬病之源,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神經病變、腎臟病變等,甚至影響視力。糖尿病患至少有一半會在15年後產生視網膜病變,甚至失明,若不及早提防糖尿病,可能會嚴重影響中老年後的生活品質。
雖說糖尿病患者有吃多、喝多、尿多等「三多」症狀,實際上糖尿病早期往往沒有太明顯的跡象,難以及早預防情況惡化,除非去醫院驗血;近年學界試圖找出更簡便的方式粗略評估個人罹患糖尿病風險的大小,利於民眾及早發現。比如說握力的減退,就可能與糖尿病有所關聯。
糖尿病是成年人失明的三大原因之一,患病15年8成會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患者血管裡難以控制的高血糖會對身體各器官、組織帶來許多不良的影響,因此糖尿病患者可能會併發心肌梗塞、腦中風、慢性腎臟病等疾病,也會對視力帶來不可逆的負面影響。
根據杏儒中醫臉書粉絲專頁,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幾乎都會在15~20年後產生視網膜病變,其中大約有30%的病人會導致失明;而第二型糖尿患者則有60%產生視網膜病變,這是20~65歲人口中失明的最主要原因。
整體來說,罹患糖尿病的時間越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風險愈高,患病15年以上的人約有80%會產生視網膜病變,這是成年人失明的三大原因之一。
握力降低要小心,肌力大小與糖尿病會互相影響
肌力大小是身體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而握力是反映肌力的指標之一。近來發現,似乎可藉由握力初步量測糖尿病罹患風險。《美國預防醫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發表的一項研究,分析5,000名20~80歲的受試者後發現,標準化握力值(左右手握力平均值/體重)與糖尿病之間有關聯性。
研究團隊將受測者依年齡和性別分組之後,考量各項因素評量出不同分組的標準化握力值,認為這個數值可作為初步評估糖尿病風險的簡易指標。只要測量出自己雙手握力的平均值再除以體重,再將得出的數值依據年齡、性別與表格對照,如果低於下表的數值,就可能有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男性 女性 20~50歲 0.78 0.57 50~80歲 0.68 0.49
通常講到糖尿病就會聯想到飲食不知節制、肥胖,事實上過瘦、肌肉過少與糖尿病也有關聯。根據《全民健康基金會》的衛教資訊,運動時肌肉會使用血中葡萄糖作為能量,在運動過程中也可以增加胰島素敏感度。如果肌肉因為老化,或缺少訓練而逐漸減少,血糖代謝異常的風險就會增加,甚至變成糖尿病。另一方面,糖尿病也會造成肌肉量變少。長期的高血糖會引起肌肉細胞慢性發炎、細胞內氧化壓力增加,這些都會導致肌肉減少。
雖然目前台灣還沒有建立標準化握力值讓民眾評估糖尿病潛在風險,但平時生活中的動作常常都需要肌力的幫忙,如果發現自己的握力減退、甚至到了無法轉開瓶蓋的程度,就要注意自己有無肌少症或糖尿病的問題,要多加預防。
試著用下一頁這張表做糖尿病風險評估吧!回答6個問題就能簡單測出來囉
一張表做糖尿病風險評估,性別也會造成差異
檢測糖尿病需要空腹驗血,頗為麻煩,民眾可能會抱著僥倖心態而疏於檢測。為了增加民眾檢測血糖的意願,美國對5,258名20歲以上的成人進行研究,依照量測數據製作一個糖尿病風險評估表,希望透過這個評估表增加大家對糖尿病風險因子的認識,也因而提高警覺。
糖尿病風險自我檢測表共有6個問題,不同的回答會有不同分數,累計自己所得分數,就可評估自己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高低。
年齡(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會隨著年齡增加) 小於40歲:0分 40~49歲:1分 50~59歲:2分 60~69歲:3分 性別(男性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大於女性,可能是因為男性沒有規律就診) 男:1分 女:0分 家族病史 有:1分 無:0分 高血壓(高血壓增加了糖尿病罹患風險) 有:1分 無:0分 是否經常運動(缺乏運動會增加患糖尿病風險) 沒有:0分 是:扣1分 身體質量指數BMI(肥胖會增加糖尿病風險) 正常體重:0分 超重(BMI≥25):1分 嚴重超重(BMI≥30):2分 極度超重(BMI≥40):3分
風險評估:
- 總分≥4分:很有可能罹患糖尿病或「前期糖尿病」。
※血糖值介於100-125 mg/dl是為前期糖尿病,是糖尿病的高危險群。
總分≥5分:很有可能罹患糖尿病。
總分很高:應該立刻去看醫生、檢測血糖。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