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拯救退化行動力卡關 一次性自體軟骨再生修復技術

商傳媒

更新於 2024年12月27日07:16 • 發布於 2024年12月27日06:49 • service@sunmedia.tw (商傳媒 SUN MEDIA)

商傳媒|記者吳安妮/綜合報導

運動風潮掀起 關節軟骨損傷案例攀升

根據台灣健保統計,2021年有超過86萬人因膝關節不適而就醫,其中約3萬人已嚴重到需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林冠宇醫師說明從國外文獻指出,在超過60%的關節鏡檢查中可觀察到軟骨損傷,成因可能包括外傷、運動傷害、退化性關節炎、骨壞死或骨軟骨剝離。由於軟骨缺乏神經及血管,其一旦受損便無法自行修復且會持續的惡化。隨著全球運動風氣高漲,運動員在國際賽事上的卓越表現令人振奮,但運動傷害帶來的挑戰也不容忽視。近年來,因高強度訓練和意外導致的關節軟骨損傷案例頻繁發生,甚至成為年輕就行動力卡關的重要因素。

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 行動力卡關患者的福音

高雄榮民總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林冠宇指出,傳統治療膝關節退化的方法包括藥物、注射消炎針以及全膝關節置換術(TKA)。然而,對於多數患者而言,TKA因使用年限限制及術後疼痛復健的不確定性較非理想選擇。

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應運而生,成為針對關節退化早期患者的新解方。這項技術不僅適合運動員,更是所有受關節退化軟骨損傷困擾患者的福音。醫師解釋,該技術利用患者少量健康軟骨,經處理後移植至缺損部位,在微創關節鏡手術下完成,整個過程不需一小時,術後傷口破壞較小、疼痛較低且恢復較快速。

案例分享 年輕患者重拾行動力

蔡先生,33歲,是正值打拼奮鬥的年紀,六個月前因車禍導致左膝關節疼痛,並伴隨著關節內磨擦及卡卡的不適感。經過外院半年的復健及多種關節注射治療後,仍未解決困擾,蔡先生最終選擇到高雄榮民總醫院求診。在林醫師安排進階影像檢查後,經核磁共振(MRI)發現他患有左膝關節的股骨剝脫性骨軟骨缺損。這一診斷讓患者感到焦慮,尤其是正值打拼奮鬥的年紀,他非常擔心這不只會影響活動能力甚至困擾未來長遠的生活。

在主治醫師林冠宇主任的建議下,蔡先生選擇了經關節鏡的自體軟骨修復手術。林醫師指出,這項手術不僅時間較短、創傷較小,還能利用病人的自體軟骨細胞進行修復,避免了傳統手術所需的細胞培養時間。

臨床數據證實療效獲國際認可,2024年最新臨床研究結果發表於美國權威醫學期刊《Arthroscopy: The Journal of Arthroscopic and Related Surgery》,證實此技術追蹤2年後軟骨有較好的修復,並在恢復高強度運動能力方面優於傳統骨髓刺激術。(參考學術文獻https://www.arthroscopyjournal.org/article/S0749-8063(24)00302-5/fulltext

醫師提醒 及早就醫是治療關鍵

林醫師強調,許多患者因害怕手術延誤治療,導致膝關節退化加劇,最終僅能選擇效果有限的治療方式。他多次提醒,若膝痛超過2至3週,伴隨腫脹或緊繃感,應儘速就醫檢查,透過MRI等影像確認病因,才能及時治療,避免進一步損傷。

新技術的三大優勢

一次性自體軟骨修復技術的核心特點為,「不需體外培養」直接利用自體細胞,避免多次手術;「傷口較小、恢復較快」微創技術減少組織損傷,術後短期內有助於行走;「適應多類病症」包括行動力卡關及軟骨剝離性損傷等。

軟骨損傷年輕化的解方 治療術式比較

圖/高雄榮總提供
圖/高雄榮總提供

隨著科技與醫療技術的進步,關節軟骨損傷的治療手段逐步完善。不管是對於運動愛好者或是年長者的關節退化所造成的軟硬骨缺損,這項新技術有助於蓋善患者病痛,及提升生活品質與重拾運動能力,為運動醫學領域開啟新篇章。

(首圖為高雄榮總運動醫學科主任林冠宇醫師解說關節微創軟骨修復技術,來源:高雄榮總)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