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AI 發展中,全球最被看好有發展紅利的就是美國的技術優勢,以及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鏈。但在全球英國媒體《Tortoise Media》 AI 指數評比中僅排名第 21(共有 83 個國家評比),略跟不上市場期待,特別是在研發和產業化方面表現不佳。面對這項警訊,於今(22)日舉辦的「台灣 AI 產業年會」,產官學界專家提出 3 大轉型方向。
方向一:軟硬體整合,成為 AI 解決方案提供者
首先,台灣必須突破單純硬體製造的框架。前科技部長陳良基直指:「算力對 AI 來講是假議題,使用者要的是 AI 能力不是算力。」他強調,台灣應該善用在 ASIC、晶片算力和 AI 伺服器的優勢,邁向更高層次的發展。這個觀點揭示了台灣在 AI 時代的關鍵轉型方向:不能只滿足於做全球的「AI 硬體供應商」,而是要成為完整的「AI 解決方案提供者」。
在 AI 指數評比的細項分析中,台灣的優勢和弱點都十分明顯。例如基礎建設排名第四,展現了台灣在硬體領域的實力;但研究發展(research)僅排名第 27,產業發展(development)排名第 15,反映出台灣在軟體研發和產業化方面的明顯不足。資訊軟體協會理事長沈柏延進一步指出,台灣不僅在 AI 技術研究的國際發表量偏低,在新創投資和 AI 產業化的程度上也相對薄弱。
面對這樣的挑戰,陳良基提出願景:台灣應該從半導體代工(Foundry)升級為 AI 模型代工(AI Model Foundry)。「我希望將來黃仁勳口中講的台灣是 AI 的中心,是整個全球 AI Model Provider (AI 模型提供者)的中心。」這個願景不僅是戰略定位的轉變,更蘊含了龐大的商業價值。透過整合硬體實力與軟體服務,台灣可望創造比半導體更高的產值,「軟體的加值可能比台積電 59% 的毛利還要更高,」甚至出海打國際盃。
要實現這個願景,台灣必須強化 3 個關鍵環節:提升 AI 技術研發能量、加速軟體人才培育、深化產學研合作。特別是在智慧醫療、金融領域,台灣已經展現出軟硬整合的成功案例,也證明台灣確實有能力在全球 AI 供應鏈中扮演更關鍵的角色。
方向二:邁向「AI 產業化」,避免資源重複投資
面對 AI 浪潮,台灣面臨的抉擇是追求「產業 AI 化」(將 AI 技術整合到現有產業),還是推動「AI 產業化」(將 AI 視為一個獨立產業發展與商業化)?專家們的共識明確指向後者。
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指出,目前許多企業在 AI 發展上出現重複投資的情況,每家企業都在建置昂貴的基礎設施,不僅造成資源浪費,更可能影響企業的永續發展。推動 AI 產業化的核心理念,在於建立一個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透過專業分工降低企業導入 AI 的門檻,同時提高投資效益。
杜奕瑾指出,未來 AI 發展的重點將從通用型大模型轉向專業化應用。「企業不需要全知全能的 GPT,需要的是受專業訓練、謹言慎行的 GPT,」他強調,通用型 AI 可能會產生幻覺、偏見,或是回答超出業務範圍的問題,反而增加企業運營的風險。相比之下,專注於特定領域的 AI 不僅能確保準確性,更能為企業創造實質價值。
陳良基從產業結構提供具體的發展藍圖:建議效法台灣 PC 產業的成功經驗,採取垂直分工模式:「台灣把 PC 做垂直分工,一個主機板就養活了數百家公司,因為它適當切割成每個模組後,讓很多中小企業都能成長。」這種模組化策略若應用在 AI 產業,不僅能避免資源重複投資,更能讓不同規模的企業在產業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且隨著全球資料中心用電量持續攀升,企業在追求 AI 創新的同時,也必須考慮永續經營的問題。杜奕瑾表示,透過發展專業化的 AI 模型,企業不僅能降低開發和營運成本,更能確保資源使用的效率,打造永續的競爭優勢。
這種專業化的發展模式特別適合台灣的產業結構。透過將 AI 功能模組化,並建立清晰的介面標準,大型企業可以專注於核心技術的研發,中小企業則能在特定應用領域發展創新解決方案。這不僅能促進產業升級,更能幫助台灣在全球 AI 供應鏈中建立獨特的競爭優勢。
方向三:建立數位基本法,完善產業發展框架
在全球 AI 指數評比中,台灣的營運環境(Operating Environment)排名第 71,這個警訊凸顯出法規體系急需升級。資訊軟體協會理事長沈柏延指出,台灣目前缺乏統一的數位治理方針,從數據所有權、個資保護到電子簽章、身份溯源等基礎議題,都需要更明確的法律規範。
舉例來說,在電商領域就面臨複雜的數據歸屬問題:平台上的客戶資訊究竟應該歸電商企業所有,還是上架產品的廠商?若發生資料外洩或濫用,責任該如何認定?這些都是數位經濟時代亟需釐清的基本問題。
與此同時,全球數位治理正進入新的階段。歐盟在 2024 年實施的《人工智慧法案》(AI Act)將對全球產生深遠影響。杜奕瑾認為,這不應被視為限制,而是台灣的重要機遇:「可信任科技是台灣的強項,抗拒是因為不夠了解。」他建議企業應及早採取行動,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營運模式,如此才能在全球市場中搶得先機。
沈柏延進一步建議,台灣應該加速推動數位基本法的立法進程,建立跨部會的數位治理機制。這不僅能為產業發展提供明確的法律保障,更能確保資源的有效配置,推動台灣在全球 AI 產業鏈中站穩腳步。
參考資料:《Tortoise Media》
核稿編輯:王宥筑
延伸閱讀
獨占 AI 晶片 9 成市占!《晶片戰爭》作者預警:台積電、輝達 2025 年將遭遇「這件事」
AI Agent 是什麼?如何完成複雜任務?3 大工作步驟、5大類 AI 代理一次看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