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腸胃愛做怪,其實是這問題沒顧好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更新於 2020年11月03日03:34 • 發布於 2020年11月05日03:50 •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作者/王健宇  整輯/黃慧玫  圖片設計/Kato 文章&圖片出處/摘錄自出色文化《醫生說你根本就沒病:只是自律神經失調》
交感神經是身體裡負責衝刺、踩油門的夥伴,當人感到緊張、壓力大時,它就會變得活躍、亢奮,因而導致口水分泌減少,出現口乾舌燥、噁心、缺乏食慾等症狀;可是當放鬆下來,換副交感神經上場時,有助唾液分泌增加,刺激食慾
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者間失去協調性時,副交感神經難以發揮作用,胃腸蠕動便會隨之改變,反映在腸胃及消化道上,出現打嗝、腹痛、腹脹、放屁、腹瀉、便秘、噁心、嘔吐等症狀。這時若再不調整生活、飲食習慣,或是不懂得調節壓力和情緒,久而久之會變成慢性腸胃病,如長期便秘、慢性腹瀉等慢性腸胃疾病
大腸激躁症問題不是腸胃,而是心
病人的腸道功能產生障礙,一個很常見的疾病─大腸激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簡稱腸躁症),目前病因不是很明確,但大多被認為是跟壓力相關。國際間的診斷標準是依據「羅馬準則III(Rome III criteria)」: 

每個月至少有三天連續或反覆出現腹部不適或腹痛症狀,至少3個月以上。同時合併下列3項症狀中的兩項以上,且經生化檢驗後已排除其它可能引起相似徵狀的疾病與生理結構上等方面的問題。
• 腹部不適或疼痛在排便之後症狀可以改善 
• 伴隨排便次數的改變(每天3次以上或每週少於3次) 
• 伴隨排便形態的改變 (軟便、水便、不成型、顆粒狀或硬便) 

腸躁症根據排便內容又可分三種類型:1.便秘型2.腹瀉型3.腹瀉和便秘交替的混合型其中病患症狀最輕微的是一緊張就只有肚子痛現象,然後再慢慢呈漸進式發展到1、2兩種型態假如感到疼痛的時間很短,而且只要上完廁所後即可獲得紓解,那麼就不需要特別就醫。
比較特殊的是,臨床上碰到的大腸激躁症的女性病患多以便秘、長時間不排便的居多;而男生則多為腹瀉型,呈現在外觀上體型多半羸瘦、看起來一副營養不良的模樣,因為不管他怎麼吃都無法消化吸收。一般醫師治療大腸激躁症主要均以緩解患者的胃腸道症狀為目標, 較常開立軟便、止瀉藥, 以及緩解腹痛的解痙攣藥物等。
近年來,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的混合型大腸急躁症病患,在比例上增加很多, 在此特別提醒混合型病人遭遇腹瀉情況比較嚴重時, 前往就醫千萬不能只有告訴醫生你一直拉肚子,必須要開立強效止瀉藥; 這一類型的腸躁症治療方式需要的是「 健胃整腸調節劑」,萬一你吃了止瀉藥, 雖然不再拉肚子, 但接下來反而會持續便秘, 變成便秘型腸躁症。不管哪一種類型的大腸激躁症,都要切記不可接觸奶製品, 諸如牛奶、奶茶以及豆漿、米漿、含奶咖啡等,尤其是腹瀉型腸躁症
腸躁症症狀經常會為個人參加考試、重大會議或工作等場合帶來困擾,許多病人常會問我到底能不能完全好?我的答案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三分努力,三分效果。」什麼意思? 
相信醫生診斷、相信藥效,走出診間後心情就改善了三分之一, 再經過適當的用藥,病情就會漸漸進入一個良性循環之中。
比方便祕型的原本一緊張每週只能排便一次,經由吃藥變成3至5天一次,那就是改善了。但是看診、拿藥,吃藥,治療效果只有60分;下一步病患一定要有調整自我身心的意識,把藥物的治療角色慢慢減至最低,因為規律的飲食習慣,情緒、精神的穩定才是腸躁症的最佳解藥
初期比較合理的期待應該是,以腹瀉型患者為例,本來是三餐吃完就立刻跑廁所,拉肚子,碰到特殊狀況又拉,一天可能3至5次, 但若能藉著適當方式控制在固定時間發生,如每天三次而且都是在飯後,而不會產生排便失控的尷尬情形,相信就能減少很多困擾,也就是病情改善,心情跟著變好,如此良性循環下去,飲食、心情、藥物三合一療法,就對了。
針對便秘型腸躁症或是長期為便秘所苦的病人,使用藥用等級的纖維包可以解決現代人每日膳食纖維不足的問題。營養學建議成人每天需25至30公克的膳食纖維,國人飲食精緻化的結果,導致大多數人無法達到上述要求,加上其他因素,臨床上長期便秘的病人愈來愈多。
使用纖維包,成為另一種非藥物的方便療法。以前的纖維包成分溶解度較低,口感較差,現在有水果口味又易溶解的纖維包,加在早餐的飲品中,可增加美味,又可讓糞便軟化,排便輕鬆,甚是好用。

【延伸閱讀】

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2

  • 小林
    我腸燥症快三十年了,壓力,飲食,生活作息都有影響。看過無數醫生都說沒藥醫…最後就是多運動,並找出適合自己的飲食形態,才能慢慢改善。
    2020年11月05日09:15
  • Wayne
    口臭,說明口業重。
    2020年11月05日05:06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