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名女性靠著「AI試管嬰兒」技術,以47歲高齡生下一對龍鳳胎,引起討論與關注。AI試管嬰兒是什麼?真的能解決熟齡生育的問題嗎?
這名女性結婚16年,34歲開始,為求子嘗試進行試管嬰兒(IVF),但胚胎植入3次都失敗,在使用AI試管嬰兒技術後,終於成功在去年47歲時生下一對龍鳳胎。
AI試管嬰兒是以最熱門的AI演算法,透過分析試管嬰兒資料庫內胚胎發育、影響因素等資料,以「智能選胚」方式,協助求診夫妻找到最合適的胚胎。
AI助攻,有望提升試管嬰兒成功率
除了找到胚胎,AI還可以針對精子進行精準顯微注射,也可以應用在實驗室中。茂盛醫院板橋院區院長趙光漢表示,目前顯微注射操作仍以人工為主,若未來能將AI更好地導入,就可以非常精準、幾乎不會失敗;實驗室則可透過導入AI控制系統,自動調節出光線、溫度、濕度,同時也對揮發物進行偵測與分析,助胚胎師一臂之力。
在AI協助下,有望將41歲以上、使用本人卵子的高齡懷孕成功率,從原本的5~10%提升至80%以上。
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楊博凱則認為,未來AI的選胚胎能力,有機會與資深胚胎師並駕齊驅。同時,因並不是所有醫療院所都駐有經驗豐富的胚胎師,若能將相關技術應用在較為偏遠地區,相信會有一定幫助。
人工生殖技術愈來愈精進,AI試管嬰兒也被稱為「第4代試管嬰兒」,但是真的代數愈高就愈厲害嗎?
試管嬰兒「一代接一代」,醫師:代數愈高不代表愈厲害
趙光漢表示,國際上其實不會以「某某代」來稱呼試管嬰兒,因為做試管嬰兒的夫妻,可能會同時用到不同方法,不是代數愈高就愈厲害。楊博凱則強調,試管嬰兒相關技術的發展,是為了對應適應症。像顯微注射就是應用在精子數量或活力不好的狀況,如果精子沒有問題,即便相關技術呈現的代數較高,也無需使用。
趙光漢說,像是先前有一對夫妻各自帶有地中海貧血基因,因擔憂試管嬰兒可能會有4分之1機率產下有地中海貧血的小孩,便選擇使用被列為第3代的染色體分析,同時也使用被列為第2代的顯微注射法。後來因該胚胎是無法發展成成熟胚胎的「萎縮卵」,再以第3.5代的次世代基因定序法,做子宮內膜容受性檢測(ERA)算出著床窗期,赫然發現誤差竟然有30小時,調整後順利產下一子。
試管嬰兒須「天時地利人和」,年紀愈大愈難成功
目前台灣試管嬰兒成功率近40%,排名全球第2,僅次美國。根據國健署《2021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指出,女性年齡小於35歲的活產率為34.7%,但到了38~40歲時,活產率將降至20.6%,等到超過40歲,這個數字更是「直直落」到僅剩7.7%。
楊博凱指出,造成試管嬰兒失敗的原因,普遍與夫妻超過適孕年齡有關,年紀愈大愈難成功。不過,確切因素也可能很複雜,不見得單純只是年齡。趙光漢表示,試管嬰兒失敗,可細分為以下3點:
1. 胚胎品質:胚胎品質受卵子及精子品質影響,如果卵子和精子品質好,結合出來的胚胎品質好的機率較高,反之則較低。精卵的好壞本身除與年齡有關外,也和夫妻平時的生活型態、飲食習慣等息息相關。例如夫妻雙方或有一方會抽菸、酗酒、習慣性熬夜或肥胖等。除了習慣外,生活壓力對胚胎品質也有不小影響,因壓力影響情緒、情緒影響荷爾蒙,就有可能造成試管嬰兒療程失敗。
2. 子宮內膜好壞:主要又可以受到「構造」、「發炎」及「時辰」3因素影響。構造部分,如果子宮內膜太薄(小於7mm)就不適合著床;子宮內膜因大腸桿菌、黴漿菌等壞菌感染,出現急性或慢性發炎,恐會干擾胚胎著床;時辰因素則為,子宮內膜僅有特定時間才會接受胚胎著床,意味著胚胎在非著床窗期出現在子宮內膜時,就有可能「登陸失敗」。
3. 胚胎與內膜的互動:胚胎穩固地著床至女性的子宮內膜中,是成功懷孕的必要條件之一。因此,除了精卵品質、子宮內膜的構造、發炎及時辰外,也須考量內膜內的免疫變化、荷爾蒙與胚胎之間互動的良好與否。
至於面對試管嬰兒失敗,改用AI智能選胚,是否就能保證產子?對此楊博凱表示,如果能挑的胚胎數量少或品質都不佳,就像「要在爛蘋果中,選一個比較不爛的」一樣,意義不大。美國研究就指出,45歲以上女性使用自己的卵進行試管嬰兒,成功率小於1%,機率微乎其微。因此,年紀超過40歲的夫妻,可能須以「借卵」的方式,以其他女性的卵子完成試管嬰兒。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