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民法修「父母懲戒權」當法律規定不能打小孩,會不會讓管教失靈?

嬰兒與母親

更新於 07月25日14:05 • 發布於 07月25日00:00
民法修「父母懲戒權」當法律規定不能打小孩,會不會讓管教失靈?
民法修「父母懲戒權」當法律規定不能打小孩,會不會讓管教失靈?

父母懲戒權在說的事

現行《民法》第1085 條規定:「父母得於必要範圍內懲戒其子女」,而修正版為:「父母保護及教養未成年子女,應考量子女之年齡及發展程度,尊重子女之人格,不得對子女為身心暴力行為。」

法務部擬修法刪除父母的懲戒權,意味著以後父母進行管教時「不能打小孩」,不打小孩、禁止體罰是世界趨勢,然而比打罵更有效的管教方法是什麼?如果有方法管得動孩子,還會有父母想要變成張牙舞爪的怪獸大聲咆嘯嗎?

專家看民法修父母懲戒權

現在的家長多數用心,但也焦慮,牧村親子共學教室何翩翩老師表示,在親子教室中,我們常常可以感受到爸媽的憂心,爸媽都知道不該打不能罵,但到底要怎麼教小孩?政府擬修法刪除這些對孩子身心比較不好的懲戒方式,原始是出於善意,但是不是也能讓父母知道什麼才是合適的管教?

薩提爾教養專家李儀婷老師則從另一面向切入,她認為不如就由法律先做修正,全面禁止父母懲戒之後,或許反而能促使家長去思考,那我該用什麼樣的方法去管教孩子,屬於被動式的學習。擔任教育工作者多年,李儀婷老師發現,等到父母願意主動來學習,通常是他跟孩子的關係已經出現問題。因此,是不是能先調整,藉由法律讓父母意識到打罵是不良的管教行為,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避免受到傷害,也期待親子關係可以更融洽。

台灣父母管教現況

民風的不同,華人的親子關係確實比國外來的緊密,因為父母付出很多的心力在孩子身上,但相對屬於比較高壓、控制型的管教。如何在這之間取得平衡,可以放手讓孩子獨立,又不失去親子間的連結,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課題。

從爬山看東西方教養
從爬山看東西方教養

從爬山看東西方教養觀

李儀婷老師分享她之前去爬山時看到的情況。多數帶著孩子到戶外踏青的爸媽,總是一邊走一邊不忘叮嚀孩子,「小心不要跌倒啊!」「那裡很危險,不要上去!」「不是跟你說了不要跑嗎!」這些是你我再熟悉不過的景象。比較不一樣的畫面是,途中看到了一個外國爸爸帶著一個約5歲的女兒去爬山。小女孩企圖爬上一個大石頭,她的爸爸就在旁邊看著,過程中爸爸沒有出口也沒有出手,就是在一旁守護,陪伴著孩子冒險。爬到很高處的女孩大概意識到自己爬不上去也下不來了,這個時候她開口說:「爸爸抱我!」爸爸這才過去把她抱下來,然後跟她討論爬上石頭是什麼感覺。

李儀婷老師談到,在西方,孩子18歲以後就是會被趕出家門,孩子清楚知道的是當他長大後必須自己獨立,就會意識到自己在18歲之前應該要做好那些準備。然而,在台灣不一樣,不要說18歲,就算是50歲,媽媽還是幫你煮飯,擔心你有沒有吃飽穿暖!

家長拉不了管教界線

在教育現場看到太多家長拉不了管教界線,何翩翩老師表示,在少子化的時代,父母們其實是有自我覺察的,願意花時間去看書,follow教養專家,想要知道怎麼教養小孩。然而吸取各式各樣的資訊,對孩子要有愛,要同理,不能吼,不能罵…,太多觀念反而綁手綁腳,父母亂了分寸,分不清楚到底怎麼做才正確。現在小孩這麼難教,也有夫妻寧願不生,或不願再生第二胎,免得給自己找麻煩。

