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人忙碌的生活,導致心肌梗塞等心臟疾病的發生率上升,猝死率之高,令人聞之色變;「預防重於治療」雖是老生常談,但「防患未然」仍是遠離心臟疾病最直接的方法。
衛生署雙和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明佑指出,所謂心肌梗塞,指的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血栓或持續痙攣等,導致冠狀動脈或其分枝阻塞,心肌因長時間缺血、缺氧而發生壞死。
其實心肌梗塞常無任何前兆,胸悶說來就來,不太會胸悶,常在1個月後才逐漸心肌梗塞;但有少數患者,會有近幾天覺得胸悶、胸痛、呼吸喘、脖子僵硬、肩膀痠痛、下巴牙齒疼痛,甚至轉移到背部疼痛等症狀,源頭只有一個,就是心臟造成的神經轉移痛。
洪明佑指出,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可能合併有冒冷汗、臉色蒼白、四肢冰冷、頭暈、噁心、嘔吐、胸部壓迫感、胸痛幅射到肩頸背、休息無法解除、全身虛弱無力、疲倦、疼痛持續超過20分鐘以上等症狀。
當這些症狀出現時,在送醫前可先以這3種方式自救:
1、喝點熱開水。
2、做吞嚥動作或咳嗽動作等。
3、開窗,呼吸新鮮空氣,深呼吸。
這些自救方法所產生的胸壓和震動,與心肺復甦術CPR的胸外心臟按摩效果類似,此時用力咳嗽可以贏得一些時間,是個不妨一試的自救方法;此外,按摩、搖晃等的作用不大。
很多患者一感到胸悶、不舒服時,往往覺得忍一下就好了,卻很容易忍出問題。每個人發生心肌梗塞的症狀並不見得一樣,洪明佑強調,一旦有胸悶、胸痛等症狀,在胸痛開始的12個小時之內,一定要就醫治療,只要能在12小時內用心導管打通被阻塞的血管,通常就沒有問題了,但12小時的治療黃金期,常被很能忍的患者浪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