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兒喊13K不夠花,媽苦惱「大學生要給多少生活費?」他用30年物價指數算出合理價:養成孩子理財好習慣

幸福熟齡

更新於 02月07日09:19 • 發布於 02月07日09:19

作者 : 樂透人生─吳家揚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編按:今年的學測成績將在2月底放榜,攸關逾12萬名學子的未來發展,不過隨著物價調升,卻有網友先煩惱起該給上大學的兒子多少生活費?

日前有位媽媽在網路論壇發文表示,兒子將到台中讀大學,對於每月只給他1萬3的生活費感到不滿,直指同儕上大學後,父母都至少會給2萬當生活費,讓月薪才3萬多的媽媽感到為難。

原PO要兒子去找打工補貼,兒子卻說大一就該享受新鮮人生活,至少升上大二再打工。原PO苦惱之際,只好上網詢問:「台中讀大學到底1個月要給多少生活費才夠啊?」

原PO解釋,她定義的「生活費」包括每天3餐、機車油錢之類,偶爾可能跟同學出遊、看電影。至於每學期的學費、手機費、住宿費,媽媽這邊當然會支出,「真的要給到2萬才夠花嗎?」

網路常有論戰,討論熟齡父母到底該給念大學的子女多少零用金或生活費錢才夠用?這真是大哉問,每個人的狀況一定不同。先定義一下,本文提到的「零用金」,主要是吃飯錢和一些小額支出;而「生活費」是包含食衣住行育樂和學習的所有費用。所以零用金,可能只是生活費的一小部分。

回想30幾年前,我北漂讀大學時(1988~1992),父母提供「生活費」每月5000元,4年都沒調整過,學費和住宿費另計,依那時的物價水準,每月5000元夠吃三餐和負擔機車支出。而交女朋友(很花錢的也沒能力換,只好從一而終變老婆)和買書(大量課外讀物),這些生活花費就要自己想辦法。

我打工的方式比較特別,因為覺得靠體力活很辛苦,只好去號子打工(去券商下單做股票交易)。還好那時投資股票,運氣還不錯,可以加減賺一些小錢來貼補生活花費。自認為大學生活還過得不錯,但和當年的富二代同學相比,完全是不同量級的。

近15年餐飲通膨率已漲150%

經過30多年,主計處購買力換算(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消費者物價指數漲跌及購買力換算):5000*(1+85%)=9250元。如果我以這個金額(每月9250元)來供應子女念大學時的「生活費」,顯然是「吃米不知米價」。近15年來,光是要活著,吃飯錢的通膨率,至少大漲150%以上。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資訊統計網/主計總處統計專區

以我的子女為例,2019年考上國立大學,2024年畢業,大四到國外交換一年(這年總花費近百萬元)。學費大約每學期25000元、大五只修一些學分,費用不到1萬元。因為學校離家裡不遠,平常住在家裡。只要搭公車或騎Ubike,很快可以到學校上課,甚至走路當運動。

他本來是沒資格住校的,大二時遇上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外籍生變少,宿舍空位多,才去體驗8個月外宿生活。其他如MAC電腦、手機和上網費用、課外學習費用、買書錢、國內娛樂、社交活動、買衣服、國內飯店住宿、高鐵交通費、出國旅遊或交換另計,固定每月給的「零用金」是大一5000元、大二10000元、大三12000元、大五10000元。他如果缺錢要另外向我們請款,有時會去打工賺時薪。

為鼓勵子女儲蓄,從出生到現在的壓歲錢和生日禮金,金額隨年紀而增加,只要他願意拿來存銀行,我就會加碼湊整數,幫他和教他買股票或ETF存下來。

但大學時期的我,不但沒有壓歲錢和生日禮金,從大一開始,每年還要包給長輩(2000元)和晚輩(1000元),每年8000~10000元(隨著晚輩人數而增加),雖然不多(1.6~2個月的生活費)也算聊表心意。現在的子女就讀大學時,應該只有很少人會想要包壓歲錢給父母吧。

