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看似快樂又完美的孩子,為什麼會想死?

健康遠見

更新於 2018年10月16日10:41 • 發布於 2018年07月23日07:38 • 閱讀,對身體好!

在IG上看起來快樂又完美的孩子,為什麼會想死?即使在你眼中完美的人,其實都正在經歷一些掙扎,網路世代底下,看似完美的孩子,實則正在經歷崩裂的青春……

麥蒂進入期待已久的大學生活後,她的父母發現事情好像有點不對勁。從前那個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女兒變得孤僻內向。當麥蒂的父親吉姆在第二學期開學的第一天載她到學校時,麥蒂給了他一個長長的擁抱,這是吉姆與麥蒂的最後一次相擁。這位正值花樣年華,看似擁有一切美好光景的女孩,最終走上絕路。

暴風圈下,沒有預兆的悲劇?

所有研究皆顯示大學生的焦慮和憂鬱比例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依照美國精神疾病聯盟的統計,7%的父母認為家裡的大學生經歷過心理健康上的問題,而50%的大學生則認為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低於正常平均值或是更低。換句話說,就算是和這些大學生最親近的家人,恐怕也不清楚他們內心真正的感覺。

憂鬱症就像癌症一樣,可能持續非常長時間,或是來得很突然。

某些憂鬱症患者其實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了」,看著電視卻眼神空洞,不知不覺的消瘦憔悴,臉上逐漸失去笑容,總覺得生活中沒有什麼事能真正打從心底使其感到快樂,來停止這永無止盡的、讓自己下墜的漩渦,甚至沒辦法找到解開一切的答案。在窮途末路下,他們只好選擇把生命中的恐懼和焦慮化作「無所謂」,自殺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我們常常誤將憂鬱症患者的心情低落、疲憊感當作一時的負面情緒。在描述自殺案件時,更是經常以偏概全只用一個單一事件來解釋,然而其中牽涉的範圍其實非常複雜。很多人不明白,自殺是一種累積的情緒,同時還需要許多引爆的動機與事件,不是單一個標題所能說明。

我們的孩子成長在一個完全以成就或地位為導向的文化裡,有些人從孩提時代就被憂心孩子無法成功的父母控管著,以至於根本沒有機會發展健康身心,也對自己不甚了解,這種情形到青少年階段更加嚴重。

這些孩子進入大學後,雖然駕馭他們的韁繩已脫落,但自我要求還是很高,卻茫然不知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發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彷彿天方夜譚不可高攀。甚至也因此忽略了一般技能的學習(如時間管理、健康睡眠習慣、學會扛起責任等),濫用藥物或以其他方式麻醉自我狀況嚴重。有些父母一天到晚干涉孩子們生活,加上學生經常透過社群媒體與他人比較,如果還有財務上的負擔、面臨畢業的恐懼(一生都在教育上孜孜矻矻,畢業感覺就像掉下懸崖般失落),種種問題形塑成一個完美的危機風暴。

找不到出口的孩子 找不到入口的父母

父母在這樣的狀況下,通常不懂得如何幫助孩子,有些父母完全沒有足夠心理準備來面對新時代高成就孩子,這些孩子謹慎猶疑、多愁善感、疲倦而無所適從的情緒,是他們以前在高中時期幾乎不曾經歷過的。

有些孩子,尤其是青少年,即使有數不盡的煩惱和憂愁,卻對於在家人面前打開心房感到尷尬。在那段時期裡他們通常故作堅強,也以為理當如此,只因為他們覺得自己長大了,不要人擔心、麻煩,但是不了解故作堅強其實不算一種能力。以為身為大學生就表示自己是一個大人,就等於需要學著解決自己的問題——我們都曾犯過這個錯,也有許多人為此錯誤付出代價。

意識到揮之不去的負面心情已開始造成問題,有些學生試著尋求幫助,但遍尋不著有效果的;有些學生根本不願意試,認為大學生生活理應酷炫又多采多姿,若承認自己感到焦慮、憂鬱、又無助,豈不是背道而馳。還有些學生知道自己需要幫助,也願意把問題找出來,所以後來慢慢好轉。但有一些就像麥蒂一樣,被困在一個灰色地帶,感覺需要改變什麼,卻又模糊不清抓不到方向。

無情網路世界的龐大壓力

幾乎每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大學生試同情心下降最多的一群。

密西根的社會研究機構在2014年公布為什麼「網路交友的方便與無負擔性,可能導致人們對其他人的問題缺乏反應,這種行為甚至會延續真實世界;加上社會的超競爭性、對成功的過度期待以及名人實境秀的渲染,使得整個社會幾乎容不得你停下腳步,更遑論花時間聽一個需要一點點同情的人訴苦。」

在現代網路、社交軟體普及的社會,孩子透過網路世界了解他人、型塑自我,更藉此產生自我認同。Instagram就是典型青少年們愛用的社交軟體。即使不曾經歷過「應該體驗的大學生活」,仍舊有方法製造出經歷過的假象,彷彿這些經過挑選的、光鮮亮麗的一張圖片,代表著真實世界所得到的認同及滿足。然而事情很少如表象般表裡如一,特別是為了掩飾自卑感及空虛而過度扭曲自我形象的情況下。

對於不少人來說,網路世界既是娛樂的來源,是一個保護自己的強壯盔甲,更是他們所認為的「真實世界」。只是,倘若網路世界的你開始排擠真正的你呢?或許你的生活並不完美呢?我們逐漸神浸在一個篩選過的世界,而那未經美化的真實生活,只剩自己踽踽獨行。

在網路世代中,孩子們自由遊戲(與其他孩童面對面玩耍,如捉迷藏、踢皮球等)的機會相對減少許多,從中原本能夠學習認識自我、增進解決問題及自我撫慰能力也不再自然而然習得。再而,媒體大量標榜的消費觀念,也讓現代人的價值觀從內在目標(真誠交友、生命意義、信仰)轉移到外在目標(成績、賺錢、外表、地位)的追求,當追求外在目標而影響到內在目標的滿足時,可能會導致焦慮和憂慮的關聯。

每個人的生命都會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及困擾,「內省」則是透過與其他人一對一聊天、對話,釋放壓抑的情緒,用互相愛護的柔情填補心中的缺口,也從中學會整理思緒及自我成長。

然而現代年輕人普遍透過網路簡訊與他人溝通。實驗顯示,在情緒低落且心情不佳時,這些冷冰冰的電子簡訊對安撫孤立與哀傷的情緒幾乎毫無幫助。更何況傳簡訊的溝通模式,給予了我們立刻結束的選擇,逃避及時處理情緒的空間,使我們習慣停滯於表層思考,而非深入探索內心、透過創造與腦力和心智的開發來撫慰心靈。

分享痛苦

憂鬱症不是一種以一概全的病症,美國自殺學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uicidology)前理事長比爾·舒密茲(Bill Schmitz Jr.)指出,「憂鬱症在某方面來說就像是一種癌症。」他說:「對某些人來說,他的病症可能會持續好幾個月或好幾年,但是其他人可能來得很突然」

對於身邊正身處這樣掙扎的親人、朋友,我們可以盡量學習,學習怎麼和別人討論他們的痛苦,也學習分享自己的痛苦;更祈禱越來越少人被困在這股洶湧的漩渦中。

(圖片來源:Pixabay Antranias

(原文刊載於凱特.費根《麥蒂為何而跑:一個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掙扎與死亡悲劇》/高寶書版)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