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藥補不如食補!除了食物「四性」外,更要認識食材「歸經」

健康遠見

更新於 11月19日01:59 • 發布於 11月18日12:00 • 閱讀,對身體好!

編按:有句話叫「藥補不如食補」,飲食對養生還真的特別重要。自古以來,中國老百姓都有「藥食同源」的說法,許多常用的中藥,同時是日常的食物。

我們知道,藥物都有偏性,食物當然也有偏性,但是食物的偏性比起藥物來要小得多,對於保養甚至治療更直接。而且食物比藥物「吃」起來方便,可持續性也強。所以學中醫的,不能不懂點兒食療。

神醫扁鵲說過:「為醫者,當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癒,然後用藥。」藥王孫思邈真人也在《千金方》裡說:「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癒,後仍用藥爾。」神醫扁鵲和藥王孫真人的這種「先食療、後藥物」的思想對於這個時代的我們更有啟發意義!

現在的社會,很多人一有病就進醫院,然後就大把大把吃藥,醫生和患者都「習慣」了吃藥要吃很多才見效。胡塗醫經常給親友們開中藥方都是一、兩劑,很多人吃過藥病好了還老問我再開多幾劑「鞏固療效」,真讓我哭笑不得。《黃帝內經》說:「一劑知,二劑已。」古代的中醫,哪有一個病開幾十劑藥的道理呢!一副藥也是能把病治好的。

所謂「藥食同源」是指藥物和食物同樣可以是生命能量的來源,更指食材本身具有藥物和食物的雙重功效。比如我們中國人常吃的「山藥」(即淮山),既是一種食材(很多時候被當蔬菜吃),更是一味中藥材,具有潤肺益腎、養胃補脾等功效。

當然,其最直接的「療效」是治療肚子餓。從天然食材中攝取能量(理解為「營養」吧),是最天然、最健康、最「科學」的方式。山藥這款食材,現代醫學也指出它含有維生素、蛋白質等多種營養成分。中國的老祖宗早就知道山藥可以治療多種疾病了,諸如胃炎、尿頻尿急、糖尿病等症,山藥都是好「藥」。

食療的難點是根據不同的體質乃至病情選擇適合的食材。中醫對藥膳的獨特認識,也是基於食物的性味,依循季節的變化去選擇食材,所以要懂食療,就不能不瞭解各種食材的性味—食物的四氣五味。

食物的四氣五味

所謂「四氣」,也叫「四性」,指寒、涼、溫、熱 4 種屬性。如果寒熱的偏性不明顯,就歸於「平」性。

所謂「五味」,是指甘、苦、辛、鹹、酸。對應人體的五臟就是脾、心、肺和腎(主要是肺)、腎、肝。若偏性不明顯,就歸於「淡」味。

不管是食材本身的「味」道,還是加入的佐料(調味品)的味道,對五臟都有不同的作用,但也要謹記不能過量。比如苦味,能把人的心火去掉,苦的另一個作用是固腎,能把腎精鞏固住。所以,年輕時有意識地吃點苦,到老了絕對有好處。吃苦也得掌握度—少量的苦能開胃,但吃多了也會傷胃度—這番話我今天在傳承群裡的「每日宜忌」裡有提到。

同樣的,甘味入脾,但是肥甘厚膩太過,也會礙脾。肥甘厚膩,也是現代人的通病。油膩的食物,比如烤肉、炸串、大量的肉食,越是看起來誘人的東西,油就越多。

肥甘厚膩礙脾,生冷寒涼敗胃。甜膩、油膩、黏膩的食物吃多了,都會導致脾胃受傷。脾胃受傷後,功能變弱,吃進去的食物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運化水濕的能力也差,時間一久,氣血不足,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不能及時排出去,堆積在一起腐敗發酵,變成痰濕、濕熱、濁氣。胖胖的大肚腩和嗓子眼裡的痰,就是這樣來的。

食物的五味好判斷,四氣可不容易了。那麼,怎麼判斷一種食物、藥材的寒涼溫熱四氣呢?