以前我的生活費每月5000元,也不會「肖想」出國內外旅行和當交換生(那時候法律規定役男必須服役後才能出國,還有家庭因素)。現在我的子女,表面上零用金不多,但生活費也不少。我有記帳習慣,他就讀大學時期,平均每個月的生活費也是非常可觀的。

延伸閱讀:

子女留學、買房,爸媽幫不幫?她用2原則助兒買下獨立宅:「給」與「不給」都是愛

3條件評估零用金、生活費金額

零用金和生活費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可以概分為4點:

1、學校所在地:

如果在雙北市讀大學,一定會有較高的生活成本(包含吃飯、住宿、社交等等開銷)。以前我上班的公司,員工如果到國外長期出差,公司在第2~3個月後,差旅費會打折7~8折,因為公司認為你已了解當地消費方式,知道去哪裡可以找到更便宜的租屋處、餐廳或購物的地方。我們當父母的不用那麼摳,但了解大學所在地的物價,可以設定一個合理的預算。

2、大學生需求:

有些年輕人比較自律,能夠自己掌控花費,就可以給予較少的零用金。若大學生認為錢不夠,可以鼓勵去打工,但要注意職場安全性,體驗勞力或腦力賺錢的經驗,為將來出社會做打算。

3、教育觀念:

我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教他理財,也會給小筆金額教他投資股票和ETF(美股和台股)。「該花的花,不該花的不要花」,是我的信念,也傳承給他。家庭教育花費我也常下重本,都是希望年輕人未來有能力養活自己,不要當啃老族。

現在大學學生每月的「零用金」可能在1萬元以上,而「生活費」可能超過5萬元,具體數字因人而異。父母和子女,可以藉由記帳來實際討論,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

教育孩子理解家庭經濟狀況,別只當「伸手牌」

我認為,如果父母經濟條件好,可以適度提供更多零用錢,但也要避免養成子女依賴的習慣。在雙北就讀的同學之中,總有少數人住豪宅、家裡有傭人,會熱情招待同學,他們(富二代)的觀念和做法,與一般家庭長大的我們,差異甚大。

年輕人都讀大學了,要有自知之明,想要過上流社會的生活,就要靠自己打拼成為富一代,千萬不要怪自己的父母,為何自己不是富二代?

其次,現代人普遍晚婚,當子女讀大學時,當父母的可能已經50歲了,中年失業隨時可能降臨,一旦家庭經濟出問題,就沒有然後了。不只如此,這個年紀的中年人,還需要經濟支援70~80歲的爸媽、扛房貸,而且通膨又這麼嚴重,經濟壓力是很大的。

因此我要奉勸年輕人,現在的社會環境和消費觀念都和以往不同,若你父母親超過55歲,他們兒時還歷經台灣貧窮年代,相信在他們經濟範圍內,應該都是「輸人不輸陣」,盡力給你最好的了。

而且從小到大花了這麼多錢在你身上,他們的退休金卻可能還沒有著落,所以如果你能少喝手搖飲、3C產品不急著換新、追星演唱會和餐廳聚餐能省則省,將這些存下來,日積月累也是一筆錢。

我也要勸熟齡爸媽,不想成為頑固的人,就要接受年輕人的觀點和看法。以前可能沒有特別的娛樂和花錢需求,但現在美髮、美甲、美容、養寵物都很花錢,而且以前的物價,和現在真的完全不能比。

建議熟齡父母可與就讀大學的子女討論,訂定合理的零用金和生活費。18歲已經是成年人了,也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學習費用不能省,如果零用金或生活費不夠,就自己去賺。

此外,可鼓勵子女學習記帳、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學習投資,為未來生活打下基礎。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大S出現感冒症狀到離世僅4天…為何流感奪命?胸腔醫曝「併發重症」致死率飆200倍:1病兆是警訊

工作40年攢1500萬存款,退休才6年竟見底!他42歲提早樂退提建言:3件事千萬不能做

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