來釐清管教孩子的目的

孩子是個不成熟的個體,父母的正確管教其實是在幫助孩子成長。何翩翩老師在新書《為管教立界線》中,將管教孩子的目的分成以下四個面向作說明。

釐清管教孩子的目的
釐清管教孩子的目的

1. 安全性考量:當孩子可能發生危險,或誤判自己的能力時,有關安全的問題大人一定要出手。

2. 行為界線:當孩子的行為影響到他人或群體的權益,或是違反了文化中的價值傳承,我們都應該要進行管教。例如看到長輩打招呼、公共場合不喧譁等。

3. 學習承擔合理的後果:這是孩子「控制力」的一種展現,不是因為害怕被處罰或被威脅恐嚇後的反應。真正的管教應該是讓孩子「服氣」,這樣一來,不但照顧到孩子的情緒,也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負擔應有的責任。

4. 面對現實:要讓孩子快樂,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學會如何面對不快樂」!也就是挫折容忍度!如果我們的孩子只懂得活在快樂的「無菌室」中,將永遠無法獨立地面對這個世界。

適當的管教而非過度的保護

現在很多小孩被家長保護得太好了,碰到一點挫折就把「我不要上學了!」掛嘴上。以現在常講的高敏兒為例,何翩翩老師說明,我們可以理解有些孩子的特質的確是偏高敏,但家長應該要知道的是,如果孩子是高敏兒,你更應該去拉大他的彈性,讓他擁有挫折容忍度,而不是讓高敏兒成為他的擋箭牌,一發生事情就說因為我們家孩子是高敏兒,而合理化他的行為。家長請退一步,讓孩子學會面對現實的生活技能。

不打不罵該怎麼管小孩?

以打罵的方式管教孩子,效果很有限,孩子不做這件事其實只是因為害怕被打罵,而不是服氣。今天大人不在,孩子可能就會故態復萌,如此只會養出陽奉陰違的孩子。

拉起管教的界線,讓孩子體驗自然後果

如果孩子今天不好好吃飯,提醒過了、時間到了,就是把飯收走。何翩翩老師指出,這件事的自然後果就是他會肚子餓。過程中父母要避免情緒化的表現,像是「你看你就是不好好吃飯,所以現在餓肚子活該!」也不要因為孩子哭鬧或撒嬌而退讓。如果孩子哭著說「拜託再讓我吃一口,我會好好吃飯!」媽媽就心軟妥協,看著孩子邊哭邊吃又於心不忍,懷疑自己的決心,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下次又會故技重施。管教的界線大人自己要先踩穩,該處理的就是處理,不能退讓妥協,成為一個說到做到的人。

教孩子自己吃飯好花時間,不如直接餵他比較快?!

很多時候教孩子的確是件麻煩事!順著養容易多了!比起要教孩子吃飯,不如直接餵他簡單許多!何翩翩老師指出,問題就在於餵孩子吃飯,等於剝奪了孩子獨立性的養成,小肌肉的發展,還有照顧自己的能力都不見了!只是因為爸媽覺得餵飯比較省事,這就是在管教上面出了很大的問題。

跟孩子談選擇跟承擔,把主動權給孩子

孩子比較大一些,可以聽得懂爸爸媽媽的話時,就可以讓孩子練習選擇跟承擔,李儀婷老師提出。例如在孩子打電動超過預定時間卻停不下來,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告訴他,你現在繼續打電動用的就是這一個禮拜的電動時間。讓他知道他得付出未來的時間,他可以自己做選擇並學習承擔。如果孩子選擇繼續玩,那麼未來一個禮拜就要確實停止他的電動時間。

當孩子只想著出去玩,卻不想寫作業,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告訴他,你今天在3點前完成功課,我們就能出去玩,提早寫完就能提早出去喔!孩子就會思考他要趕快寫完,還是慢慢完成。