一般來說,食物的寒涼溫熱四性,其實也可以從吃完食物後身體的反應來體察。比如吃完苦瓜黃豆排骨湯後,會覺得解乏、清爽甚至清涼,即說明苦瓜屬於寒涼性的;又如吃完四川麻辣香鍋之後,身體會覺得舒爽、冒汗、特別是在冬天的話,還覺得有一股暖意,說明這類辣椒類的食物是溫熱性的。

「藥食同源」是指藥物和食物同樣可以是生命能量的來源,更指食材本身具有藥物和食物的雙重功效。Pexels by Chinese Medicine Podcast Podcast
「藥食同源」是指藥物和食物同樣可以是生命能量的來源,更指食材本身具有藥物和食物的雙重功效。Pexels by Chinese Medicine Podcast Podcast

除了四氣五味,還得懂食物的「歸經」才能吃得更加健康

這就要了親命了,哈哈。「歸經」的認知,可是一種內證的功夫,不經過古傳中醫的傳承訓練,不可能體證出藥物、食物的歸經。不怕,死記硬背就好!

其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這方面的「常識」,只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比如「枸杞子清肝明目」這樣的「常識」,很多中國人都有。這句話說明枸杞子歸入肝經,服用有益於肝臟健康,由於肝開竅於目,因此也有助於提高視力。

食物的歸經與升降沉浮

所謂「歸經」,「歸」是指作用的「歸附」,而「經」呢,是指食物、藥物之「氣」在人體所走的經絡。

比如大家日用的生薑,有發汗解表,溫肺止咳,溫中止吐等作用。稍微有點兒中醫常識的都懂,生薑肯定歸入肺經。肺主皮毛,出汗的部位在皮膚毛髮。此外,生薑還歸入脾經和胃經。「溫中止吐」,所謂「中」是「中土」—脾胃嘛。

通過食材、藥物的「功效」也推斷出其歸經。那麼大家說香蕉「歸」啥「經」呢?若你不懂內證體察,得懂香蕉的「功效」才好判斷。香蕉有潤腸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顯然,香蕉歸經:肺經和大腸經。如此這般,舉一反三,中醫才可以學得會!

除了四性五味,食物跟藥物一樣,也有「升降沉浮」。所謂「升降沉浮」是指食物的「趨向」。人體活動本身就有升有降有沉有浮,人體的這種升降沉浮失調失序不平衡了,也會導致人體產生疾病。

人體產生疾病的部位於是有上下內外的不同「趨向」:

向上:如嘔吐、哮喘、咳嗽等。
向下:如拉肚子、脫肛、女士陰道不正常淋漓出血等。
向內:如怕冷、怕熱、頭痛等。
向外:如盜汗、自汗等。

因此在治療上便需要根據病情,選擇適合的(相類似的)食物和藥物來幫人體「糾偏」。

那麼如何知道藥物特別是食物的「升降沉浮」呢?沒有內證功夫的,只好從其四氣五味上推斷了。特別是食物,其四氣五味與屬性,決定了其作用趨向。比如,上面所說的生薑、蔥、蒜、辣椒等,性味溫或熱,其「屬性」就屬「陽」,其趨向大多為「升浮」;又如,蓮子、冬瓜、杏仁等,性味涼、寒,屬性為「陰」,其趨向大多數就為「沉降」。

真傳一句話:上表用升浮,下內用沉降。意思就是:病症在上、在表,則用升浮性能的食物來調理、改善病情。病症在下、在內者,則用沉降性能的食物來對治!

升降沉浮還可以通過烹飪來實現。比如酒炒則升,鹽炒則降,薑汁炒則散,醋炒則收斂,等等。舉一反三可也!

(本文作者為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第16代嫡傳;原文刊載於胡塗醫《醫易閑話:古傳中醫傳人胡塗醫,貫通醫道與易學的88堂醫易合一課》/三采文化出版)

《醫易閑話:古傳中醫傳人胡塗醫,貫通醫道與易學的88堂醫易合一課》/三采文化出版提供
《醫易閑話:古傳中醫傳人胡塗醫,貫通醫道與易學的88堂醫易合一課》/三采文化出版提供

成為健康遠見Line好友,讓健康更貼近你的生活!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