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質比量更重要!
只要付出心力,即使沒有親自育嬰,不管是24小時托嬰或是日托,你都可以擁有緊密的親子關係!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劉黛玲表示,雙薪家庭爸媽因為無法整天照顧孩子,當起假日父母的情況越來越多,但能不能與孩子擁有良好關係,關鍵在於親子互動的品質,只要持續給予孩子愛和關心,並在有限時間內有質量地陪伴孩子,就算不是親自帶孩子,彼此還是可以擁有好感情。
孩子在1歲半以後,依附關係會進展到多重依附的階段,這時期孩子除了主要照顧者外,也會開始認識其他家人或其他人,以及父母、祖父母稱謂的區別,也會漸漸了解父母所代表的意涵。換句話說,陪伴,質比量更重要!否則即使親自帶小孩,但爸媽只忙自己的事,對孩子的哭鬧不予回應,孩子久了也會產生焦慮的情緒。
幫孩子選擇有愛與回應的照顧者
寶寶特殊依附關係的發展始於6、7個月左右,這同時也是依附關係建立的重要階段,這時給予寶寶足夠的回應,大腦會產生愛與被接納的安全感,是依附關係發展的關鍵期,這階段照顧者若能提供寶寶足夠的安全感,並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長大後即使與主要照顧者短暫分離,情緒波動也不會太大,對未來人格發展、人際互動有很大的影響。所以爸媽選擇保母、托嬰中心或祖父母托嬰要多方考量,若照顧者只能提供寶寶基本需求,如餓了餵奶、睡覺,沒有提供足夠的愛與互動,或是頻繁更換照顧者,都可能會影響寶寶日後依附關係的發展。依附關係的發展重點在於照顧者是否穩定,以及照顧者的品質。
5個相處技巧,假日父母與寶寶也很親
如果無法與寶寶朝夕相處,那麼務必把握假日接回寶寶相處的光陰,劉黛玲醫師教爸媽5技巧,讓你善用有限的時間,拉近與寶寶的距離!
技巧1:平常用照片、視訊增加熟悉
平常可請照顧者多給寶寶看爸媽的生活照,也可多跟寶寶進行遠距離視訊,不要認為寶寶還小不懂,透過照片和視訊給寶寶看爸媽每天做哪些事、上班的環境,都能建立爸媽在寶寶心中的形象,與情感的連結。
技巧2:明確約定好回家的時間
跟孩子講清楚接送的時間,讓他知道爸媽何時會來何時離開,都會讓孩子比較安心,才不會覺得父母親突然消失不見。大約3歲左右開始,孩子會慢慢認識一些數字、顏色,可慢慢教他星期的概念,如星期一至五在保母家,星期六爸媽會接你回家,可藉由重覆跟孩子說明,增加他的安全感。當孩子還無法理解星期的觀念但認識一些數字時,可指月曆給他看,或是教他撕日曆,撕到第幾張爸媽就會來接他,讓他明確了解何時會分開、何時會在一起,約定後爸媽一定要信守承諾。
技巧3:相處時盡量多安排親子互動時間
假日接回孩子時,爸媽也要常跟孩子互動,一起玩遊戲、唸繪本給孩子聽,親子互動對孩子與父母關係的建立很重要。劉黛玲醫師提醒,即使只有白天托嬰的寶寶,但晚上回去若和爸媽互動少,親子關係仍可能不及遠距離托嬰,卻保持親密互動的感情。因此親子關係的建立重點在於跟孩子互動的時間,是否有付出時間和精力去陪伴。
技巧4:假日的照顧由爸媽親自接手
爸媽假日照顧孩子時,盡量由自己接手,不只是遊戲的互動,生活照護如洗澡、吃飯、穿衣服等,都親自料理。爸媽千萬別認為上班很累,假日只想休息,這些都是和孩子對話和互動的重要過程。
技巧5:隨時了解每個階段成長過程並多稱讚
此外,爸媽可以多詢問保母或祖父母關於寶寶的成長情形,例如,最近剛會走路、會自己吃飯或學會哪首歌等,回家時可以一起做並給予鼓勵。
寶寶不想跟爸媽相處怎麼辦?
劉黛玲醫師叮嚀,寶寶從6、7個月開始是特殊依附關係的階段,這時會開始黏著主要照顧者,尤其到1歲半時分離焦慮會達到高峰,常會黏著主要照顧者,此時爸媽接觸孩子時,孩子哭泣不給抱或不要跟爸媽回家都是正常的現象,爸媽不須太著急,通常在1歲半後慢慢學習接受多重依附關係後,分離焦慮會逐漸改善。
別因為聚少離多,就溺愛、不管教孩子!
有些爸媽因為平時較少跟孩子互動,因此產生罪惡感、愧疚感,會用物質或溺愛方式去彌補孩子,甚至不敢管教,可能會衍生更多教養問題。
劉黛玲醫師表示,爸媽還是要堅持管教原則,必要時仍須糾正孩子的行為,一開始孩子可能會有一些情緒反應,如「我以後不要回家了!」、「我不喜歡你了!」等,基本上這些現象是暫時的,只要持續給予關心、愛和互動,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就會漸漸改變。建議爸媽面臨孩子這樣的話而出現憤怒、生氣的情緒時,第一時間可以先離開當下的情境冷靜,等自己冷靜後,而孩子的情緒也緩和下來再進行溝通。
當孩子長期交由祖父母照顧時,爸媽如何與他們溝通教養意見呢?劉黛玲醫師建議:「大事溝通、小事忽略!」日常生活一些小習慣如吃零食、吃飯餵飯等,不至於造成危險或嚴重行為的結果,可以假日時慢慢糾正;但若涉及安全問題,像是汽座的使用、餵食不明偏方等,則要和祖父母溝通,溝通過程態度應放軟、尊重為原則,盡量減少衝突。
何時把孩子長期接回較好?
不可否認,依附關係的建立,6、7個月以後是重要的階段,劉黛玲醫師強調,若工作時間許可,越早將孩子長期接回越好。5歲前是依附關係建立的重要時期,這個期間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會多於同儕。隨著年紀增長,尤其到國小中高年級以後,生活重心會逐漸轉移到同儕。因此越晚接回孩子,能建立親子關係的機會越少。
接回孩子同住後,多給適應的時間
孩子與爸媽原本若處於遠距離相處,忽然改變成長期同住後,可能會面臨不能適應與原本不同的生活,轉換期間可能出現常常哭鬧、睡不好、情緒等問題,這時爸媽要盡量陪伴,同理孩子的感受,但仍應堅持教養原則,不可因此而溺愛。
此外,在孩子剛接回幾個月、還處在轉換過程中,可以考慮讓他有機會回去看看之前的主要照顧者,不論是保母或祖父母,讓他們六、日見見面,緩解孩子不安的情緒。劉黛玲醫師提醒,每個家庭狀況不同,每個孩子個性和特質也不一樣,應該找尋適合自己和孩子的相處方式,有些孩子適應很快,有些孩子轉換環境則需要較長的時間,「但持續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後,孩子都能夠逐漸適應。」
劉黛玲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神經學科碩士班、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迦樂醫療財團法人迦樂醫院主治醫師
現任: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精神學科助理教授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