跟孩子好好聊,怎麼做選擇,可以獲得或損失什麼,孩子其實比你更聰明,他會做出他想要的決定。

父母的自我學習:換個語氣好好說

什麼是選擇跟承擔?和威脅有什麼不一樣?李儀婷老師說明,口氣的不同就差別很大。

「你再不寫,我就不帶你出去玩了,你自己看著辦。」這是語帶威脅的口吻。

「寶貝,我們如果等一下要出去玩的話,你就要調整自己的寫作業速度囉!」這是讓孩子學習選擇的語氣。

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兩者的口氣是截然不同的。過去仍受傳統教育長大的父母,對待孩子的語氣其實承襲著上一輩教育我們的模式,要改變的確得費一番工夫,然而當你實際改變了會得到的是一個全新的良好的親子關係。把主動權放給孩子,孩子就能學著長大。

延伸閱讀:當孩子挑戰父母底線時:爸媽也有情緒!重點在於親子連結,而非努力維持理智

不嚴格管不住孩子嗎?

親子關係重點在於連結,讓孩子覺得被愛是很重要的。因此,李儀婷老師認為,管教孩子的語氣上不需要強調嚴格,堅定才是重點,而姿態上是溫暖的。

堅定是重點,討論有彈性

在給予規範時,保留適度的彈性。李儀婷老師喜歡孩子跟她溝通,鼓勵孩子有任何的想法都可以一起討論。以前述的寫功課為例,如果孩子提出:「因為功課很多寫完就會超過3點了,我可以不要全部寫完嗎?」此時可以跟孩子討論替代的方案,如果孩子提出的方法說服了大人,我們就可以適度調整我們的堅持,「好,那你至少完成一半,我們就提早出去。」當一個規範沒有討論的空間就會是嚴格,有討論的彈性,孩子會知道爸爸媽媽願意聽我說話,他會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會知道大人是願意理解他的。

「核對」孩子內心的想法

給孩子討論的空間,孩子會不會得寸進尺?反而被孩子吃死死?李儀婷老師提醒,溝通不能只做一半,大人要記得「核對」孩子內心的想法。

孩子:「那我功課先不寫了,我們現在就可以出去玩!」

大人:「我知道你現在就很想出去,那你告訴我你寫功課的規劃是什麼?你現在出去玩的話,什麼時間會寫功課?」當我們這樣提問時,就是在討論孩子的責任。

孩子:「我回來再寫就好。」

大人:「現在出去回到家可能是晚上9點,這個時間得睡覺了。」

核對孩子內心的想法,藉由大人的提問讓孩子知道問題在哪裡。在這樣的對話模式下,親子關係是連結的,孩子和父母是同步成長的。

採訪撰文/江睿毓

諮詢/牧村親子共學教室何翩翩、薩提爾教養專家李儀婷(依文章出現的先後順序排列)

圖片來源/photoAC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6

  • 蕭詮翰
    又是愛的教育嗎? 提倡者可以先去養大至少10個小孩再說嗎? 記得要跟不同人生喔,樣本才可以比較客觀些
    07月25日10:54
  • yusen
    「途中看到了一個外國爸爸帶著一個約5歲的女兒去爬山。小女孩企圖爬上一個大石頭,她的爸爸就在旁邊看著,過程中爸爸沒有出口也沒有出手,就是在一旁守護,陪伴著孩子冒險。」 其實,台灣很多爸爸也是這樣教育小孩,培養小孩獨立的能力。但台灣社會一直塑造帶小孩是媽媽責任的觀念,包括有力量扭轉風氣的社工、法院。 在看別人社會怎麼做的時候,是否注意到這個現象?我看台灣的所謂專家對於這些都講得超級保守,然後都父母各打五十大板。可能是怕台灣的媽媽無理由的團結,一但講得媽媽們不開心了,反而引來媽媽們鬥氣、反其道而行。結果就是狗吠火車,毫無進步。 台灣兩對結婚,一半離婚,出生率全球倒數。人數減半代表台灣十多年後競爭力也會減半。台灣的專家們敢不敢推動教育測驗通過後才能登記結婚的法律?男女對婚姻、育兒沒有共識,這世界不會改變。
    07月25日11:14
  • 秀美人
    打,但不随便打,要教育。
    07月25日04:52
  • 專家=專門害死人家,現在小孩有較乖嗎?就是講不聽才會鉚下去
    07月25日11:10
  • 阿儒
    屁話
    07月25日09:57
顯示全部