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為什麼我們會有中年危機?分析心理學之父榮格點出現代人 2 關鍵問題

經理人月刊

更新於 2022年08月01日10:25 • 發布於 2022年08月01日10:20 • 卡爾・榮格

有人會失去了某一段珍貴的過去,有人則會失去某一段珍貴的未來。我們都會想起某些朋友和同學,他們都是前程似錦的、懷抱著理想的年輕人,可是多年以後重逢,他們已經在沼澤裡乾涸且困在其中。

人生重大的難題從來都不會一勞永逸地解決。如果看起來沒事了,那麼就總是意味著失去了什麼。難題的意義和目的並不在於答案,而在於我們鍥而不捨地和它們周旋。唯有如此,我們才不致於變得愚劣癡鈍而頑梗不化。

社會地位愈鞏固,愈堅信自己的價值觀永遠是對的

在社會裡謀得一席之地,並且扭曲自己的初衷本性以適應這種生存方式,無論如何,都是個相當可觀的成就。那是在自己心裡以及外在世界的一場搏鬥,相當於童年時期為了自我的存在的搏鬥。那樣的搏鬥固然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可是如果我們看到多年後的自己仍舊執著於童年的幻想、預設之類的東西,就會明白當時是花了多少力氣才把它們形構出來的。

在我們青少年時期形成的理想、信念、主導性觀念、心態等等也是如此,我們為了它們而奮戰、受苦、戰勝:它們和我們的本質融為一體,我們宛如變成了它們,於是我們隨興地延續它們的存在,那是那麼理所當然的事,就像年輕人不管願意或不願意,都必須在面對世界以及他自己的時候堅持主張他的自我。

人越是到了中年,他的個人心態和社會地位越是鞏固,他就越加覺得自己是走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找到了正確的理想和行為原則。於是他會預設它們是永遠有效的,並且認定它們是一種美德而信受奉行。

可是人們忽略了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他在社會上的成就是以整個人格為代價才獲得的。太多的人生,太多錯過了的人生,或許就此一直塵封在記憶的貯藏室裡,有時候它們也宛如灰燼裡的零星炭火。

統計上顯示,人到了 40 歲左右,憂鬱症的個案會大幅增加。女性的精神官能症問題一般會更早開始。在這個人生階段,也就是 35 到 40 歲之間,人們心靈的重大改變已經是山雨欲來了。

偏執往往來自於無法揮別青春期、放不下過去的美好

起初當然是不知不覺的變化,只有一些不起眼的徵兆,它們似乎是在無意識裡開始的。有時候是性格的漸漸改變,有時候則是童年時期消失的特質重現,或者是現在的傾向和興趣開始變淡了,而代之以其他傾向和興趣,或者是現在的信念和原則,尤其是道德方面的,會漸漸僵化而固執,到了 50 歲左右則會變本加厲,越來越不容異己而盲目狂熱,彷彿這些原則的存在遭遇到威脅而必須一再強調它們似的。

在成年人身上屢見不鮮的若干精神官能症障礙,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想要讓青春期的心理特質跨越所謂不惑之年(Schwabenalter)的門檻

我們誰沒有遇過那種讓人感動的老先生,他們會一再回頭溫習學校所學的東西,只有回想起他們荷馬(Homer)式的英雄事蹟,他們才會燃起生命的火燄,但是除此之外,他們其實是無可救藥而鐵石心腸的市儈?當然,他們一般而言都有個不容小覷的優勢,也就是說,他們不是精神官能症,而只是單調無聊而泥古不化罷了。

至於精神官能症患者,他們總是不滿現狀而沉湎於過去。正如他們以前沒辦法走出童年時期,現在他們也無法揮別青春期。他們不想面對年老色衰的傷懷,而使勁地回顧過去,因為日薄西山的前景讓他不忍卒睹。

就像幼稚的人害怕看到世界和人生裡的未知事物,到了人生下半場的成年人也會慄慄危懼,宛如那裡有什麼未知而危險的任務在等著他,或者是會有什麼他無法忍受的犧牲和損失,或者是現在的生活太美好而珍貴了,讓他捨不得放下。

(本文出自《榮格論現代人的心靈問題》,商周出版)

延伸閱讀

情緒起伏讓你心很累?廣達高管:8 周正念練習,找回內在動力、擺脫周一憂鬱
樂觀的人不是無憂無慮!正向心理學從 3 個面向,解析找到快樂的關鍵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