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出有大腸息肉時,到底要不要手術切除?聯安預防醫學機構今日公布近10年來接受大腸內視鏡者結果發現,平均每10人就有7人長息肉,有息肉者又有近2成為易癌化的腺瘤型息肉,不能放任不處理。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院長鄭乃源表示,息肉可分為增生型、發炎型及腺瘤型,而其中腺瘤型息肉易有癌變機會,目前研究發現,超過八成大腸癌與腺瘤型息肉相關,透過對腺瘤型息肉統計的觀察,將更有利於早期防範大腸癌。
易癌化息肉檢出率近兩成 8年級生也罹癌
根據聯安10年累積達9萬筆資料統計,性別方面,發現腺瘤型息肉的檢出率在男性中為21.43%,女性為14.65%。男性高於女性。在年紀方面,也發現隨著年紀增長,腺瘤型腸息肉檢出率隨之增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衛福部110年資料顯示,大腸癌中位數為67歲,而聯安110年篩檢出的大腸癌中位數則為44歲,而分析103年至112年十年間大腸癌檢出者有近半數(47%)不到50歲,顯示大腸癌也確有年輕化的趨勢。
鄭乃源舉一年輕案例指出,她是8年級生30歲女性,無腸癌家族史,平時飲食和生活習慣良好,無其他不適症狀,因感覺解便黏糊,經家人安排健檢,檢查出腸道有多顆息肉且在直腸處發現一顆4cm的腺瘤型息肉,經確診為大腸癌一期。如果沒有健檢發現病灶,等到她感覺不適再就醫,可能就會更嚴重。
脂肪肝、喝酒、肥胖 腸癌風險因子
再進一步分析十年間有腺瘤型息肉者的生活型態,發現30.3%有抽菸習慣,32.84%喜愛吃重口味料理,51.35%體重過重,64.59%經常飲酒,而脂肪肝患者更高達64.08%。
鄭乃源再舉一例。一位38歲的科技新貴黃先生,BMI指數27.2,體重過重,平時亦有飲酒習慣。近半年來積極運動健身,體重減輕了8公斤,本來很高興瘦身有成,卻輕忽排便習慣改變,自以為是痔瘡而沒有理會血便等徵兆。經健檢安排大腸鏡檢查,竟發現有多顆腺瘤型息肉及一顆10公分大腫瘤,經確診已是大腸癌第三期!
另一位45歲的上班族,體重過重、輕度脂肪肝,且多年來每天抽5支菸,亦有飲酒習慣,雖然前來健檢時自覺無腸胃相關問題,卻檢出腺瘤型息肉及大腸原位癌。大腸癌早期無任何症狀,因此定期篩檢對於預防腸癌有很大的影響。
及早定期做腸鏡,降低易癌化息肉風險近6成
欲降低易癌化息肉生長風險,鄭乃源提醒,可以把握4個腸保健康的大原則:
1.健康的飲食習慣:
每日水份攝取至少2000~3000 c.c.
養成定時排便習慣
多吃原型食物,白肉取代紅肉
主食優先挑選含纖維量較高的全穀雜糧
蔬菜每日至少2~3碗
水果每日3~4個拳頭
避免超級加工食品
「腸道止息」示範3餐怎麼吃
早餐
聯安營養師徐景宜建議,可以選擇蛋白質及全榖雜糧的組合,如雞腿排蔬菜全麥三明治、無糖豆漿。
午餐
應注重多元營養素均衡攝取,如鮭魚時蔬五穀米餐盒搭配水果。
晚餐
則建議適量的全榖雜糧,如紫米飯或糙米飯1碗,搭配多樣蔬菜與蛋白質,可以選擇涼拌木耳、龍鬚菜、高麗菜等蔬菜共1.5碗,及含番茄炒蛋半碗、豆干2塊、燙花枝半碗之足量的蛋白質料理。
2.保持運動
實踐531原則:衛福部資料表示,肥胖者罹患大腸癌風險較一般人高出1~2倍。建議遵循531原則,即每周5天、每天30分鐘、心跳達110下以上有氧運動,幫助預防肥胖和降低大腸癌風險。
3.補充益生菌
據國外多項研究顯示,益生菌不僅能改善腸道菌群平衡,還能有效提升腸道的免疫功能,進而有助於預防和治療大腸癌。透過日常補充益生菌,可以為腸道建立一道健康屏障,遠離疾病威脅。
4.及早及定期健檢
鄭總院長補充,聯安健檢統計資料發現,定期篩檢腸鏡並及時切除腺瘤型息肉,可使五年內腺瘤型息肉再發生率降低超過60%。他呼籲,腸道健康的完整性需從器官結構檢查及功能性檢查雙管齊下。
◎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資料來源/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留言 1
蔡岳宏
我在106年天公生後,正月十一日回市場擺攤賣豬肉,因為是早市凌晨三點就到,四點想要上廁所,卻只有一點點,到了八點前又跑三趟廁所,也是不多且有血絲,傍晚老婆下班,晚餐後才說早上的事,老婆只問我會覺得痛嗎?我回說不會,老婆要我回醫院安排檢查,檢查結果是有兩顆線瘤息肉,接近括約肌這一顆以是零期偏向一期將會癌化,算是原位癌,同年四月到高雄長庚切除,今年五月二十號也做糞便潛血檢查,一週後收到了檢查報告是:陰性
會分享自己的病史,也不過是讓更多人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疾病、癌症其實並不可怕,就怕患者的忽視拖延及輕信偏方而延誤病情,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11月21日06:21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